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住着12世到20世韩愈后人的村庄,成了河南省楹联文化第一村
“我家的对联是状元写的!”
“我家的还是大官写的呢!”
8月初 , 荥阳市区以北高村乡韩常村的村民聚集在街道上 , 对着各家各户的大门争论着 。细看 , 每个人脸上不乏骄傲之情 。他们争论的对象是村委会为每户统一制作安装的木制对联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作为韩愈后代聚集地 , 韩常村集中搜集整理了明清、民国、现代对联365副 。从5月到7月 , 村党支部书记韩流群带着村两委班子又花费两个月时间 , 将这些对联统一采用松木制作后 , 悬挂在村委、310余户村民家门前等处 。
7月12日 , 河南省楹联学会授予韩常村“河南省楹联文化第一村”和“河南省楹联文化创作基地”两个牌子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追溯
【韩愈|住着12世到20世韩愈后人的村庄,成了河南省楹联文化第一村】村里集中着从12世到20世的韩愈后人
韩常村村民韩德鑫家客厅的一面墙上贴着一张红纸 , 上面的黑字记录着他的另一个身份——韩愈第16世后人 。这个世代的计算方法 , 是以第一个迁居韩常村的韩愈后代韩会同(韩愈第22代后人 , 相传于元末因战乱来到韩常村)为第一世 。
以这种计算方式为准 , 目前韩常村主要集中着从12世到20世的韩愈后人 。
关于身份的证明 , 韩常村村委会旁的韩愈文化馆内的两块古石碑可说明一二 。其中一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石碑 , 由清代乾隆三年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韩法祖(韩愈28代后人 , 曾撰写家族宗字20辈的排列)捐银制成 。碑上“汜邑东偏之常村吾家数世于兹”证明着韩常村与韩愈的关系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韩常村韩愈文化馆
“‘旁支后嗣亦不得庙而享之也’指当时只有嫡传后代可以前来祭祀 , 这也能说明我们是嫡传后代 。”目前主要负责韩愈文化馆讲解的村民韩俊杰介绍 。
另一块百年石碑 , 是三四年前 , 村民从村子南边田中挖掘出来的 , 上面刻有“余韩式怀川南阳(古南阳 , 今焦作市修武县一带)人也 , 元末迁汜居常村建祠堂于此”字样 。“这块石碑证明着我们这一支韩愈后代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来的 。”韩俊杰说 。
在韩常村村民的记忆中 , 上世纪 , 由于受饥荒、“文化大革命”等多种因素影响 , 韩愈文化在长达六七十年的传承中已有断裂 。
韩德鑫的爱人张爱枝今年61岁 , 自1982年嫁到韩常村 , 只零零散散听说过一些关于韩愈的说法 。韩德鑫与爱人同岁 , 虽然从小就听爷爷说 , 自己是大文豪韩愈的后代 , 但始终未见实据 。
2011年至2012年 , 韩常村重修家谱 。那两年中 , 作为主要工作人员之一 , 韩俊杰坚持每户落实到人 , 前后因为人员新增或减少 , 整体修订家谱三次 。家谱修订完成后 , 被送至山东日照世界韩氏总谱馆 , 作为韩氏支系家谱 , 成为《世界韩氏通谱》的一部分 。
从那时起 , “16世”这一确切的数字 , 让韩德鑫对自己的韩愈后人身份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韩德鑫看着墙上的红纸说 。
而在“河南省楹联文化第一村”的建设中 , 一副内容为“君子温其如玉 , 大雅卓尔不群”的对联悬挂在自家门口 , 更给韩德鑫的心理上带来了更大的文化支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是一幕别样的农村日常场景:老人择菜 , 小孩看绘本 。韩德鑫家门口两侧挂着嵌有“君子温其如玉 , 大雅卓尔不演变分页标题
搜集365副对联 村民能随口背诵门前对联内容
楹联 , 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 , 厅堂前部的柱子 , 指对联悬挂的位置 。中国的楹联起源于桃符 。所谓桃符 , 即把传说中能治服和统领各种鬼怪的“神荼”“郁垒”两位大神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 , 而后悬挂于左右门 , 以驱邪避鬼 。
五代时人们开始在桃符上书写一些吉利的词语代替“神荼”和“郁垒”的名字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 , 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每岁除夕 , 命学士为词 , 题桃符 , 置寝门左右” 。公元964年 , 因不满意学士幸寅逊所撰词 , 孟昶自己挥毫书写“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这成为我国史书记载中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 。
