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_本文原题:夏日葛仙山 , 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葛仙山上是晨钟暮鼓的道教宫殿 ,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山上道观为世代居于此地的人所信奉 , 山上的神仙威名被数世传承 。 山上的道家起源是因东汉葛玄修道于此 , 羽化登真于峰巅 , 魏晋时乡人即辟筑石庵祭祀奉礼 。
我们登山的那日正逢“斋期”开山门 , 道观里香火很旺 , 整个白天香客络绎不绝 。
有的是高考分数出来了来还愿的青年人 , 有是求子求婚姻的妇女 , 还有热衷道教文化的人在山上修行 , 短期地居住在山上 , 和道士同吃同住 , 整天在山上生活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白天 , 世俗生活同道教的信仰相融 , 随着景区的发展 , 原本是一条原始山间小路上山 , 如今建了葛仙村 , 道观便与山下有一条索道连接作为上山的捷径 。 人们来到道观 , 更容易了 , 商业的过渡加速了人们渐入佳境的过程 。 但并不妨碍葛仙山在人们心中“神山”、“仙境”的地位 , 山上山下汇聚着古人的修行、神仙的神话传说、人在道义上的反思、今人的趣味、人食烟火而居的禀性 。
亦道亦俗 , 亦是非常之境 。
原本离城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 如今山下虹桥上、欧家、民谣水乡自然村落为山上道观开放了夜间住宿 , 道观之外 , 道教圣地之余 , 山下秀美的村落成为一个个昼夜布施于大众的公共空间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道教文化让道人留在山上 , 烟火气则让普通百姓乐于在山脚的村落聚集 。
游客在去葛仙山之前 , 就在村子里住下 , 听村里人讲山上道观的历史、后人如何历经辛劳的几番翻修 , 略懂文化的老人会强力推荐道观旁的石碑碑林 , 那些碑文很多是他们刻的 , 是他们搬运上去的 , 参与山上修建道观的乡民 , 因为积了功德而满足 , 而有了好运 。
如今他们居住的村落被政府建成了秀美乡村 , 村子建的美不用说 , 照应着仙山云雾、山林、溪流的灵气 。
这里人不光讲道家修行 , 因为日子过得殷实而讲政府好 , 还懂历史谈文化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山上居一日 , 人间已一年 。 这是比喻 。
山下 , 或许因为人 , 会有更丰富更林林总总的感受 , 是日常的 , 也是哲学的 。
虹桥上 , 美如邻家少女
虹桥上的小桥流水 , 古老的石桥走起来很惬意 , 水面如琉璃般光滑 , 不是大美若斯 , 而是狗吠、孩童追逐的声音、猫朦朦胧胧醒来……村庄的美如邻家少女 , 笑容腼腆 , 总是殷勤添茶 , 让人心无抗拒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夏日 , 在微动的涟漪中 , 在姓氏“欧阳”的一群孩子们的读书声中 , 安静地走完了村庄 。
想到迟暮之年的欧阳修 , 自号“六一居士” , 留下一声感叹:藏书一万 , 金石遗文一千卷 , 琴一张 , 棋一局 , 酒一壶 , 吾一老翁 。
乘兴而来的游客遇到这里的孩子在朗读欧阳修的文章 , 孩子又和同龄的孩子讨论抖音上看到的动物趣闻 , 年轻的妈妈抱着自己更小的一个孩子 , 脸上有宁静和知足 。 妈妈们让孩子们去看抖音去嬉戏打闹 , 因为她们相信 , 六一居里欧阳修词文的朗读一开始 , 孩子们的心 , 就会跟着平静下来 。分页标题
因为“六一居”的原因 , 我常常去葛仙山 , 也常常来虹桥上 , 来这里会第二天早起去杨村早集市买菜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每一次来时 , 我最喜欢的事物 , 除了道教圣地的宫殿 , 除了环村庄的清澈见底的溪水 , 还和食物有关 。
油条包麻籽粿、韭菜饼、清汤、灯盏粿 , 菜市场的小摊上 , 我总喜欢找年迈的摊贩买一碗清汤 , 再去一位阿姨那里买一份麻籽粿 , 买完菜再给住在村子里的客人捎去几个韭菜饼 , 又忍不住尝一两个 , 也不管胃能不能够消化 , 反正是从集市上买回各种东西 , 享受着自然食材和乡间美食的乐趣 , 还觉得一样东西一定是要与另一样东西配对的 , 于是把认为相互会喜欢的食物挨着放 。
在这样玲琅满目的集市上 , 人和食物的心其实是相通的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卖菜的人有的从家里担一担菜来卖 , 不为了挣钱 , 只是为了在卖菜的时候同别人交流种菜心得 , 诸如洪水冲走了养殖场里的鸡鸭、鱼塘的鱼 , 诸如连续的高温把菜园的西红柿和辣椒都晒死了 。
他们之间还有很多互动 , 非常的有趣、可爱 , 互相都是老朋友 , 在卖菜之余 , 有聊不完的话题 。
仿佛要把憋了一天的话都在早市上聊个畅快 , 卖菜的老百姓往往要到九、十点钟的样子再挑担子回家 , 那种奢侈在于他们不是为了钱来的 , 就想着赚点零花钱 , 有大把的时间 , 大家都不急于去哪里 , 只满足于择菜、接受游客的讨价还价 , 满足于卖一块钱也是卖、卖两块钱也是卖的状态 。
只要你竖起耳朵去听 , 早晨的集市就像是具有无限灵感的聚集地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乡村生活和乡里人的一生 , 没有大起大落 , 更多的是细水长流 , 随遇而安 。
唯独欧阳修后裔的家风对他们 , 是祖祖辈辈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 是更有定力的一种文明和人性的省思 。 人们未必会懂每一句家风 , 但他们有分辨能力 , 认定了这些当初被写下的短词简句 , 是能帮助自己创造奇迹的锦囊 。
那些教化 , 那些文化 , 那些家风 , 那些诗文 , 正帮助他们更熟悉世间的事 , 风向 , 季节的更替 , 树叶的颜色 , 以及由此带来的世事人情的变化 。
