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_本文原题: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 , 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本文插图
▍一墙之隔 , 干湿分离(摄影/沈忱Stephen)
7月12日晚23时 , 洪峰经过武汉 , 最终水位28.77米 , 位列历史第四位 , 江城无恙 。
今年3月武汉便已在准备汛期工作 。 7月涨水 , 有专人日夜在堤防巡查 , 江滩入口封闸 , 守堤人再登龙王庙签下“生死牌” 。
武汉地处典型的长江中下游水网地带 , 被长江、汉江分隔为三镇鼎立之势 。 千百年来 , 九省通衢的武汉因水而兴 , 也始终直面来自大江大河的挑战 。
武汉人民是见过“大场面”的 。 在《武汉地方志》的记载中 , “大水”几乎每三年就来拜访武汉一次 。 在有水文记载的年份里 , 1931年、1954年、1998年等年份的洪水都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严峻考验 。
武汉是一座在与洪水的博弈之中创建成长的城市 , 今天 , 我们一起踏访几处武汉抗洪地标 , 去感受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 。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本文插图
▍防洪纪念碑建于1969年 , 为“毛泽东同志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而建的纪念碑 。
毛泽东亲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 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
1954年 , 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 , 武汉关水位达到29.73米(至今仍是最高水位) , 洪量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总洪量的10倍 。
当年长江边的136公里堤防底子薄弱 , 最高仅29米 , 低处26米 。 “武汉防汛总指挥部”紧急成立 , 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等近30万人参与前线抗洪 , 全国驰援武汉麻袋、草袋等物资 。
经历了一百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斗争 , 洪水终于在10月3日退到警戒水位以下 。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本文插图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 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 龙王庙位于汉口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左岸 , 自古就是汉口防洪的关键 , 因市民在这一带修庙祭神祈福而得名 。
龙王庙大堤上曾经树立过5次生死牌 , 分别是1996年、1998年、1999年、2016年和2020年 。
1998年 , 长江发生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 这也是当代武汉人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次 。 武汉关最高水位达29.43米 , 江水倒灌 , 城市内涝 。
龙王庙自古就是防汛要冲 , 石碑上铭记:“龙王庙是汉水入江之口 , 乃武汉之地标 , 汉口之源点 , 汉正街之大门 。 ”“汉口者 , 汉水入江之口也 。 ”
近4万人的防汛大军坚守在400多公里的长江堤防上 , 不少官兵立下“生死牌” 。
池莉曾在小说《水与火的缠绵》里记录这次洪水 , “海陆空部队全上了 。 曾芒芒也上班了 。 上班就是上堤 。 军民联合 , 组成了人墙……9月19日 , 洪水终于过去了 。 ”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本文插图
▍天兴洲由长江泥沙自然冲积而成 , 距今至少有800年历史 。 在清同治年间 , 就有长江“添新洲”的记载 , 后更名为“天兴洲” 。
天兴洲遇洪水时极容易成为汪洋 。 2016年洪水时 , 天兴洲上280位洲民全部转移 , 为江水行洪让道 。
2016年 , 6月30日-7月6日 , 武汉两天泼下22个东湖 , 一个星期下了半年的雨 。 上游的江水也聚在武汉段 。
截至7月6日 , 全市有60万人巡堤查险;武汉地铁运送乘客80万人次 , 准点率达99.8%;长江隧道6日凌晨局部进水 , 经2个小时排渍恢复畅通 。分页标题
那段时间 , 武汉创下了周降雨560.5毫米的纪录 。 武汉人民也创造了排渍的历史:中心城区超九成渍水一夜消退 。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本文插图
▍江汉关于1924年落成后便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 后定名武汉关 , 距离武汉关水文站不过几十米 。 武汉关水文站监测着武汉市的汛期水位 。
1931年 , 江汉关大楼一楼淹水 , 海关工作人员和报关人员靠划子进出 。 大楼外面现在有1954年的水位标志牌 。
1931年 , 暴雨连下三个月 , 江河水位暴涨 , 江汉关水位达28.28米 。
虽然这次洪水并非历史最高水位 , 却成为破坏性最大的一次 。 因三镇堤防年久失修、抗洪能力薄弱 , 从7月25日起四处溃堤 。 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 , 三镇几乎尽没水中 , 昔日繁华闹市中平均水深3米 。
当年的武汉市民 , 打造2000多只船只在市区穿梭 , 在重要街道上架设木桥行走 , 大水直到9月7日才退却 。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本文插图
▍禹功矶是天然而生 , 怪石嶙峋 , 直劈江浪 。 传说中 , 这也是“大禹治水”成功之所 , 故得此名 。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 , 晴川阁作为禹王庙的增建之所落成于禹功矶上 。
晴川阁·禹功矶立于江水之上 , 任古往今来洪水汹涌 , 我自岿然不动 。 大禹治水的传说 , 既是我国先民举族动员开创华夏文明的象征 , 也激励着从古至今的武汉人民开辟江河坚守城市 。
在危难与挑战面前“不服周” , 战而胜之 , 是武汉这座英雄之城传承千年的气节 。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本文插图
▍今年没有紧张感 , 好奇心依旧 。 人们在江边看涨水 。
武汉人既有不屈不挠的意志 , 也有众志成城的力量 , 更有海纳百川的智慧 。 从1931年到2020年 , 汛期洪水依旧严峻 , 但却不再能像从前那样动辄给武汉造成巨大灾难 。
武汉人从无数次洪水中吸取经验 , 也学会和它共处 , 打造海绵城市 , 海绵江滩 , 提升排涝能力 。
洪峰过境 , 不久之后 , 又可以在江滩看到翩翩起舞的阿姨 , 玩轮滑的孩子 , 人们的喜怒哀乐都说给江水听 。
洪水终将退去 , 城市永远向前 。
来源 |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武汉发布|聚焦 | 洪峰过境武汉,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编辑 | 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