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 , 诞生了很多惨无人道的酷刑 。很多酷刑光听着名字就是让人不寒而栗 , 比如说凌迟、剥皮、车裂等等 。当然这些酷刑一般来说都不会轻易的使用 , 除非是犯了重罪 , 比如说造反的罪犯 , 还有在民间传播谣言的巫师等等 。在众多的酷刑中 , 还有一个最为特殊的酷刑 , 就是流放 。

宁古塔|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谓的流放就是将犯人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 。这种刑罚起源于很早 , 在远古以便曾有类似的案例出现 , 不过一直到秦汉时期才逐渐的形成了体系化 。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曾记载:“仲舒 下吏 , 夏侯 囚执 , 眭孟 诛戮 , 李寻流放 , 此学者之大戒也 。”
不过到了南北朝之后才开始进入到了五刑体系之一 , 这五刑体系就是笞、杖、徒、流、死 。而其中“流刑”便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

宁古塔|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 , 流刑相对于死刑来说是一种更为宽容的刑罚 。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们更是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 。《大清律例·名例律上》更是如此的记载:“不忍刑杀 , 流之远方” 。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实际上 ,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的信奉家主主义 。对于儿孙满堂 , 团圆团聚是根植于内心的渴求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 一旦遭到了流放就会被认定为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 。一般来说流放便意味着要客死他乡 , 甚至于很多人连尸骨都回不来 。所谓生离死别 , 莫非如是 。

宁古塔|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流放并非想象的那么轻松 。所谓流放 , 就是押解犯人到边境苦寒之地 。比如说在清朝《五军道里表》中便记载了流放的4个等级 , 分为了2000里(附近)、2500里(近边)、3000里(边远)、4000里(极边和烟瘴) 。
犯人必须在一个月内启程 , 由两名官差进行押送 。并且规定判处流刑的犯人必须要日行50里 , 也就是说4000里的地方80天就要到达 。如果是流放到极边和烟瘴之地的人基本很少有人能够走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宁古塔|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首先在所路过的地方样来说都会经过原始森林 , 经常就要和豺狼虎豹打交道 。《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 :“半道为虎狼所食 , 猿狖所攫 , 或饥人所啖 , 无得生也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点就是啊 , 被流放者的伙食也极差 。天天赶路 , 还吃到吃不饱 。不累死也得饿死了 。而且为了保证流放者不能逃跑 , 还会在他们脖子上套笨重的木质枷锁 。
在清朝流放“宁古塔”就是能经历到以上说的所有因素 , 不仅路途遥远 , 而且路途中还有很多危险 , 比如说遇到了盗匪被抓取当奴隶 , 还有豺狼野豹等等 。

宁古塔|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 :“按宁古塔 , 在辽东极北 , 去京七八千里 。其地重冰积雪 , 非复世界 。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
【宁古塔|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是京城的犯人一路走到宁古塔 , 便要途径七八千里 , 光走路就要走半年 。这谁受得了?在清朝时 , 很多人一听到是被发配到宁古塔 , 有点自知之明的干脆就提前自杀了 。这就是为什么 , 清朝犯了刑罚的官员 , 宁愿被斩首都不愿流放到宁古塔的原因了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