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_原题是: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三彩骑马俑
本文摘自《收藏》杂志 2018年12期
作者:王小蒙
1905年6月 , 中国清政府修建汴洛铁路(现陇海铁路的一段)通过邙山南麓段 , 基建施工中 , 毁坏了一批古墓 , 出土了大量墓葬遗物 。其中有一种或人形、动物形或器皿类的陶器 , 表面光亮,色彩绚丽斑驳 , 当地藏家并不认识 , 认为晦气不吉,往往将其打碎、掩埋 。但这些东西引起了 很多国外藏家的兴趣 , 被古董商运至北京琉璃厂后,也引起了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者的重视 。研究者们注意到了这些华丽的遗物之彩与一般彩绘器的不同 , 称之“多彩釉陶”“唐铅釉陶” “唐三彩”等 。唐三彩由此被发现、认识 。
唐三彩属于低温铅釉陶 , 即以铅化合物为助融剂 , 在700度左右熔融烧成 。釉彩是在石英和铅化合物融成的基础透明釉中 , 添加不同的金属化合物进行呈色 。如无添加 , 纯粹的基础透明釉 , 在白色胎或胎表面白色化妆土衬托下 , 呈白色 。添加铁化合物 , 为褐(黄)釉;添加铜化合物 , 为绿釉或褐釉;加入钴化合物 , 则为蓝釉 。
唐三彩的起源
釉陶的起源历来有 “ 西来说” “ 本土说” 两种观点 。迄今最早的传世釉器为据传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葬的绿釉蟠螭纹壶 ,现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 釉色褐黄 , 器形为仿铜陶礼器 。釉陶的大量出现则到了汉代, 并集中出土于西安和洛阳两地 。迄今最早的出土釉陶的墓葬为西安陈请士墓。陈请士墓出土釉陶共 计12件,有盒、壶 、仓等 。其时代有认为在汉武帝前后 ,即西汉中期前段。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 , 为釉陶发展的鼎盛时期。随葬釉陶的墓葬数量急剧增加 , 中期多见的褐釉 、酱釉陶减少 , 绿釉陶数量增加, 并有褐绿二色的复色釉装饰(图1);除了色釉装饰外 , 器表流行模印纹样 。东汉中晚期 , 墓葬中随葬釉陶的数量较前期减少 , 几乎不见褐釉 , 绿釉陶流行 , 器类中出现了新的品种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 陕西甘泉汉墓出土的二彩奁盒
三国至北朝早期仅有少量的褐釉、绿釉的陶器或陶俑发现 , 是釉陶发展的或称停滞期 , 也可称蛰伏期 , 因为到北朝晚期 , 釉陶工艺出现了跃进式的提升 。首先是釉陶胎除原有的普通陶土制胎外 , 新出现了白色高岭土胎 , 同时出现了清亮的淡黄釉或白釉 , 二彩的黄釉绿彩、白釉绿彩等不再像汉代釉陶那样色泽浊重、暗沉 , 而是更鲜艳、明快 。并出现了诸如苹果绿釉等丰富的釉彩 。以570年娄睿墓出土的黄釉、黄 釉绿彩器和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器为代表 。
隋代釉陶延续了北朝釉陶的成就 , 并在器物种类上有所发展 。如隋丰宁公主墓出土的盘龙纹香熏(图2),造型优美奇特 。随着胎土质量的提高 , 胎烧制温度高于釉的烧制温度 , 于是出现了二次烧 , 即先以较高的温度素烧器胎 , 施釉后 , 再后以700度左右烧融彩釉 。这种烧制方式 , 可以使釉陶胎体更加坚致 , 便于制作复杂的俑类造型 , 大量施釉也不易引起器物塌坏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2 隋丰宁公主夫妇墓出土的绿釉熏炉
汉至隋的釉陶发展历史 , 为唐三彩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北朝晚期的二彩工艺与唐三彩工艺已无本质区别 。日本学者森达也认为 , 北朝晚期釉陶的制作中心应该位于北齐都城——河南安阳附近 , 而最早生产唐三彩的河南巩义窑 , 很可能就是引入了安阳釉陶工艺的技术 , 从而创烧了标准的唐三彩 。分页标题
