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泉州北管:创新一直在路上
【守望家园】
作者: 陈新凤 刘 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导、博士生)
“春色妍 , 日融和 , 暖气喧 , 景物飘飘美霄新……”一曲优美深情的《四大景》回荡在泉州市泉港区文化馆 。每每周末 , 馆内好不热闹 , 前来参与学习、排练、观赏泉州北管的民众多达百人次 , 参加者多为小学生、老年人 , 也有不少中青年爱好者 。
泉州市山腰街道庄氏祠堂中的北管演出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一)
泉州北管 , 简称为北管、北曲、曲仔 , 是流行于泉州市民间的一种丝竹类音乐 , 民众多赞誉为“天子传音” , 与南音并称“姐妹花” 。历年来 , 已整理了泉州北管乐曲220余首 , 代表性乐曲有《四大景》《江南八大板》《打花鼓》《将军令》《梅花三弄》等 。因表演方式不同 , 泉州北管可分为“北管曲”“北管谱”两大类 , “北管曲”即演唱歌曲 , 用以乐队伴奏 , 共50多首;“北管谱”即乐队演奏纯器乐曲 , 共160多首 。随着泉州人迁徙的脚步 , 泉州北管还传衍于海内外 , 如台湾地区 , 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
与闽南地区其他乐种不同 , 泉州北管属于外来乐种 , 是由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杂糅而成 。其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清朝时期 , 泉州商人往返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经商 , 学习外地音乐 , 并带回家乡;江淮籍贯官兵驻守泉州盐场 , 为当地带来了江淮地区音乐;安徽民间艺人为生存乞讨至泉州 , 随之传来的是安徽民间音乐 。所以 , 泉州北管乐曲主要源流自江浙民歌、江南丝竹、广东民歌、广东音乐、京剧等 。同样 , 与使用闽南方言的其他乐种不同 , 泉州北管的演唱使用了当时的“官话” , 即现在的普通话 。
【北管|泉州北管:创新一直在路上】泉州襟江带海 , 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旅 , 以及伊斯兰教、佛教等传教士把异域文化带入泉州 , 形成“市井十洲人”的社会奇象 , 亦创造了融汇创新的文化特质 。泉州北管正是在如此多元文化的循环往复中孕育了创新基因 , 由此产生、发展 。尽管近代以来 , 泉州海港贸易日渐式微 , 昔日繁盛早已不复存在 , 但泉州北管不断革新的动力从未停歇过 , 在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生生不息的艺术创新中 , 保持了盎然生机 。
泉州北管的艺术魅力自成一格 , 既留存着江浙、广东等地民间音乐的遗风 , 又糅进了莆仙、闽南音乐文化元素 , 同时还受到其他不同外来的音乐文化影响 。所以 , 泉州北管深受泉州民众喜爱 , 并扎根、融入于当地文化之中 。历史上 , 泉州北管主要参与庆典、婚庆、丧葬、祭祀等礼俗仪式 , 用以烘托活动气氛;当下 , 泉州市仍活跃着10余支北管演艺团体 , 依然是当地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重大民俗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泉州市峰尾镇圭峰塔下的北管演出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二)
近年来 , 泉州北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于2006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 泉州市泉港区于2014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 。一直以来 , 泉州北管作为海内外音乐学界关注、研究的学术热点 , 台湾、香港地区及日、英等国家的专家、学者纷纷慕名前来考察、交流及研讨 。
艺人们以泉州北管音乐文化元素为核心 , 创作出了诸多新品 。据统计 , 自20世纪70年代始 , 以林国春等泉州北管艺人为代表 , 创作了小组唱《春风吹到湄洲湾》《立正稍息》、主伴唱表演《绣春光》《采莲鲢》、说唱表演《逛新港》、独唱曲《孝廉赞卢琦》《北管唱起来》、戏曲表演《借女冲喜》、歌舞表演《过台湾》《采莲歌》《龙凤呈祥》、器乐演奏曲《行板·平板》《玉剑图》《将军令》等数十部新作.这些新作为丰富泉州北管的表演题材和形式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页标题
