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一门三院士 —— 梁启超的育子经(下)


_本文原题:一门三院士 —— 梁启超的育子经(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 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 ,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2285【子女|一门三院士 —— 梁启超的育子经(下)】字 | 阅读需5分钟
梁启超言传身教培养着自己的儿女 , 梁启超的子女也谨奉着父亲的教诲 , 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各自精彩的历程 。
前文链接:一门三院士 —— 梁启超的育子经(上)
齐家之道:相互尊重
在“父权社会”的家庭中 , 父亲有绝对的权威 , 父亲说的话是“圣旨” , 儿女们只有“遵旨”的份 。 但梁启超在尊重孩子方面显然是时代的先行者 。 梁启超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 做决定之前先聆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 , 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 , 像朋友似的与孩子们交流 , 常常以“你说好吗”“你的意见如何”“你的主意何在”等商量的口吻与孩子交谈 。
更为难得的是 , 梁启超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也能持开明的态度 。 他替子女们挑选对象 , 但最终的决定权在子女自己手上 , 他从来不会横加干涉 。 梁启超的学生周希哲是一位出身贫寒的马来西亚华侨 , 思想进步 , 拥护维新变法 , 梁启超非常看重他 , 特别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女婿 。 后来梁启超将希哲介绍给最疼爱的宝贝闺女思顺 , 先让他俩相处一段时间 , 相互了解一下 , 看看俩人是否合适 。 后来 , 在思顺同意这门亲事的情况下 , 周希哲“入赘”梁家 , 成了梁家的“入赘”女婿 。 据说 , 当年他俩结婚时 , 周希哲还是坐着花轿来到梁家的呢 。 待到梁思成与才女林徽因“约定成婚” , 感情日深时 , 梁启超在给梁思顺的信中还自得地提到自己的得意婚姻之作:
我对于你们的婚姻 , 得意得了不得 , 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 , 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 , 给你们介绍 , 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 , 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 。
当然 , 其本质上还是一种融传统观念与现代作风于一体的婚姻方式 , 但在当时的社会 , 有这样的开明却是难得可见的 。
作为父亲 , 梁启超从来没有以“父亲”的名义要求孩子、斥责孩子 , 而是尊重孩子 ,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干的事、能干的事 。 他不仅仅是父亲 , 还是孩子们学习中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道德上的引导者 。

子女|一门三院士 —— 梁启超的育子经(下)
本文插图
梁思成一家与朋友合影
左二为梁思成 , 正中的女性为林徽因
治学之要:各尽其能
梁启超的九个儿女共同的特点除了个个有才之外 , 还都有一颗炙热的爱国心 。 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人曾到西方留学 , 各个学贯中西 , 博通古今 , 成为各行业的专家 。 但没有一个为享受西方优厚的物质待遇而留在国外 , 都在学有所成之后 , 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之中 。 几十年来 ,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 对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 。 没有出国的两位子女(梁思达、梁思宁)也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
梁氏子女炙热的爱国之心与梁启超的爱国教育密不可分 。 梁启超在孩子很小时就在家里讲爱国英雄的故事 , 在日本时 , 每天晚饭后孩子们围坐在一个小圆桌旁 , 梁启超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 , 一边兴趣盎然地给他们讲故事 , 其中多是民族英雄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故事 。 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 , 爱国心渐渐深藏于心 。 孩子们长大后 , 梁启超也不忘教育孩子各尽其能、报效国家 。 他对孩子们的职业、人生规划 , 也往往是立足国内 , 期盼孩子们能实业救国 。

子女|一门三院士 —— 梁启超的育子经(下)
本文插图
梁启超饮冰室别墅客厅 , 孙洁摄 分页标题
梁启超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怀有深深的忧思 , 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女们 , 国家面临内忧外患 , 情况堪忧 , 无论如何要尽“救国”职责 。 1927年1月27日 , 他在“致孩子们”的信中提到:
中国病太深了 , 症候天天变 , 每变一症 , 病深一度 , 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过来 , 真不敢说 。 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 , 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 , 成效如何 , 自己能否看见 , 都不必管 。
中国“病入膏肓” , 但却不能放弃 。 由此看出 , 梁启超爱国之心至真至切!
在父亲梁启超的熏陶感染下 , 梁家子女继承了父亲爱国“衣钵”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 抗日战争期间 , 中国的环境异常艰苦 , 但梁启超的儿女陆陆续续回国 , 与祖国共患难 。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学业完成后 , 回到饱经磨难的祖国 , 在抗战期间深受身体病痛和物质贫困的双重折磨 。 当时有一所美国大学的科研机构想聘请他俩工作 , 但他俩立即拒绝了 , 思成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 , 我们不能离开她 , 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 ”
梁家子女的爱国心、民族情令世人称道 。 梁启超的好友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注》中写道:“又先生四十年之中 , 脑中绝未忘一‘国’字......”而对于爱国的梁氏儿女们 , 何尝不是呢?
而在“治国”之后梁启超还有“平天下”的理想 , 梁氏子孙热心公益事业 , 其实就是在践行梁启超的“世界主义”理想 。 在抗日战争时期 , 每个中国人无不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 。 但面对着美国可能将日本历史名城——奈良作为轰炸的目标时 , 梁思成毅然决然地向美国提出建议 , 最后使得奈良免遭战火 , 人类文明的遗产得以保留 。 梁思成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之情 , 更带有“天下为一家”的“世界大同”的意味 。 这种广阔的胸怀离不开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的“恩报社会”的教育 。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 , 梁启超一生最大的成功不在于他的“亦官亦学” , 而是其对儿女的教育 。 梁启超言传身教培养着自己的儿女 , 梁启超的子女也谨奉着父亲的教诲 , 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各自精彩的历程 。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历史·拾伍》
(东方出版社出版)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 , 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