迄今发现最早的唐三彩为663年郑仁泰墓出土的三彩器盖(图3);稍晚的665年牛湘仁墓出土的唐三彩瓶 , 器形完整 , 是典型的唐三彩器 (图4) 。由于这件唐三彩已经比较成熟 , 故推测唐三彩的诞生或许可早到650?660年间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3 郑仁秦墓出土的唐三彩盖和盖钮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4 牛湘仁墓出土唐三彩瓶
唐三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唐三彩是釉陶的一个品种 , 它的概念内涵为:一是时代为唐代 , 二是低温釉彩 , 以多彩为主 , 也有单彩 。其内涵如此 , 但外延边界却较为复杂 。
首先 , 在唐三彩出现之前 , 汉魏陶土胎的釉陶工艺和北齐新出现的瓷土胎釉陶工艺一直在延续 , 二者虽出现时间有早晚,但后者出现后并未取代前者 , 而是并行了一段时间 。为叙述方便 , 在此将汉魏陶土胎釉陶称之为汉魏式 , 北齐瓷土胎釉陶称为北齐式 。在典型唐三彩出现之前的隋唐之际和初唐(约660年之前)的这些釉陶 , 无论是汉魏式或是北齐式的单色、二色釉陶 , 均不属于唐三彩范畴 。如张士贵墓白胎的黄釉陶俑和此时褐釉、绿釉单色陶器都不属于唐三彩范畴 。郑仁泰墓在出土一件白釉蓝彩盖钮的同时 , 还出土了绿釉的带系罐 , 此槽为深褐红色的陶土胎 , 显然属于汉魏式釉陶 , 故学界并未将这件绿釉带系罐划入唐三彩范畴 。
第二 , 唐三彩出现之后 , 瓷土胎釉陶中还存在不少单色釉陶 , 这些釉陶与唐三彩在一个窑场中生产 , 工艺完全相同 , 只是根据需要着单彩或多彩 , 故这类单彩也被划入唐三彩的范畴 。如唐恭陵皇后墓出土了一批的褐釉、蓝釉的单彩釉陶器 , 胎为洁白的瓷土制成 , 尤其是数件汉魏北朝釉陶中没有的蓝釉器 , 显然是唐三彩工艺的产品 , 故这些釉陶器均被归入唐三彩范畴(图5)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5 唐恭陵皇后墓出土褐釉四系罐及蓝釉长颈瓶罐
第三 , 初唐汉魏式釉陶的生产在唐三彩出现后 , 工艺上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 大概到7世纪末 , 在瓷土胎三彩非常盛行且唐三彩尤其是 三彩俑的需求量大增的背景下,传统的汉魏式釉陶窑场也开始生产陶土胎的唐三彩 , 和瓷土胎三彩和单彩器同样 , 与陶土胎三彩器伴出的陶土胎单彩釉陶也被学界划入唐三彩的范畴 。
从上可见 , 判断入唐以后的釉陶是否属于唐三彩 , 其实是以唐三彩工艺体系是否建立为最终标尺的 。单方面的陶土胎或瓷土胎、多彩或单彩都不能作为判定唐三彩的充分条件 。
唐三彩之工艺成就
唐三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瑰丽的釉彩工艺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工艺两方面 , 这也是唐三彩有别于其他陶瓷种类的最突出的特点 。
唐三彩之彩
唐三彩为多彩釉陶 , 其彩釉有“白、黄、褐、绿、蓝”等基本色 , 并有不同的深浅层次变化 。为了达到美观的色彩呈现 , 唐三彩的施釉装饰有很多独特的工艺 , 创造了斑斓绚丽、缤纷多彩的彩釉组合 , 尤其是那种类似丝绸蜡缎效果的釉彩 , 空前绝后 。
唐三彩施釉的工艺手法多种多样 , 但核心是既利用铅釉熔融后易流动的特点 , 又采取多种手法对流动的釉予以导向性的控制 , 从而达到预期的装饰目的 。分页标题
首先是利用铅釉熔融易流动的特点进行装饰 。北朝晚期的白釉绿彩器 , 绿彩釉充分,熔融流淌 , 垂成丝条 , 装饰效果十分出色 。利用彩釉流动进行装饰的种类更加多样 。
