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_本文原题: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本文作者:王晟
墨尔本大学 景观硕士
敦煌
想想那段日子 , 已经过去两三年了 。 但是每当午后行走在大街上 , 墨尔本亮的发白的阳光使我不得不眯起眼睛 , 又或是在深夜 , 狂暴的南太平洋海风吹打着窗户呼呼作响 , 我都惊觉恍若隔世 。 四顾周身事物 , 才发觉除了阳光和狂风 , 剩下的 , 早已不是敦煌 。 总是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日子 , 傻呆呆伫立半晌而不自知 , 发觉后摇头笑笑 , 继而迈步前行 。
我是西北人 , 敦煌于我来说却是熟悉又陌生 。 它太远了 ,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就在敦煌 。 西出阳关 , 穿过星星峡 , 就直通了新疆 。 在我印象里 , 十三年前我曾去过一次敦煌 , 也是迎着西北亮的发白的太阳 , 直逼的我睁不开眼 。 当时敦煌给我的印象并不好 , 不似诗文中古丝路重镇的繁华 , 反而是一派破败、颓废 。 当其他城市早已在新世纪的浪潮中蒸蒸日上时 , 他还是那么孤寂、荒凉 , 像垂垂暮年的老者 , 等待着死亡和湮灭 。 三年前 , 当我再次到访敦煌时 , 他已焕然一新 , 除了市中心的“飞天”依然反弹着琵琶 , 我认不出任何敦煌当年的痕迹 。 十多年了 , 我的年岁增加了 , 敦煌却变年轻了 。
敦煌研究院
研究院就在莫高窟旁边 , 我住在敦煌市区 , 距离研究院25公里 , 坐车过去还要个把小时 。 实习的单位是研究院中的文物保护设计咨询公司 , 每天都有通勤车来回接送 。 每天早上跟着同事吃碗牛肉面 , 就直接来了单位 。 我在土遗址科 , 保护项目主要是遍布全国的古文物遗址 , 所以工作会跟着项目到处跑 。 我刚去的时候给我安排的座位是之前一个出外勤的哥们的 , 据说他三个月前就去了西夏古墓 , 至今还没有回来 。
在我看来 , 文物保护工作挺辛苦的 。 这与设计师的幸苦不一样 , 设计师是项目一压上来 , 就要通宵熬夜画图 , 但好歹是吹着空调 , 对着电脑 , 抽空还能喝口咖啡吃点水果 。 文保工作的幸苦 , 是需要经常出外勤 。 沙漠、戈壁、高原 , 有文物的地方就有文保人员的足迹 。 甚至一去就好几个月不回来 , 整日与长空大地作伴 , 黄沙戈壁为伍 。 不过二者倒也有几分相似 , 一旦忙起来 , 大家都没什么时间谈恋爱 , 所以发展和维持一段稳定的感情就变成了休假的重要任务之一 。
文保工作虽然幸苦 , 却又让人觉得很神圣 。 即使不出外勤 , 九点上班 , 从市区八点多坐通勤车 , 几十分钟的车程 , 也像是一次朝圣 , 从城市的繁华到了戈壁的萧瑟 , 从喧嚣到了寂寥 , 从拥挤到了开阔 。 早上八点半 , 西北的天还没有透亮 , 四野笼罩着一片靛蓝 , 太阳依然隐在三危山后 , 远远的散出一点或橘色或红色的微光 。 前方是一条笔直的公路 , 汽车行进于此 , 两侧是无垠的雪野 , 千里戈壁 , 头顶的天空有时闪烁着星光 , 有时还挂着月亮 。 车上还有人在酣睡补觉 , 此刻格外安静 , 这样的安静像是延续了几千年 , 依旧没有丝毫改变 。 深入戈壁 , 远处两侧微微起伏的山势逐渐明显起来 , 像佛祖的双手 , 慢慢合拢 , 最终只留下一道缝隙 , 这便是到了莫高窟 。 这时太阳也跃出了山的轮廓 , 红彤彤金灿灿的一轮 , 天光大亮 。 千年前的乐尊和尚 , 游历至此 , 也是看到了这山上光芒万丈 , 以为是佛的召唤 , 便在此凿窟修行 , 从此才有了莫高窟 。 而研究院的文保人员们 , 也正是被这光芒指引 , 披星戴月 , 不辞劳苦 , 日复一日 , 黄沙相伴 , 戈壁相依 , 想必也是佛缘 。 每次忆起 , 都有些许动容 。 几千年历史、文化、宗教交汇在此处 , 让这片土地更加厚重 , 而在这从未停止的大漠狂风不断抹平戈壁历史的时候 , 也有新的故事正在发生 。分页标题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莫高窟
我很幸运赶上了一波洞窟查验 , 看到了很多未开放的洞窟 。 尤其是北区 , 让我印象深刻 。 不似经过人工加固的已开放洞窟 , 大部分未开放洞窟都已经被风化的残破不堪 , 没有精美的壁画 , 只有零星几个洞窟还依稀看得到一些模糊的颜料残留 。 甚至有的洞窟还保留着森森骸骨 , 也不知是哪个可怜人留下的 。 历史上莫高窟曾是中西方僧人的圣地 , 也是贫苦人的避难所 。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这些洞窟历经千年伫立在戈壁上 , 文保工作的目的是使其尽量保持原貌 。 但石窟风化的过程却无法阻止 , 每年的洞窟勘察都会记录下各个石窟新一年的风化程度 。 对于有些即将坍塌或毁坏的石窟 , 研究员们不得不对它进行修复 。 但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 修复这些残破洞窟须得谨慎科学 。 搞清楚风化过程和最易受到侵蚀的位置是修复工作的关键 , 这需要在了解莫高窟周围山体地理大环境的情况下对莫高窟崖体进行物探 。 一般常用的物探方法有三种:
一.高密度电法
通常用来探测崖体中裂缝、洞穴、土质不均匀及同一岩体和土体中含水、含盐量等不同引起的异常 。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高密度电法局部图像展示
(为防止侵权及泄密 , 此图仅作示意)
二.探地雷达
探地雷达法是利用探地雷达发射天线向目标体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 , 由接收天线接收目标体的反射电磁波 , 以此来探测目标体空间位置和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 其实质是利用目标体及周围介质的电磁波的反射特性 , 对目标体内部的构造和缺陷(或其他不均匀体)进行探测 。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探地雷达局部图像展示
