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8月19日 , 今年的中国医师节因疫情变得格外不同 。 这些身穿白衣的人被聚光灯高度关注 , 获得了无数赞誉与尊重 , 被称为“战疫英雄” 。
他们如何定义这一段经历?
“纯粹” , 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唐恬恬对武汉的记忆 。 那是一种接近乌托邦式的生活 , 医患关系近乎完美 ,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 , 一门心思做一件事——拯救生命 。
【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本文图片
唐恬恬在隔离病区工作 。 受访者供图
其实 , 医生向来不是千篇一律的面孔 , 而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个体 。 医路上 , 他们有本难念的经 , 承受了职业的焦虑 , 病人与家属的不理解 。 但只要还未转身离开 , 就证明了心中还有一份热爱 。
经历了一场全民战“疫” , 年轻白衣从艰难中汲取了成长养分 , 提升了对职业的认同感 。
艰难与美好
那是一段百感交集的时光 , 有对未知病毒的恐惧 , 有对普通病人的怜悯与同情 , 也有病人出院后的短暂喜悦……
1月28日到达武汉后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张达成度过了“人生中最冷的一个晚上” , 即便已经穿上羽绒服躺在被窝里 , 他还是冷得发抖 。 他更心凉的是 , 医疗队只带了不到5天的防护物资 。 物资断供 , 意味着队员存在感染危险 。

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本文图片
数位医疗队队长围在一起商量 , 决定交换使用防护物资 , 有的医院口罩多 , 就匀一些给别人 , “把木桶的木板都补得一样长 , 才有可能去装水” 。 最困难时 , 医疗队只剩下半天的防护物资 。 他们想了不少法子 , 包括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用食物跟其他医疗队换防护物资 。
物资有限 , 是广东医生的第一道难关 。 当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温敏勇走进病区时 , 心头不由一紧 。 病毒已让人失去了畅快呼吸的自由 。 有些人一边气喘吁吁 , 一边责备自己将病毒传给家人 , “他们想求活 , 又觉得自己活不成 。 ”他说 。
负面情绪同样会“传染” 。 “有的人会来找你倾诉 , 有的人会发脾气 。 ”张达成说 , 安抚医疗队员的情绪 , 成了队长的责任 。 “那种状态 , 你得去理解他 。 ”
张达成总是面带微笑 , 抚平队员的情绪 , 但自己内心恐惧却无处安放 , 只能靠工作来麻痹自己 。 他说 , 进入病区后 , 感觉像是打仗一样 , 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害怕 , 只能一直干、一直忙 , 储备的医学素养和技能会自动上线 , 赶走负面情绪 。
不必过多描述一线医生遭遇的困境 。 无论如何 , 回忆起武汉 , 他们还是会想起不少美好的瞬间 。

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本文图片
温敏勇记得 , 有一位病人阻拦医生靠近 , 蒙着被子 , 躲在里头 , 才跟医生说话 。 原来 , 他不希望医生感染 。
张达成脑海里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场景:一名曾亲眼目睹3名病人离世的年轻人 , 在出院前 , 梳洗、理发、刮胡子 , 换上新衣服 , 淡然地走出医院大门 。 他从背影中 , 读出了一种看破生死的感觉 。
这些画面 , 有一种抵抗时光流逝的魔力 , 总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被唤醒 。

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本文图片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与患者互相点赞鼓励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徐昊 摄
理想与现实
年轻医生有很强的职业焦虑 , 学会与焦虑感共处 , 是医生的必修课 。 医路艰难 , 但只要还未转身离开 , 就说明心中有热爱 。分页标题
2月7日 , 唐恬恬出发前往武汉时 , 内心没有太多挣扎和想法 , 虽然彼时谣言四起 , 焦虑情绪蔓延 , 她却对未知病毒充满好奇心 。 “不如去看一看 , 让自己心安” 。
唐恬恬在一个医学家庭中长大 , 母亲是医生 。 小时候放学后 , 她会带作业到医院陪妈妈 。 妈妈在那头看诊 , 唐恬恬在这头写作业 。 高考填报志愿时 , 除了医学 , 她没有考虑其他 。
童年时 , 张达成常生病 , 家里有一位当医生的亲戚会轻轻摸他的肚子 , 问哪里不舒服 , 这让他感觉到很温暖 。
有些人偶然走入医门 , 但更多人曾受益于医学 , 希望传递心中留存的温暖 , 但这一路 , 走得比他们想象的艰辛 。
唐恬恬是一位临床医生 , 过去她不懂科研对自己职业的价值 。 这一次 , 她也参与了科研攻关 , 如果用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去验证一个假设 , 或许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疾病 。