影响彩釉熔融流动的因素很多 , 器物造型(圆器或琢器).烧成温度、釉的厚度等.工匠根据器物造型 , 或淋洒或涂抹出点、条或片状釉彩(图6)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6 巩义唐墓出土三彩小盘口瓶
彩点、彩斑有时呈自然、无序排列 , 有时则按照设计 , 呈有规律的纵向或螺旋状扭动的彩条 , 烧熔后形成斑驳、淋漓的效果 。以这种手法施釉时 , 往往在点、斑间预留出间隙 , 烧融后 , 一方面彩釉自然流动遮盖原本露胎的间隙 , 另一方面 , 不同釉色又不至于过度交融 , 失去原本的颜色(图7).初唐时 , 简单的点彩、涂彩较多 , 之后 , 对彩釉的控制手法增多 , 使彩釉熔融后 , 按照预设的方向流动 , 形成预期的装饰效果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7 洛阳出土唐三彩双龙尊
其次是控制彩釉的流动 , 按照设计的方案描画或涂彩装饰.控制手法很多 , 如印花填彩、类丝绸蜡縑效果装饰等 。
印花填彩即先在器物上模印花纹 , 然后在印花轮廓内填彩 , 下凹的印线 , 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阻隔釉水随意流动的作用(图8)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8 巩义出土唐三彩盘
所谓类丝绸蜡繚的装饰 , 是围绕着白色斑点的晕散、流动的彩釉效果 , 核心是白色点斑、花瓣、图案不被其他彩釉遮盖 , 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 , 呈现花纹图案 。这是唐三彩装饰最为独特的一种 ,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唐三彩装饰(图9)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9
这种效果的形成,有说是失蜡法(日本佐藤雅彦) , 有说是瓷泥堆塑法(李知宴)、类似纺织品的板缀法 , 还有说是利用了白釉彩釉不同的熔融温度得到的效果(日本大重熏子) , 等等 。
失蜡法 , 一般认为是在施有透明釉的器表之上点蜡 , 做出圆点、花瓣等图案效果、然后再施色釉 , 蜡对于呈液体状的色釉有隔离作用 。在入窑烧成之时 , 蜡产生气化 , 那些被蜡点过的地方便留下白色的花纹,
类似纺织品夹缎效果的镂空法:在一张片状软板上镂空朵花等图案 , 贴到施白色底釉的器物上 , 在镂空处施一种隔离的物质 , 然后去掉镂空板 , 再挂釉 , 镂空的地方因隔离而露出白色的朵花或圆点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失蜡法的进一步补充 , 不同的是隔离物不限于蜡 。
瓷泥堆塑法 , 是用瓷泥按照设计做出花朵或圆点 , 有规律地贴于白胎或施白色底釉的胎体上 , 然后施其他彩釉 。由于瓷泥比陶胎烧结温度高 , 出窑时并未烧结 , 很容易敲掉 , 瓷器脱落后 , 就留下白色朵花或圆点 。有的会再次在白色圆点或朵花处补白釉 。
日本大重熏子认为 , 唐三彩的白色斑点或朵花部分与其他彩釉是同时施于坯件上 , 由于白色釉的熔融度略高于彩釉 , 当其他彩釉熔融流淌时 , 尚未融 化的白釉(或白色瓷泥点)起到了阻隔的作用 。最后 , 白色釉熔融 , 于浓艳的彩釉中呈现醒目的白色圆点或朵花图案 。正因如此 , 常有些白色圆点处的釉并未完全熔融(图 10) 。分页标题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0 洛阳朱家湾出土唐三彩三足鍑
谢明良归纳了关于唐三彩技法的几种观点 , 认为大重熏子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李知宴的瓷泥堆塑法实际上与大重熏子的利用釉色熔融温度的不同进行装饰的观点是一致的 , 只是瓷泥最后会熔化成白釉斑 , 不需要敲掉并再次补釉 。
笔者观察到的三彩器胎表上类似白色化妆土的小点的现象也正好验证了大重熏子的观点 , 即这些类似瓷泥的白色小点并不需要敲掉,但因这件器物未能达到使得白色小点的熔融温度 , 故留下的是类似瓷泥的白点而不是熔融了的白色釉斑 。