并在很多年后 , 会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孩子 。
古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家风;今有欧阳修后裔在葛仙山镇虹桥上 , 他们树立的淳淳家风在于勤学好读上 。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誊写在村子六一居的白墙上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六一居是我们的三清媚文学写作营 , 在进出村庄和贯穿虹桥上与欧家这两个村子的必经之地 , 但凡有游人走过 , 都会朗读一会儿:“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来感慨一番欧阳修的文人情怀 。分页标题
欧阳修的诗词 , 面对夜空也好 , 面对花灯也好 , 面对雨后清寒也好 , 面对春愁酒病也好 , 纵使才情无限 , 他的叙述平静而诚恳 , 他的写作姿态本身也耐人寻味 。 “长相思苹满溪水 , 柳绕堤 , 相送行人溪水西 , 回时陇月低 。 ”、“今年花胜去年红 , 可惜明年花更好 , 知与谁同 。 ”是对命运轨迹的书写 , 是对人生经历的记录也好 , 翔实而生动 。
情语亦是景语:能在有生之年 , 找到心灵的皈依之所 , 已是至深福德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想必欧阳修第三十五代后裔择此居住 , 相互传说的内容是欧阳修的生平点滴 , 是欧阳修的文化……和道家仙境有关 , 和青山隐隐水迢迢的风景有关 , 而绝不仅仅是因为葛仙山上世外的仙风 , 也绝不仅仅是山水 , 而是因他们内心对文化的认可一点点造就 。
民谣水乡 , 或许流水叮咚才是最终的诗意
暖色调也好 , 冷色调也好 , 感性词汇的编排也好 , 理性词汇的叙述也好 , 好像这个时代 , 也只有民谣可以长长久久地传下去 。
谢家湾 , 不管它的路有多宽 , 楼有多高 , 交通有多方便 , 游人有多密集 , 不管它有多少人性格的强和弱 , 有多少小老百姓在开农家乐和剥莲子、养殖莲藕、做酱菜的、因为旅游而开始卖各种商品的 , 它还有更直抵人心的力量 。 那份力量要比匆匆忙忙、浮皮潦草的现实更能进入到深邃的人心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你现在走在谢家湾这个民谣水乡的每栋房子里 , 一面了解着人们的性格 , 一面看着墙上的民谣和家训对村里人的塑造 。
一花一世界 , 还有形形色色的音符 , 整个儿地影响着现在的老百姓 。
一首歌、一段歌词、一种旋律、一个村庄的良好家教 。 人活一世 , 和草木生长一样 , 此生彼息 。 对文明和文化的继承和对照终究是人类不能消除的胎记 , 人对余音袅袅的呼唤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疮疤的精神疗愈 。
行程万里 , 难忘那些很美的曲调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那种音乐的奇迹 , 还体现在村庄里的漂流 , 是很适合亲子游的漂流 , 教小朋友亲近自然 , 亲近万物 , 由家长带着孩子 , 欢笑声、玩水的叫闹声、那种游戏的强度引来的快意尖叫 , 流水叮咚中好像有千军万马 。
一个下午的漂流时光 , 家人共度的欢乐 , 人们的脸在沿岸的树荫中逐渐明晰 , 人的手不断重复着划桨的动作 , 神情的变幻、手的姿势、挥动的旋律 , 如母爱至上、父爱至上、友情至上的民谣和乡村音乐 , 好像是非常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演绎 。
那样的声音在那里 , 让人热爱生活而不是逃避它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有一天 , 当葛仙山下生活的孩子们长大 。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失意和失望 , 当他们对生活产生迷惘 , 当他们见到了权力、钱、欺骗、争斗、背叛 , 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会有很多人对他们不屑一顾 , 但愿会想起儿时乡村所耳濡目染的文学和音乐的教育 , 而懂:人的一生 , 更多的将是个人的才华、智慧、技巧、实力、身体、运气之间的较量 , 人凭的是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的是个人力量 , 而不是背景、权力 。分页标题
苏联解体 , 但是《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愿望树》这样的剧作留下来了 。
我想很多年过去 , 这里的孩子们坐在窗下写作 , 偶然听到小时候村子广播常播放的一首民谣 , 会感恩从小就接触到文学、音乐、欧阳修的文化 , 未来这些将点燃他们内心的一盏盏灯 , 是岁月静好的第一课 , 并不断地帮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神奇的想象 , 并使历史复活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这里的流水声 , 民谣曲调 , 读书声、欧阳修的诗词 , 将留在孩子们的心里 , 在有一天他们会觉悟 , 会态度分明和做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
山上是清居的道士 , 山下是食人间烟火而居的欧阳修后裔 , 看民谣水乡的老百姓 , 看虹桥上孩子热爱读书的气质 , 仿佛看到葛仙山道教的清修对于世俗中人的影响 , 但这里人并不想成仙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他们更想在尘世中找寻自己 , 找寻命里的八尺 , 而不是一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