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 杂志|分享丨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听名校长刘可钦讲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_本文原题:分享丨学习是需要“学习”的 , 听名校长刘可钦讲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本文约4000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中国教师 杂志|分享丨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听名校长刘可钦讲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本文插图
01
学习需要学习思考问题
没有什么比人的学习这件事情复杂了 , 儿童的学习更复杂 。 所以 , 老师是专业性含量很高的职业 。
真正的学习一定是从问题开始的 , 是从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努力开始的 。 那我们的课堂上有没有那样的大问题?
比如 , 有一位老师在上“圆的周长”的时候 , 有合作 , 有实验记录 , 根据测量的这一组数据 , 孩子们最后也得出一个比值 , 是一个固定的值π , 然后推导出圆的周长的公式 , 练习了很多题目 , 这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 课后 , 孩子们说 , 这节课太好了 , 因为老师让我们动手了 , 合作了 , 探究了 。
又经过一年 , 老师总觉得这节课似乎缺点什么 , 孩子为什么要探究 , 孩子为什么会寻求那个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
因而 , 他又做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 , 先让孩子猜想 , 圆的周长可能会与什么关系?孩子们议论纷纷 , 大胆猜测 , 设法求证 , 如何寻找到圆周长的一般数学模型?这样就与学过的知识正方形、长方形建立了联系 , 接下来 , 依然有猜测、测量、验证 。 这节课也有合作探究 , 也有记录 , 也得出来比值 , 但是下课了 , 一节一道题目都没有联系 , 似乎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
后续我们对孩子进行访谈 , “如果遇到一个新的图形 , 你怎么得到它的周长呢”?之前孩子会说 , 我就找到它的公式计算就行了 。 现在的孩子想了想 , 那要看它是什么图形 , 如果它的边是直的 , 量一量看有什么规律再计算 , 如果边是弯曲的 , 恐怕难度就很大 , 得好好进行一番研究 , 看能不能找出点规律 。 你看 , 什么叫学会思考?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语文的一节课“唯一的听众” , 很多老师、校长都听过这样的课堂 , 一般老师都会围绕文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 再去分析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老师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思路 。
第一种方式:以讲解正确的答案为价值取向 , 关注我把课文将对就行 , 让学生获得的正确答案;
第二种方式:从语句上分析 , 怎样“看出我心理的变化 , 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 通过字词的分析 , 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第三种方式:把故事的内容与“我的心理 , 以及对方 , 就是教授的心理”关联起来进行分析 , 关注帮助孩子在大脑里建立文中内容与语文学习的关联 。
第四种方式:老师会通过创设情景 , 将孩子们带入情景当中 , 同时还注重同学之间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分析、认同、思辨 , 不仅与学习内容建立关联 , 而且通过同伴分享 , 建立了不同大脑之间的学习关联 , 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分享与学习 , 透过一节语文课的学习 , 积累了学习方法提升的经验 。