唐三彩装饰中还有一种很具特色的工艺 , 即绞胎工艺 。是以深浅两色胎泥压成片状 , 然后一层层相间叠压并拉伸扭绞 , 形成类似大理石样的纹路 , 最后表面施透明釉 。绞胎工艺分全绞胎和绞胎贴片两种 。前者是整个胎体均为绞胎 , 后者是将绞好的胎泥切成薄片 , 贴附在器表 。懿德太子墓绞胎狩猎俑 , 系翻模成形时 , 先将一层绞胎泥捺入模中 , 然后再填普通胎泥 , 形成表面一绞胎薄层 。此俑是迄今纪年墓出土的最早的绞胎俑(图11)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1 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绞胎骑马俑
三彩这种醒目、强烈的色彩效果 , 在中国陶瓷装饰史上非常独特 , 尤其是丝绸缬染效果的唐三彩釉装饰 , 颇具异域风情 , 但正是这种华丽热烈的胡汉融合风格 , 构成了包容开放、博大繁荣的盛唐气象 。总之 , 唐三彩之彩是各种色彩或有序组合或自然交融 , 在人工与天工间 , 形成绚烂华丽、斑驳陆离的视觉冲击力 , 将中国釉陶色彩装饰推向了顶峰 。
唐三彩之神
唐三彩另一个独特之处 , 是其不但有三彩器 , 还有唐三彩俑和模型 , 且后者在数量和体量上占比非常高 。唐三彩的兴盛和衰落都和唐三彩俑的制作有密切关系 。唐三彩器主要突出华丽的釉彩,而唐三彩俑突出的是高度艺术化的造型 。
唐三彩俑的种类非常丰富 , 有作为镇墓俑的天王、武士和镇墓兽,还有各种形象的男女侍俑、武士俑、文武官俑以及极富特色的胡人俑等(图12、图13) 。由于唐三彩俑的写实性 , 其妆容、服饰、人物族属、惟妙惟肖的表情 , 反映了唐代社会不同阶层、身份的人物众生相 , 尤其是大量的胡人形象的三彩俑 , 为唐三彩增添了活泼风趣的异域格调 。这些都是研究唐代社会习俗、文化风貌、观念制度等的宝贵资料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2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胡人俑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3-1 河南偃师张思忠墓出土三彩镇墓兽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3-2 洛阳安菩夫妇墓出土唐三彩男装女俑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3-3 洛阳唐墓出土三彩武士俑
唐三彩俑的制作与器皿类差异很大 , 是以雕塑工艺为基础 , 艺术性地呈现更为充分 。其工序为:雕塑制模、合模成形、开相彩绘 。其中 , 制模和开相是关键步骤 。分页标题
制模:塑形成芯 , 以芯翻模 , 烧成后 , 再以模翻制俑形(图14) 。然后修坯施釉 , 入窑烧成 。在西安和洛阳两地出土的唐三彩俑中 , 有很多同模的陶俑 , 说明模是反复、长期使用 , 在唐三彩俑成形制作中有关键作用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4 醴泉坊窑模具 引自《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址》
开相:三彩俑人物的面部模制后 , 均不上釉 , 防止因釉的流动而模糊人物眉眼 。系烧成后 , 再进行眉眼描 画和施彩 。眉毛、鬓发和男俑的胡须都是一根根地描出 (图15),人物表情生动 , 女俑面妆也很写实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5 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三彩骑马俑
唐三彩俑形体协调生动、表情逼真传神 , 施以斑驳华丽的彩釉 , 其工艺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中世纪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