为了改变仅有“演唱曲”“器乐曲” , 表演单一的局面 , 泉州北管一直在尝试借鉴戏曲的表演形式 。数十年间 , 艺人们探索创作了多部作品 , 如《穆桂英挂帅》《边关审子》《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还乡记》等 。其中 , 作品《十八相送》最为成功 。整部作品总共16个曲目、曲牌 , 除了泉州北管传统曲目、曲牌《红绣鞋》《出汉关》《采茶片》等11个外 , 还借用了其他戏曲剧种的5个曲牌 , 如歌仔戏曲牌《陈氏调》《雷锋调》《金易调》等,以此来丰富和创新泉州北管的表演 。
泉州北管至今仍能活跃于素称“戏曲之乡”的泉州 , 离不开“化他为我”的创新特质 。据研究 , 泉州北管受到临近地区的戏曲剧种莆仙戏的影响较大 。受莆仙戏“涵化” , 泉州北管的拉弦乐器多使用“一弓一音”“顿音演奏法” , 使得演奏音色高亢、激昂 , 给人爽朗、洒脱之感;借用莆仙戏的乐器高音伬胡 , 在音域上高于中胡、马胡 , 低于提弦 , 弥补了泉州北管乐队中音区的缺失 , 在音色高亢程度上介于提弦、板胡与马胡之间 , 使得乐队音色更为多样、丰厚;借用乐器北双清 , 用以演奏比主旋律更为密集的音符;另外 , 泉州北管还将莆仙戏富有特色的“波音”唱奏法、高低八度唱奏法化为己用 。
在乐队排列阵式方面 , 泉州北管也不免铸新淘旧 。传统的泉州北管乐队排列阵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艺人们围坐在一个或多个八仙桌周围进行演奏 , 形式较为单一、随意 , 没有严格的要求或规范 , 称为坐奏阵式;二是打击乐器组位列于乐队正前方 , 紧随着吹管乐器组 , 后有弹拨、拉弦乐器组交叉排列 , 即对不同演奏艺人行奏中的站位有一定要求 , 主要用于户外礼俗仪式 , 称为行奏阵式 。数年来 , 为了既能遵循当下泉州北管的艺术规律和特色 , 又能使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演出场合 , 泉州北管艺人创新出了两种新编坐奏阵式、五管式、六管式、新编行奏阵式等 。
泉州北管乐曲源流的更迭与创新亦是例证之一 。广东地区民歌《卖杂货》与泉州北管《卖杂货》、江南丝竹《老六板》与泉州北管《花六板(一)》《花六板(二)》、苏州民歌《紫竹调》与泉州北管《采莲歌》、江苏宜兴马灯《四大景》与泉州北管《四大景》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由泉州北管曲谱名称 , 如《流水》《二黄》《西皮串》《西皮慢板》《西皮连六串》《反二黄尾》等 , 也可以看出泉州北管与京剧曲牌有着一定的关联 。此外 , 如《寄生草》《四边静》《步步娇》《将军令》《泗州调》等北管曲目 , 亦与明清俗曲或器乐曲同名 。
除此以外 , 泉州北管还在演出服装、传承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自我革新与发展 , 而这种持续创新与泉州民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泉州北管的创新是以泉州民众审美为基础 , 而民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又促使着它不断地创新 。可以说 , 不断推陈出新 , 正是其一直活跃于泉州民间并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根本原因 。
泉州北管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特征 , 昭示其最根本的艺术发展规律 , 即不断地自我创新 。泉州北管正是在与不同的音乐文化发生碰撞、融合的过程中 , 在不断自我革新、主动发展的道路上 , 锻造了特有的艺术属性、生存状态和发展法宝 。正如音乐学家王耀华所说:“泉州北管恰如一块调色板 , 把各种色彩掺合在一起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关注泉州北管的艺术发展规律 , 是否可以为与泉州北管相似 , 或者其他非遗乐种提供艺术发展参照?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6日 12版)
- 岩石滩|泉州周边的“小济州岛”!一半是大海,一半是火山,随便拍都是大片!
- 泉州|福建泉州:洛阳桥头的夜生活
- 周英|测绘风采丨周英:走在前 干在前 测绘创新我也行
- 少林寺|福建泉州也有少林寺,千年历史几经兴废,金庸为其题字免费开放!旅游攻略信息:
- 车云网|风景这边独好 解析红旗动力创新技术
- 泉州|泉州也有个西湖,波光潋滟不输杭州,占地1500亩免费开放
- 白水江|甘肃长江水系8月降雨量创新极值 流域周边遭历史最大降水
- 药品|省区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生物医药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 区块链|潘旭东财经说:某些区块链“金融创新”注定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
- 石笋|泉州这个免费公园,有奇特北宋石笋,女孩看了会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