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自李渊建唐以后,经过六、七年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实现唐政权对全国的统治 。在统一战争中,李渊的得力助手便是他的两个儿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这兄弟二人都是当时唐王朝中的杰出人才,李渊对他们也是格外信任和重用的,命他俩分领左、右军,他们功业卓著,才能非凡,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战争过程中,他们各自扩大力量,渐渐形成了唐政权中的两大集团,为“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埋下了契机 。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那么,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长期的明争暗斗的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看法 。
第一种看法认为,李渊处处偏祖李世民,放手地让他与兄长争个高低,以取而代之 。
据不少史籍记载,太原起兵以后,李渊就曾对李世民许诺过:
“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
当有的大臣眼看着李世民的权力日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时,建议早将其打发出去 。李渊不仅没有釆纳,反而给予李世民更大的权力,特擢其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还增邑二万户,准许他
“开馆于宫西,延四方文学之士”,
促成其积聚起更强的势力;当玄武门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泛舟海池”,有人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他,并说:
“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 , 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 。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太子),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
李渊当即回答:
“善,此吾之凤心也 。”
可见他的倾向性是何等明显 。
第二种看法却认为,虽然确有许多史籍做了李渊倾向于李世民的记载,但大多出于贞观史臣们的虚构 。
李世民是成功者,由他当政时期编写的史籍,当然会进行种种有利于他的修饰 。其实李渊是一直站在长子李建成一边的 。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帝王,“立嫡以长”的观念在他身上并没有动摇过 。如在早年安排职务时,李渊就让李建成统率左三军,而让李世民统率右三军;李渊进封唐王后,李建成为唐世子,李世民则为秦公;等到李唐王朝创立,李渊还是毫不犹豫地立李建成为太子;后来李渊多次发现李世民有专制行为和夺嫡图谋时,对其流露过强烈的不满:
“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
第三种看法则认为,鉴于隋王朝废立太子而引起骨肉相残的教训,李渊面对儿子们争权夺利的斗争,往往采取不偏不倚、摆正摆平的中立做法 。
例如武德七年,杨文干兵叛的事牵连到李建成,李渊一边许诺李世民为太子,一边要封李建成为蜀王,不得诛杀骨肉 。最后还把兄弟不能相容的罪责归咎于东宫与天策府官属;当夺嫡斗争愈演愈烈时,李渊就打算将李世民封往富庶的洛阳,但遭到李建成、李元吉反对时,又只好作罢 。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渊心里有没有世民代替建成为皇位继承者的想法?
纵观历史,唐王朝建立不久,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倍尝草创艰辛,深知守业重要 。为了使李唐江山不陷隋朝覆辙,采取了一系列颇有耐心的谨慎的暗中支持李世民而抑制李建成,以俟时机成熟而一举换掉太子的计划 。这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
建成、世民虽都有军事才能,但建成从小就不怎么守循封建道德规范,长大后又好色好酒,贪于狩猎游玩,常与恶少年、侠客为伍,当时人称“任侠”并且性情懦弱,不会收买人心 。李渊感到建成继位,有可能步隋炀帝后尘 。而李世民生活上不耽酒色,又有一套笼络人心的手腕,常常表现出雄才大略,多方面具备了最高统治者的必备素质 。据此,李渊心里定下了以次子世民代替太子建成为皇位继承者的计划 。分页标题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那么李渊为什么不直接废除太子李建成呢?