(为防止侵权及泄密 , 此图仅作示意)
三.浅层地震波勘探
浅层地震波勘探主要是利用反射波法和瑞利波法探测浅部地层覆盖层界面形态、基岩风化分带及起伏情况、场地内构造的发育状况和展布方向及场地内不良地质情况调查、测定岩土体的力学参数等 。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浅层地震波勘探局部图像展示
(为防止侵权及泄密 , 此图仅作示意)
根据物探结果对崖体及洞窟的风化过程进行研究 , 进而根据每个洞窟不同的状况进行修复设计 。 在设计过程中一般会遵循对洞窟改动最小 , 修复材料多采用当地材料等基本原则 。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立柱局部风化过程展示
(为防止侵权及泄密 , 此图仅作示意)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
本文插图
修复设计图局部展示
(为防止侵权及泄密 , 此图仅作示意)
文物的修复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 有的学派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 让历史遗迹自然老化、凋零、湮灭;也有的学派鼓励利用技术手段来修复遗迹以留存这一段历史记忆 。 而关于修复方式和方法 , 又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流派和做法 。 但关于莫高窟 , 这一中西方文化荟萃的伟大遗产 , 还有很多值得解读的地方 , 还有很多没有解开的谜团 。 无论是壁画还是土遗址 , 修复工作都是谨慎又谨慎 , 生怕半点差错就掩盖了一个动人的历史真相或是一个美妙的丝路故事 。分页标题
悟道九层楼
在敦煌的日子里真正让我感慨颇多甚至顿悟佛性的是一个明媚的冬日 。
午饭后散步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 那天午后 , 阳光很好 , 照在身上很温暖 。 我习惯性的一个人漫步 。 出了设计院大门 , 路上偶尔可以看见稀稀拉拉的游客 , 越往莫高窟园区走 , 人越少 , 大约是早上的参观都结束了 。
走过一段 , 有一个塔 , 是王圆禄塔 。 我记得他 ,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哉叹万千的就是他 , 王道士 。 百年前他发现了藏经洞 , 让沉寂了千年的莫高窟得以重现辉煌 , 但他愚昧无知 , 以几块铜板几头毛驴就把经书卖给了华尔纳和其他探险家 , 以致经书流落海外 。 世人对此贬多于褒 , 但大都不知他发现经书之后不惜性命越级上奏慈禧 , 而慈禧并无意关心此事 , 才有此下场 。 要知道 , 当时连京师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烧毁 , 硕大的天朝都只是冷眼旁观束手无策 , 更何谈这西北偏远地区的几个窑窟 , 几本经书呢?一个小小的道士王圆禄 , 又凭什么替国家背上这千古的骂名呢?反而他的弟子却认为他重修莫高窟有功德 , 为其立碑做塔 。 如今看到王圆禄塔 , 孤独的矗立在戈壁上 , 日晒雨淋 , 已然成为莫高窟历史的一部分 。 我深刻的记得王道士重修的那几个洞窟 , 无论是泥塑的造型还是颜色 , 俨然丢失了晋唐风骨 , 大红大绿的配色让人直呼“辣眼睛” 。 但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 , 食不果腹的老道士 , 带着自己的弟子 , 在这偏远的戈壁 , 用自己卑微的身躯印证着心中的道 , 其精神可嘉 。 而如今 , 我们有了先进的技术、科学的手段、专业的审美 , 再加上研究员们的一腔热血 , 希望能得证大道 。
过了桥 , 继续往前走 , 人更少了 。 到了九层楼前的广场 , 几乎已经看不到人了 。 周围安静的出奇 , 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 , 伫立其间 , 我忽然就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感觉 , 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 难以用语言表达 , 似乎是地域文化、历史情怀、人情世故、戈壁风光糅杂在了一起 , 淤积在我心里 。 但又很强烈 , 想要迸发出来 , 像是呼唤 , 像是挣扎 , 像是洗涤 , 很开心 , 也很难受 。 它很厚重 , 压得让人喘不上气来 , 却又让我五官打开 , 七窍通畅 , 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很敏感的状态 。 我听见鸟儿在树上跳动的声音 , 我看见落雪被风吹起来 , 在阳光下闪出细小的晶莹的光 , 又簌簌的落在我的脸上、地上 , 凉凉的、痒痒的 。 我在那一站就是半个小时 , 只感觉天地间 , 只有戈壁 , 而在无边无际的戈壁上 , 只有九层楼中的佛和我 。 佛在跟我交流 , 他用风吹起了雪 , 用雪抚摸了我 , 用鸟叫呼唤我 , 用阳光温暖我 。 我被佛点化了 , 才灵根具开 , 耳闻鸟鸣 , 眼见细雪 。
我一直主张做设计要有灵性 。 这种灵性使你敏锐的捕捉到周身的事物 , 并在设计中予以反馈 。
【凯诺空中设计课|在路上 | 王晟:我在敦煌修文物——那些亮的发白的日子】从生活中来 , 到生活中去 。 当你热爱 , 当你饱含深情 , 当你为之付出 , 设计才会独具巧思 , 与众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