唐代文献记载书法绘画家较多 , 而对雕塑方面的艺术家记载很少 , 且主要是对寺院等佛造像雕塑的记载 。文献记载中最著名的雕塑家为杨惠之 。他与吴道之齐名 , 时称:“道子画 , 惠之塑 , 夺得僧繇神笔路 。”与杨惠之同时的雕塑家还有张爱儿 , 受唐玄宗赏识 , 御笔改名仙乔 , 兼能绘画、石刻 。虽然尚无直接证据证明这些雕塑家参与了墓葬中俑类的制作 , 但是一些大型俑类 , 其艺术性并不亚于宗教雕塑 , 且与后者关系密切 , 如镇墓俑中的天王俑形象直接引自佛教中的天王塑像 。而且一些高等级的、特殊的贵族墓 , 墓葬的建造、随葬品的供给都是朝廷机构中的甄官署主导 , 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等 , 皆为“别敕葬者” , 从墓葬的选址、设计和建造都是由朝廷主持 , 甄官署遴选,巧儿匠” “长上匠”进行建造 , 懿德太子墓墓志由唐中宗时重臣李嶙所撰 , 故安知墓中那些栩栩如生的唐三彩俑或彩绘俑 , 没有杨惠之们的创意?
由于至今能保存下来的唐代宗教类雕塑寥寥无几 , 而唐墓出土的施以华丽彩釉并保存较好的唐三彩俑数量多 , 品类丰富 , 造型多样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中世纪雕塑艺术的成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立体艺术的翔实资料 。
唐三彩的发展分期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唐三彩的发展经历了初创、鼎盛和衰落的过程 , 从7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 , 集中流行的时间近100年 。对于唐三彩的发展历史的分期 , 中日学者研究颇多 , 有三期、四期、五期等之说;有按照墓葬分期分的 , 还有按照唐三彩自身发展特征分的 。
最早是李知宴在《中国釉陶艺术》(轻工业出版社、两木出版社 , 1989年)中的分期,他将唐三彩的发展分为三期:髙祖至武则天,7世纪初~8世纪初,初唐、盛唐初;中宗至玄宗,8世纪初~8世纪 中期 , 以安史之乱为界,盛唐;肃宗至唐末,8世纪中期~10世纪初 , 安史之乱以后,中晚唐 。
日本学者弓场纪知、矢部良明对唐三彩的分期也都与上述近似 , 这种对唐三彩发展的期参照了唐代历史和墓葬分期 。
日本学者森达也和出川哲朗在《唐三彩的展开》(《洛阳的梦》日本朝日新闻社 , 2004年) 中 , 主要以两京地区出土唐三彩的纪年墓为依据进行了分期 。森达也先生对盛唐三彩分期 , 一期:650~680年,高宗时期 , 仅见唐三彩器;二期:680?700年 , 武则天掌权和称帝之初 , 唐三彩器继续 , 三彩俑出现;三期:700~720年 , 武周、中宗睿宗时期 , 三彩俑和三彩器均较多;四期:720?730年 , 玄宗前期 , 大型唐墓三彩俑不再见到 , 一般唐墓三彩器和俑较多 。分页标题
这个分期重点放在了初盛唐时期 , 且将唐三彩器和三彩俑分别观察分析 , 更清晰地展示了唐三彩起源和兴盛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
归纳上述分期可见 , 唐三彩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变化的节点 , 涉及到三位皇帝——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高宗时代标准的唐三彩出现;武则天临朝和整个武周时期延续到中宗、睿宗及玄宗初期 , 是唐三彩大发展和鼎盛时代;唐玄宗开元末年是唐三彩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
唐三彩的迅速成长和兴盛都发生在武则天临朝、改制和持续影响时期 。本文结合墓葬出土彩绘陶等的特征 , 将唐三彩发展分为五期:
