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音乐更爱孩子——追记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杨鸿年


【追思】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姚晓丹
也许你不知道他的名字 , 但你或许在电视上、广播里或者是剧场中 , 感受过那仿若天籁的童声对你耳朵的洗礼、心灵的涤荡 。 那些熟悉美妙的歌声背后 , 是他 , 一位名叫杨鸿年的老人 。

|他爱音乐更爱孩子——追记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杨鸿年
本文插图
杨鸿年 资料照片
【|他爱音乐更爱孩子——追记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杨鸿年】7月26日 , 这位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因病于北京逝世 , 他的音乐事业就此画上了终止符 。
他的名字和指挥、合唱紧紧联系在一起 。 无论是爱乐合唱团 , 还是杨鸿年童声合唱团 , 无不浸染着他的心血 。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知名教授 , 他完成教学工作之余 , 把心血都投入到少年儿童身上 。 “越是知名教授 , 越应该从孩子教起 , 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很重要的 。 ”2018年 , 爱乐合唱团(原中央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成立35周年的时候 , 他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这样说 , “我爱孩子 。 ”
8月2日 , 这些采访的资料和视频在中央音乐学院“小白楼”的排练室中循环播放着 , 供学生们前来凭吊 。
一枝花 , 一盏蜡烛 , 三鞠躬之后把花放在他生前常用的钢琴之上 , 静静找一个椅子坐下 , 看着杨鸿年老师生前的影像 。 屏幕里 , 他正在教一些刚上小学的小朋友 , 大家唱《圣诞歌》 , 越唱越快 , 他忍不住叫停:“孩子们 , 唱歌不是赶路 , 干吗这么着急呢?稳一点 。 ”一位一身黑衣的女学生扑哧一声笑了 , 回过头 , 却发现她正擦去眼角的泪花 。
他的学生陆续赶来 , 有的两鬓已有风霜 , 有的还牵着妈妈的手 。 大家坐在一起 , 如同当年在合唱团中排练一样 。 从1983年爱乐合唱团创建开始 , 30多年薪火相传 , 这里的音乐未曾停过 , 杨鸿年办公室的灯光未曾熄灭过 。 即使这些孩子离开了 , 他们还是会时不时回到合唱团 , 听老师讲讲音乐理论 , 正如他的学生李小满说:“没有一所学校是不毕业的 , 只有这里 , 我们从未毕业 , 从未离开 。 ”
爱乐合唱团的宗旨是“爱与奉献” , 这被杨鸿年视为座右铭 , 一生珍之重之 , 一生按照这几个字规范自己 , 也深深改变了他的学生 。 杨思力是一位电影作曲工作者 , 他记得杨鸿年不仅教人音乐 , 还教人如何“爱人” , 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 。 他是在合唱团才坚定自己未来的音乐道路的 , 他记得有一个夜晚 , 大家如常在小白楼排练 , 忽然停电了 。 杨鸿年静了一会儿 , 去户外点燃一支烟 , 随着烟头火花闪烁 , 大家在黑暗中接着演奏 。 “感觉这首歌像是从我们心里流淌出来的” 。 杨思力说 , 此后 , 他立志成为杨鸿年一样的音乐家 。 “他有数以万计的学生 , 每一个学生他都记得 , 都叫得出名字 , 他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世界 , 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 ”
李小满从事的是市场工作 , 她少年时期加入合唱团 , 到今天已有20多年了 。 每到开会 , 市场指数瞬息万变 , 她的同事总会立下目标 , 在多少领域都要有斩获 。 “我总是说 , 我只做好一件事 , 我愿意用一生去做一件事 , 我愿意为理想奉献青春 , 这是杨老师教会我的 。 ”李小满说 。
佟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的工程师 , 他还记得自己在合唱团时唱的是“1B”位置 , 有一次 , 杨鸿年老师带队去国外比赛 , 彼时 , 他刚从演出预备队升入二队 , 就接受了这个任务 。 那次的曲目是《野蜂飞舞》 , 曲子的最后 , 会有一声清脆的“啊!”他们都很想要喊出这一声 , 终于演出前 , 杨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 然而另一位同学却觉得 , 按照惯例应该是自己喊 。 他们都觉得有对方 , 自己可以放心 。 在演出结束的时刻 , 杨鸿年朝他示意 , 他和另一位同学对视一下 , 都沉默了 。 杨鸿年叹口气 , 向观众鞠躬致歉 。 佟鑫说 , 这是他一生最为遗憾的一件事 , 从那之后 , 他知道音乐十分严谨 , 来不得一丝侥幸 。分页标题
曾经的爱乐合唱团成员赵晓彤记得 , 1996年自己跟杨鸿年去意大利演出前的情景 。 那时他上中学 , 是学校足球队的 , 无论是奔跑还是运球 , 都或多或少影响体态 。 有一天 , 杨鸿年给他的妈妈打电话 , 让他去家里一趟 。 赵晓彤以为是唱歌考试 , 等到杨鸿年家却发现 , 杨鸿年要为他矫正体态 。 “每个合唱团里的伙伴看到的都是杨老师的片段 , 但我们从中都理解了音乐的意义 , 生活的意义 。 我们比赛前 , 杨老师胃病发作了 , 但是他忍着剧痛还在看谱子 , 精益求精 。 排练完之后 , 最后离开‘小白楼’的永远是杨老师 , 杨老师的精神永存 。 ”赵晓彤说 。
回到排练室 , 屏幕上还在播放杨鸿年的生前影像 。 他正说到自己小时候学音乐的艰难时刻 , “那时候家里穷 , 音乐老师喜欢的都是干干净净的孩子 , 我总是脏兮兮的 , 是班里的反面教材 。 老师说 , 你的声音就像是有人拿着竹刀破毛竹 。 我喜欢音乐 , 就要坚持下去 ,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 ”屏幕上 , 杨鸿年笑着说要抓紧每一分钟 , “活着干 , 死了算” 。
他真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教育 。
(光明日报北京8月2日电)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