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巧!无锡日报文章和中考作文题“撞上了”!


_本文原题:巧!无锡日报文章和中考作文题“撞上了”!

无锡日报|巧!无锡日报文章和中考作文题“撞上了”!
本文插图
今年无锡的中考作文题是
《风从这边来》
可谁也没想到 ,
2018年1月26日的《无锡日报》
“太湖”文学副刊曾经发表过
无锡老作家蒋森度的一篇文章 ,
题目竟然如此相似
—— 《风从哪里来》 。

无锡日报|巧!无锡日报文章和中考作文题“撞上了”!
本文插图
中考的作文题 ,
是否受到两年前这篇文章的启发?
我们不得而知 ,
不过 ,
我们从往日的报纸中寻觅到这篇文章 ,
与大家分享 , 也许有点意思 。
因为全城瞩目的中考虽然过去 , 但有关它的话题仍在继续 , 我们转发两年前的这篇散文 , 并 请青年作家、无锡市诗歌学会会长张晓东做精彩点评 , 也欢迎大家参与留言互动 。
风从哪里来
◎蒋森度
风是什么?风在哪里?
在人间七十年了 , 风一直吹着我 。
风把我吹醒 , 吹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 那时的我异想天开 , 真是开心 。
孩儿时光 , 并不喜欢大人天天啰嗦那乏味的老套话 。 寒冬腊月 , 听门外刮大风了 , 父母忙着加固被风吹得吱吱呀呀的门窗时 , 我们便可趁机溜出家门 , 到风中撒野 。
家门朝南 , 西北风照样可以寻着门缝拐弯吹进来 , 孩子们趁大门被吹开之时 , 蹦出去 。 一阵冷颤之后 , 无目的地奔跑 , 迎着风跑 , 发疯地奔跑 , 是斗风 , 玩风?头发都吹直了 , 英雄一般 , 多豪爽!不一会儿 , 我们又顺着风往回走 , 张开双手 , 像扯篷船 , 风推着人 , 不用力气往前走 , 风真是我的好朋友 , 陪我玩 , 多带劲 。
这时的太阳 , 似乎躲起来了 , 要不就是被风吹走了 。 记得老家梅泾巷上家家关紧大门 , 生怕大风钻进来 。 冷风却无孔不入 , “针尖大的孔 , 笆斗大的风 。 ”老房子似乎在风中摇晃 。 如果碰上带“呼呼”声的北风 , 好像整个村庄都缩紧了头抱成一团在颤抖 。
吹了一天 , 风大概是累了 , 晚上趴下歇息 。 明天嘛 , 应是一个无风的大好天 。 谁料想 , 北风邀上西风 , 合在一起 , 又更加起劲地吹 。 走出大门 , 一阵冷颤 , 只见屋前的几棵大树 , 用力地舞动枝干 , 有节奏的前俯后仰 , 像听口令一样 , 朝东南方向深度鞠躬 , 还率领旁边的一批小树“竞折腰” 。 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望着望着 , 有点失神:树 , 为什么在摇晃?风哪里来的蛮力 , 把全世界都吹得晃起来 , 吹得人间冰冷?
小孩子的想法有时不讲情理 , 只是自言自语 。
——要是把树通通锯了 , 不就没风了吗?为什么大人不会想到呢 , 可能他们没有工夫?
——不对吧 , 我们村的后面是条河 , 风是从河对面吹过来的 , 那里没有大树 , 再后面是长满麦苗的农田 , 刚长出来的嫩绿麦苗绝对扇不出风来的 , 风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夜晚 , 望着满天眨巴着眼的星星 , 孩子还在想着关于风的问题 , 它们能回答吗?风 , 是为我们一群顽皮淘气的孩子而来的 。
学校里读到一点自然科学后 , 孩童天真的想法似乎被知识暂时“驯服”了 。 但风从来没有停止脚步 , 伴随着我成长 , 风在跟着我“吹” , 一天也没停歇 。 小学里 , 摇头晃脑地念“风吹草低见牛羊”;中学里背诵范仲淹的“阴风怒号 , 浊浪排空 , 日月隐曜 , 山岳潜形 , 商旅不行 , 墙倾楫摧” , 风制造满目萧然的景象 , 使我伤心 。 1962年高考 , 作文题“雨后” , 我一时激动得糊涂 , 写成“风雨后” , 在风字上生出横枝蔓叶 。 可能阅卷老师认为有点脱题 , 得分不高 。 那“风”来的真是不合时宜 , 跟我开了一个苦涩的大玩笑 , 似有意把我留在农村磨炼一番 。 那田野中的“野风”啊 , 我记得 。 尽管后来再次高考成功 , 但我在那一年考卷上节外生枝的“风” , 永远在我脑海里刮着 , 呼呼有声 , 一种呼号之声啊 。分页标题
弹指一挥间 , 几十年过去 , 风吹着我追随时间的脚步赶路 , 匆匆的人生 , 忙碌的旅途 , 竟然再也没有小辰光那种与风同乐、御风而行的时光 。 只是去年春上 , 我有了一次机会陪两个孙子去放风筝 , 一老两少 , 在田野中玩“风” , 而且玩疯了 。
11岁的大孙子迎风放出一只大号风筝 , 9岁的小孙子跟着放出一只小风筝 。 两只风筝在风中扶摇直上 , 在蓝天的映衬下轻轻摇摆 。 他们像牵着风 , 又像风牵着他们 , 跑着 , 走着 , 追着 。 孩子们忘乎所以 , 我也跟着跑啊 , 追啊 , 仿佛回到了60年前 。 田野之上 , 追风少年 , 追风老年 , 谁也不愿意同“风”分手 。