一期:650?680年高宗时期 。此期陕西出土初唐三彩的多为大型或较大型的墓葬 , 以昭陵陪葬墓为多;河南则多为巩县窑附近的唐墓 , 墓主身份并不显赫 。两地出上三彩均只见唐三彩器 , 未见三彩俑 。施釉法较为简单 。此期仅发现河南巩县三彩窑可早到初唐 。属于这一时期的纪年墓主要有:陕西的郑仁泰墓(663年).牛仁湘墓(665 年)、王大礼基(670年),燕妃墓(671年),李福墓 (672年),李凤墓(675年 , 图15)等;河南巩县芝田和北窑湾初唐基约7~8座 。此期代表姓性纪年墓有:陕西李晦落(689年),湖北李徽墓(684年), 崔弩墓(689年),河南恭陵哀皇后墓(687年),洛阳王雄诞夫人墓(687年)等 。
二期:680-690年武则天临期 , 唐三彩飞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三彩俑出现并飞速发展 , 洛阳王雄诞夫人墓(687年)(图16)、陕西李晦墓(689年)出土了最早的三彩俑;三彩器品种、数量增多 , 有贴花、鱼子纹等仿金银器的装饰;唐三彩的典型装饰一类丝绸缬染的白斑点釉彩图案出现 。该阶段迄今只发现巩县三彩窑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6 洛阳王雄诞夫人墓出土唐三彩骑马俑
三期:690~712年 , 武周、中宗、睿宗时期 ,为唐三彩鼎盛期 。这一时期三彩俑数量空前增多 , 墓葬中唐三彩俑超过三彩器的数量;釉彩华丽 , 装饰手法多样 , 三彩俑形象生动写实 。此期以 705年为界.之前洛阳三彩墓尤其是大型三彩墓多于长安 , 705年以后 , 长安大型三彩墓增多 。唐三彩的生产仍以巩县窑为主 。由于使用量激增 , 长安地区出现陶胎三彩 , 无疑为当地产品 , 但窑场尚未发现 。
四期:712-742年玄宗天宝年之前 。此期洛阳唐墓的三彩俑基本不见;长安唐墓中小型三彩俑数量较多 。墓主身份有平民化趋向 。三彩俑和模型出现了新的类型 , 动态感增强(图17) 。长安地区褐红色的陶胎三彩数量增加 。此期除巩县窑外 , 还发现了陕西黄堡窑和礼泉坊窑已开始生产唐三彩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7 西安郭杜镇31号唐墓出土杂技俑
五期:742年~唐末 , 玄宗天宝年以后 。此期长安唐墓很少有唐三彩随葬;洛阳巩县唐墓出现了一些随葬唐三彩器、小型三彩模型等的墓葬(图 18);在唐长安大明宫、青龙寺等遗址中的三彩器多白釉绿彩、黄釉器 。唐三彩器中的实用器比例上升 。最日常的碗、盘类集中于特定的品种——白釉绿彩、白釉蓝彩乃至唐青花 。生产唐三彩的窑扯 ,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西安醴泉坊窑、河北邢窑、山西浑源窑、四川邛姓窑等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8 巩义晚唐墓出土的茶具模型明器
从上可见 , 唐三彩发展的最大的转折 , 一是680年前后的武则天实际执政时期 , 一是唐玄宗天宝之前的740年前后 。前者 , 唐三彩发展突飞猛进、唐墓中三彩俑的数量急剧增加;后者唐三彩骤然衰减 。分页标题
武则天到中宗睿宗时期 , 虽然有诏令不许厚葬 , 但令而不止 , 皇帝本人在厚葬皇亲的态度上对此也推波助澜 , 上行下效 , 故而唐三彩的陪葬一时盛行 。但玄宗上台之后迅速对厚葬开始进行遏制 。从714年之后的不到十年内至少颁布了三次相关的诏令 , 并以身作则 , 严禁厚葬 , 其遏制厚葬的力度远远超出前代君王 。如开元二年(714年)六月的诏书:“缘丧葬事 , 非崇旧德 , 别有处分 , 不得辄请官供.”在这种形势下 , 作为厚葬标志之一的唐三彩陪葬之风亦逐渐偃旗息鼓 。
注: 本文转载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 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 , 请与我 们联系 , 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