而桃符向春联演变的过程 , 据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黄石民俗学论集》中的《桃符考》内容 , “过程大约起于唐末 , 至明朝而完成” 。
因此 , 在河南省楹联学会的指导下 , 韩常村着力于收集明清、民国、现代这三个时期的经典对联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经过月余的搜集整理 , 村委会成员一共搜集对联365副 , 并以松木板制作 , 分别悬挂在韩常村村民的门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韩常村的楹联
韩德鑫家门口的对联“君子温其如玉 , 大雅卓尔不群” , 出于康熙四十九年八月二十日 , 康熙皇帝赐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臣张玉书的匾额 , 而书法选用的是主修《明史》的清朝政治家张廷玉的版本 。
这副对联刚挂上的时候 , 韩德鑫就问清楚了每个字 , 然后自己用手机查具体的含义 , 如今已能随口背诵 。读书只到初中的韩德鑫就此萌生了对知识的渴求 , 现在的他 , 一直期盼着河南省楹联学会和村委会筹办的对联知识培训班 , 他也愿意在未来为后代的教育投入更多的支持 。传承
借文化建设改善精神面貌 影响后代发展
大半年前 , 河南省楹联学会在全省广泛调研 , 希望能找到一处适合将楹联文化与书法文化结合起来传承的村落 , 推进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经考察 , 具有韩愈文化积淀的韩常村入选 。
随着“河南省楹联文化第一村”称号花落韩常村 , 村内街道热闹了起来 , 附近村民常来参观 。
这缓解了韩流群多年来对于挖掘和传承韩愈文化的焦虑 。
韩流群今年55岁 , 在任十多年间 , 在他的争取下 , 村子里的黄土路、砖渣路和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 , 井浅水少、饮水和灌溉困难的历史得到改变 , 用电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
随着村中基础设施的完善 , 韩流群更在意如何让村子在传承文化中走出一条新路 。楹联文化的建设成为突破口 。“文化建设能改善大家的精神面貌 , 是一件能影响后代发展的事情 。”韩流群说 。
为了收集对联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韩流群带领村委会班子在长达一两月的时间内 , 前后翻阅了四五十本资料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韩常村党支部书记韩流群带着村两委班子将对联统一采用松木制作
那些日子 , 村委会的灯常常亮到凌晨一两点 , 焦虑、睡不着、没有休息时间成了韩流群的生活常态 。7月19日 , 韩流群去理发时 , 经理发师提醒 , 他才发现自己头部左侧有了两块斑秃 。
韩愈文化馆门前有一副对联 , 是韩流群和村委会成员从韩愈的《进学解》中选的“业精于勤荒于嬉 , 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 。相比歌颂韩愈 , 他们更想传下去的 , 是韩愈对后人的劝诫 。
秉承着先人精神 , 韩流群不敢松懈 。在他的规划中 , 重新振兴文化只是韩常村发展的第一步 。分页标题
未来 , 韩常村将围绕韩愈文化和楹联文化 , 不断进行文创开发 , 并发展文旅和研学活动 , 在传播文化的基础上 , 走上文化产业之路 。“希望通过充分挖掘文化 , 让村子富裕起来 , 让大家的口袋里都有钱 。”韩流群对未来充满希望 。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
采访人员 李豌/文 赵墨波/图
编辑 夏赛赛
审核 田震
- 韩愈|韩愈这首诗美得令人惊艳,每一句都如诗如画,从开篇一直美到结尾
- |多砌一堵墙把床藏在这,还拥有大衣柜和书房,15㎡住着也很满足
- 赖着|赖着姑姑家的新房住着不走,表姐说这又不是你家
- 诗词歌赋|张籍是谁?让他的朋友孟郊、韩愈、白居易介绍介绍
- 携程|悬崖上的“石头城”,居住着108户人家,真正的天险之城!
- 啊慧说情感|老婆住着婆婆送的房子,与婆婆断绝关系,还逼着丈夫断绝来往
- 鞋柜|一梯一户住着太舒适了吧?出电梯就是鞋柜,物业也不会拦着不让放
- 诗词歌赋|韩愈写给妻子的诗,每一句都是无尽的思念,也是深婉动人的情书
- 诗词歌赋|唐诗江湖:元稹、白居易写文贬李白,韩愈看不惯,写诗教训后辈
- 双鱼|双鱼座这到底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