说到风 , 我的记忆里还有一桩可以沉淀的往事 。 前几年 , 退休的老友们 , 结伴去“农家乐”喝茶聊天 , 那天我的坐凳是一个刨了皮的树段 , 那光滑的截面上已经被无数的客人磨出了光亮 , 不过 , 其中年轮形成的一道道同心圆特别显眼 。 我惊讶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术作品” , 忍不住多看了一眼:中间有一轮波纹并未循着前面的圆“画”过去 , 有明显的凹陷 , 这是为什么呢?大自然的画笔在那里停顿、执拗 , 这里似乎有岁月的密码呢?
对于有世事经历的我们来说 , 眼光也许会穿透时光 , 看见往昔的风雨 。 或许 , 真有那么一年 , 凛冽的朔风、威猛的台风 , 造成树的年轮“走形” 。风过留痕 , 当年的风被时间“雪藏”在这里 , 一棵大树留下了记忆的证据 。 也许 , 因为我太爱风 , 和风神交久矣 , 所以 , 它也会在我这个老朋友面前露出了“马脚”吧 。
(原文发表于2018年1月26日《无锡日报》“太湖文学”副刊)
【点评】
张晓东(青年作家、无锡市诗歌学会会长):
2020年中考尘埃落定 , 但考试激起的涟漪仍在扩散 。 就以语文卷的作文来说 , 如果考生、老师或者学生家长现在读到蒋森度先生两年前写的这篇文章 , 回首这场考试 , 或许会别有一番感慨和启示 。
从一个读者的视角看蒋森度先生的这篇文章 , 我觉得 , 值得同学们思考的是这样几点:
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 读完这篇文章 , 我最大的感受是前辈们的童年、少年生活是如此的“野生” , 与大自然是如此的亲近 。 请看这一幅画面:
“……西北风照样可以寻着门缝拐弯吹进来 , 孩子们趁大门被吹开之时 , 蹦出去 。 一阵冷颤之后 , 无目的地奔跑 , 迎着风跑 , 发疯地奔跑 , 是斗风 , 玩风?头发都吹直了 , 英雄一般 , 多豪爽!不一会儿 , 我们又顺着风往回走 , 张开双手 , 像扯篷船 , 风推着人 , 不用力气往前走 , 风真是我的好朋友 , 陪我玩 , 多带劲 。 ”
这才是真正的追风少年 , 这才是来自生命的体验和积淀 , 这是清贫岁月的恩典 。 也许 , 今天的孩子难得有清贫生活的体验了 , 但大自然的门户从来是敞开的 , 丰饶田野、壮丽河山一直在等待我们走近它 , “春雨惊春清谷天” , 变幻的四季也伴随着我们 , 只要我们带上一颗心 , 这就够了 。
“民间语文”是作文的养料 。 一个孩子的生活很接地气 , 才会获得生活的更多馈赠 。 地域文明、乡土文化中的文学养料非常丰富 , 可惜我们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能够汲取到这样的养料了 。 你品咂一下这句话——“针尖大的孔 , 笆斗大的风” , 这样的民间谚语是多么精妙;你看——“如碰上带‘呼呼’声的北风 , 好像整个村庄都缩紧了头抱成一团在颤抖” , 这样的底层视角又是多么形象 。
“天真之气”最为可贵 。 每每看孩子们的作文 , 最怕的是“成人化” , 少年作文却长出了“胡须” , 少了可爱的稚拙之气、质朴之味 。 蒋森度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七十多岁了 , 可写到“风” , 他仍然保持了少年意气 , 你看他写儿时对于“风”的想象、追问:
—— 要是把树通通锯了 , 不就没风了吗?为什么大人不会想到呢 , 可能他们没有工夫? 分页标题
——不对吧 , 我们村的后面是条河 , 风是从河对面吹过来的 , 那里没有大树 , 再后面是长满麦苗的农田 , 刚长出来的嫩绿麦苗绝对扇不出风来的 , 风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活”的知识 , 可以让作文品质升华 。 也许 , 我不能要求一个初中生把作文写得有沧桑感 , 但我们在作文中如果恰当地调动我们已经获得的科学、人文知识 , 是可以为作文增色的 。 蒋先生就是有选择地运用了古诗文中有关“风”的佳句 , 还写到了高考作文时因为“风”而带来人生的一段“苦涩”——那一阵节外生枝的“风” 。 而最让我惊讶的是 , 他的意外之笔——从农家的一张坐凳(树段)上 , 看见了年轮 , 看见了年轮中的凹陷 , 发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这里似乎有岁月的密码呢”:
“或许 , 真有那么一年 , 凛冽的朔风、威猛的台风 , 造成树的年轮‘走形’ 。 风过留痕 , 当年的风被时间‘雪藏’在这里 , 一棵大树留下了记忆的证据 。 ”
诚如作者所说 , 也许 , 是因为他太爱风 , 和风神交久矣 , 所以 , 风才会在他这个老朋友面前露出了“马脚” 。
受老先生的启发 , 我也可以这么说 , 只要同学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 成为大自然的“观察家” , 成为读书的“种子” , 我想 , 通向作文宝库的金色密码 , 总有一天也会被大家找到的 。
芝麻 , 开门吧 。
【无锡日报|巧!无锡日报文章和中考作文题“撞上了”!】来源:无锡观察 无锡日报 江南晚报 无锡新传媒
作者:蒋森度 张晓东
无锡观察编辑:顾春雨
无锡日报微信见习编辑:馥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