中国教师 杂志|分享丨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听名校长刘可钦讲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本文插图
02
学习需要帮助建立关联
为什么?因为人与人就是一个大脑和另外一个大脑之间建立的桥梁 , 其实就是一个大脑向另一个大脑学习 。 大脑的通路越多 , 大脑观看世界的触角越丰富 , 也就是俗话说的很聪明 。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帮助孩子不仅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 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和我自己认知的关联 , 与别人是怎样思考的建立关联 。 这就是学会反思 。
追问一下我是怎么学会的 , 别人是怎么想的 , 通过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 , 多样的学习方式 , 鼓励学生用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 帮助学生认识到差异性和多样性 , 我想这是今天我们老师的责任 , 是更大的挑战 。分页标题
学生在校时间是相对固定的 , 而要求学习的内容却越来越多 。 我们从完整人的角度上设定的学习目标 , 可是我们学科体系又很鲜明的把它割裂开来 。 怎么样帮助老师从一节节的课堂当中跳出来 , 从“相邻洞穴”当中走出来 。 所以 , 一种改革的趋势开始诞生了 , 就是超越班级授课制的一个班、一节课的局限 , 建立一个生态的大课堂 , 在这个背景之下老师的教研也发生了变化 , 由过去研究一堂一堂课怎么教 , 到研究这个单元应该注重把握的能力要素有哪些 , 然后上升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 , 形成一个科学的、专业的链条 。
如“圆柱的体积” , 学生先去猜想它的体积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已有知识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进而想到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联 。 在这种关联的状态之下 , 找到底×高 , 就是建立关联 , 通过类比推理 , 然后再去寻找出来一般的模型 。
那圆锥体和谁有关系?学生会通过思维关联 , 寻找与圆柱体的关系 。 而圆柱体是怎么得到的呢?它是通过一个长方形的旋转得到的 。 圆锥体是一个三角形旋转得到的 , 就是动态形成的那个立体 。 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1/2 , 所以他猜测圆锥体的体积应该是圆柱体的1/2 。 带着这样的猜想 , 开始探究 , 当发现怎么就不是1/2呢?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再逐步的深入 , 最终建立起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模型 , 这样在探求知识的来龙去脉时 , 学生在学习如何思考 , 如何面对一个未知的问题 , 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 ,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
所以 , 我们的教学不能简单告诉孩子 , 也不是那种浅层次的探究 , 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单元的整体设计 , 鼓励孩子参与到深度学习之中 , 在探究中 , 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 ,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学习如何把握共性 , 分辨差异 。
以上是从学习的层面说的 , 我们再从社会层面上看 。 人有两大类的需求 , 一种是成长的需求 , 一种是安全的需求 。 当这两种需求相比取其一的时候 , 人人往往会首选“安全”的需求 , 因为只要是一个人再有安全感的时候 , 才会有那份探求未知世界的愿望 。 这样看 , 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要民主 , 要尊重不同孩子的声音 , 以及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团组式”的学习方式 , 都是在营造一种安全感的学习环境 , 让孩子能够在团体当中互相学习有一种归属感 。
这是中关村三小变革当中的一部分 , 我们称为“班组群” , 在这个组团当中三个不同年级的三个班的孩子学习生活在一起 。 这个空间是可以通过这些隔断墙的打开来共享两个空间或三个空间 , 是一个“三室一厅”的家庭式的生活学习基地 。 由“导师+班主任”共同肩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 孩子们的交往既有同龄 , 也有跨龄 , 既有分科学习 , 也有跨学科的学习 。 因而学生的成长受惠于更多的老师 , 老师的眼里就不再是“我的班”“我的学科” , 而是我们班组群的孩子们 。
当分科的学习和跨学科的学习成为常态时 , 就创造了一种更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 , 孩子们学习怎么和同龄的孩子交往 , 怎么和跨龄的孩子交往 。 所以 , 我们说这样的空间的设立为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
在学校总有点闲暇时间 , 我们可不可以给孩子留下一点时间由他做主 , 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 , 学习如何做决定是否要发起或者参与一个团队 , 学习如何与同伴共同学习等 。 所以 , 我们学校每周有两个午间 , 每次大约40分钟时间 , 给孩子成立那种“可生可灭”的自主性社团 , 今年我们发展到了一百多个 , 所以叫“百团大战” , 孩子们通过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 , 我想在什么样的社团当中生活 , 或是自由玩耍 。
这个过程中 , 其实孩子在学习规则、契约、合作、领导与被领导 。 所以 , 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一些真实的社会性的体验 , 包括要经历的失败挫折 , “没有人来 , 被人踢出去”等 。分页标题
所以 , 留下一点时间让孩子安排自己的事情 , 会让孩子们遇到很多真实的问题 。 比如 , 这个社团第一次训练就开始投诉 , 报告老师“没有地点 , 我们找了很久没找到”“主持人态度不好”“活动过程组织的有点乱”等 , 这恰恰是孩子要学习的 。 我们的老师也不是完全放手 , 那种放任式的“自主” , 而是定期有许多次与学生的预约 , 为他们面临的问题支招 。
如听听有些“现任社长”管理的好技巧 , 包括不是社长的民间高手也可以来分享自己的经验 , 这其中 , 孩子学习规划时间、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 以及当你不能遵守规则的时候你得接受你这个被别人淘汰出去 , 你重新再学习 , 再去寻找你的同伴的经历 。

中国教师 杂志|分享丨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听名校长刘可钦讲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本文插图
03
学习需要让“学习可见”
学校是什么 , 是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 。 所以 , 在学校还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见的知识 , 让他们能看得见这种学习 。 那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 , 提供一些支持 。
我们常见的有优秀作业展示、励志语言、各种评价的加分和减分等等 , 我想 , 我们的学习味道是不是可以更多样性 , 更具有支持性 , 而不仅仅是榜样的力量 。 引导孩子这事该怎么去做 , 因为即使有一本教材专门告诉他这么做 , 我们现有的课程里也很少有一个专门的课去教给孩子 , 所以只能伴随着学习的过程来获得整个人生的更加丰满的学习经历 。
比如 , 孩子们除了学习知识还要需要什么呢?

  • 学习操作: 有条理的使用工具、学具;
  • 学习合作:友好对待同伴 , 主动在团队中担任具体任务;
  • 学习思考:可以用操作、模拟、解释、比方等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困难和观点;
  • 学习倾听 :了解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 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发言 。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比较多的是孩子都想积极发言 , 但是很少有孩子去倾听 , 所以 , 怎么倾听别人也是要在学习中学习的 。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学习目标可视化 , 让孩子能够直观的看到 , 耳濡目染的去熏陶 。 在我们整个的学习 , 尤其跨项目的学习当中 , 像这样的内容就非常多 , 你得理清自己的已知和未知 。
再比如 , 学会守规矩 。 良好的合作的前提是规矩和秩序 。
规矩是制定给所有人的 , 也包括你 。
要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对待你的同伴 。
你决定不了别人的行为 , 但可以决定看到别人的行为后的反应 。
当经常有这样的语言去影响激励孩子时 , 也是在为孩子提供一个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
其实 , 学生“懂了”和“会了” , 是不一样的 。 我们的教学要的是在“会”上下功夫 。 会学习 , 不仅仅是知识 , 还有上面这些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 , 包括孩子的学习自信 , 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 , 是在我们每一个老师 , 每一节课上去落实下来的 。
我们今天谈课堂教学的改革 , 就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朝着增长知识 , 增加见识上下功夫 , 愿我们一同去创造 , 让孩子的学习真实可见 , 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更加饱满 , 学习过程的附加值更大 。
内容来源丨转载自中小学校长论坛
作者系中关村三小校长
本期编辑丨shalee
【中国教师 杂志|分享丨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听名校长刘可钦讲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