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本文图片
年轻医生有很强的职业焦虑 , 他们害怕被快速更迭的医学淘汰 , 因此需保持一种高强度的状态 , 努力奔跑才能跟上行业步伐 。 有时 , 忙碌的工作占据了陪伴家人的时间 。
学会与焦虑感共处 , 是医生的必修课 。 但有时他们还要消化因病人和家属不理解带来的委屈感 。 在真实环境下 , 医生、患者、家属 , 是一个不稳固的三角关系 。 很多年后 , 唐恬恬才真正找到了重心点——共同面对疾病 , “我的态度是 , 让病人知道我在帮助他 。 ”她说 。
年轻医生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看好一个病 , 但随着执业时间的增长 , 唐恬恬逐渐明白:“我看的不是病 , 而是一个人 。 病只是他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 ”
越接近死亡 , 越要保留生命最后的尊严 , 这是不少医生的共同价值观 , 他们会将这种想法传递给家属 。 平日里 , 遇到病情重的患者 , 她会问家属 , 所有人都会离开 , 如果花很大力气 , 最终没有尊严地离开 , 你能接受吗?如果不能 , 可以考虑和缓的方式 。
尽管医路艰难 , 但只要还未转身离开 , 就说明心中有热爱 。
 “热爱的事业肯定是值得付出和牺牲的 。 ”温敏勇的手机从不关机 。 即便是在酣睡的深夜 , 手机一响 , 他也能立刻清醒 。
在张达成看来 , 这一份工作的价值 , 不仅仅是拯救生命 , 而是给一个人创造了多种可能性 , “这种可能性会让人回味” 。

医生|医路艰难,不抵心中热爱
本文图片
成长与认同
医生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 , 但经此一“疫” , 不少医生完成了对职业的认同——治病救人 , 无问西东 。
出发前 , 几乎所有人都没想过要做大事 , 没有过多考虑奖励与荣誉 , 但这一趟征途 , 获得的东西远超乎他们的想象 。
唐恬恬说 , 在武汉 , 生活烦恼事都抛之脑后 , 比如养家糊口、专业发展 , 只需一心想如何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病人 , 而且不用替病人考虑费用的问题 。 “医生只需要考虑去救病人 , 病人只需要配合医生治疗 。 ”那是医患关系的蜜月期 。
在武汉 , 唐恬恬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 他们展现出了一样的精神状态 。 “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 , 当席卷全国的病毒来临时 , 需要依仗大家才能完成更多事情 。 ”
温敏勇把它理解为 , 医生最理想的状态——治病救人 , 无问西东 。
更多人找到了自我认同 。 唐恬恬说 , 这一段经历补齐了人生阅历 , 完成了对职业的认同 。 “在医学的最初阶段 , 你会认为这是一份满足温饱的职业 , 但干着干着就想提高业务能力 , 此时就到了专业的阶段 , 如果想更好 , 帮助更多病人 , 就干成一个事业 。 ”以前 , 张达成会想 , 医生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 , 但经此一“疫” , 他发现 ,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职业 , 社会很难正常运转 。分页标题
唐恬恬更好地学会与无力感相处 。 有一次 , 她见到了一名患者急性呼吸窘迫 , 决定为他进行插管治疗 。 然而 , 管子再也没有机会撤下来 。 “我当时很想安慰他 , 我说你可以休息一下 , 过一会儿插管 。 结果就真的‘休息’了 。 ”
唐恬恬不后悔 。 她这样说服自己——“他的病情难以逆转 , 即使没有治愈 , 但他接受插管后 , 也许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 ”
在广东各医院派遣前往湖北支援的数支医疗队中 , 张达成是最年轻的队长 。 有时想起当时任务的艰辛 , 他说 , 一个人冷静下来可以做很多事情 , 千万不要慌张 。 正如温敏勇所言:“连死都不怕 , 以后碰到困难 , 心里更有底气去面对 。 ”
张达成是一个有点萌的“80后”医生 , 热爱看武侠小说 , 最爱是金庸的《神雕侠侣》 。 “郭靖说 , 我辈练功学武 , 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 。 侠之大者 , 为国为民” 。
 张达成渴望成为一名医侠 , 在医学江湖里 , 凭借自己的真本领 , 救人于厄 , 守护人民的健康……
【采访人员】黄锦辉 实习生关伟瀛 
【通讯员】张秋霞 林伟吟 游华玲 陈晓霖
_本文原题】医师节到来之际 , 年轻医生分享战“疫”记忆医路艰难 不抵心中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