因为,这时的李建成已经不是可以任意被废除的太子了 。
其一、多年战争中及后来的宫内太子生活,建成周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622年,建成领兵平定刘黑闼,河南河北诸州都归他管辖,“得以便宜从事”,625年建成又经幽州防突厥 。武德元年(618)立为太子后,可以自行开府置官,又升迁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曾亲率十万兵往洛阳督察,后又授尚书令 。这样,以太子建成为中心的小朝廷已初具规模,其中就有尽心辅佐建成的王珪、魏征等后来的贞观名臣 。
其二、皇四子元吉又与建成结为一党 。
李元吉尤以勇武著称,他虽野心勃勃,不甘人下,梦寐以求皇位,但他又清楚地看到,如果和李世民一起除掉李建成,太子的地位还轮不到他,因为就功绩和威望而言,他望尘莫及于李世民 。如果他追随李建成先除掉李世民,然后再与建成交锋,就会容易取胜 。所以他说: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
这就决定在矛盾中他必然处于李建成一边 。
其三、李建成在长安首都还培植了一批势力 。
庆州都督杨文干曾为东宫守卫,与建成关系亲厚,为建成私募壮士送长安 。就在玄武门事变的尾声 , 李建成被射杀后,还有三千东官、齐王府的将士为报答建成而拚死攻打玄武门 。况且李建成以长子身份按照封建社会“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的宗法观念,定为太子,轻易废除,也会引起政治混乱 。
可见,只凭一道诏书就更换太子,显然不可能 。弄不好会引起内战,两败俱伤,被别人坐收渔人之利 。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渊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中的作用
李渊为了抬李世民抑李建成,首先继续提高李世民的权力 。李渊认为前代官位不能与李世民身份相称,特擢之为天策上将,准其开馆网罗人才 。后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的杜如晦、房玄龄等纷纷集中在世民周围 。精兵猛将更加谋臣幕僚,使世民如虎添翼,单纯军事集团的秦王府初具为政治、军事大权一体的政治势力,与东宫集团分庭抗礼 。以至造成这样的政治局面:
“太子令、秦王齐王教与敕诏并行,有司莫知所以,唯据得知先后为定 。”
建成在兄弟中太子独尊地位消失了 。当世民力量可以抗衡建成时,李渊把自己心里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意思反复告诉了世民,并告诫世民不要操之过急 。深明大义的世民知道,他取建成而代之是有篡位之嫌的,所以对李渊的话心领神会,他知道与建成的一场生死攸关的恶斗势在必发 。世民却想把事情干得更漂亮——既要篡太子位,又不留下乱臣贼子的逆名,要等建成首先发难,“然后以义讨之” 。世民认为时机不成熟,假意推辞,暗中加紧篡权活动 。
这时,李渊与世民虽然没有结成公开的废除建成太子的同盟,默契却达成了 。有了皇帝老子的支持,世民篡夺太子位就披上了“替天行道”的外衣 。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争夺太子位斗争白热化时,李渊怕世民吃亏,就要把世民派往洛阳 。
“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 。”
洛阳为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 。
“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
建成、元吉都对此竭力反对 。李渊只好作罢 。可是世民早已派亲信控制了洛阳 。一旦有变,就可以洛阳为根据地 。李渊密切注视着世民、建成的明争暗斗 。当世民危险时,他就出面救世民 。元吉以世民功高震主潜于李渊,要李渊杀世民,李渊坚决地回绝了元吉 。李建成夜召世民分页标题
“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 。”
李渊知道了马上命李建成
“秦王素不饮,自今无复得夜饮” 。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建国后,突厥常犯边,李渊几乎每次都让世民去讨伐,借此李世民可以掌握兵权 。
在李世民日夜加紧准备篡夺太子位的时候,建成、元吉抢先了一步 。李渊巡幸仁智宫,命三兄弟都去 。建成、元吉决定就此杀害世民 。
“安危之计,决在今岁”;
建成使杨文干在庆州起兵,建成、元吉在官内起兵,表里相应 。这时,世民毫无所知,其危险就如处在玄武门事变中的李建成的地位 。李渊知道了此事,当即将建成扣押在身边,派专人监守,使这次兵变失去了首领而流产 。杨文干因事泄而起兵举事 。世民片面看待这一事件,认为随便派人讨伐就行了 。李渊却洞察秋毫,认为杨文干事连建成,若任意派人讨伐,可能引起与建成有联系的更多军队响应文干,后果不堪设想 。
李渊当即派世民亲自征讨,以正名声 。避免了一场内乱 。在世民出军讨伐杨文干之前,李渊明确告诉世民讨伐完了这次叛乱,就立世民为太子,而将建成贬为蜀王;如果在蜀的建成服从世民,就保全他,否则就消灭他 。李渊亲自授的这个不流血而使世民为太子的计划,因为突厥犯边而搁了下来 。
武德九年(626)夏,建成乘北征突厥的机会再次想杀世民 。由于泄密而未得成,反而促使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 。世民作好政变准备后,将建成要杀他的事告诉了李渊 。李渊决定在官内亲自审问这事,并要世民作证 。李世民吸取刘邦被项羽封在汉中而后暗渡陈仓、大败项羽的教训,决定不留后患 。李世民利用这个时机,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在长安城的北门——玄武门埋下伏兵,射杀了建成、元吉 。事后,李渊马上就立世民为太子,不久又把皇位让给了世民,并说:
“善,此吾之凤心也 。”

李世民|在李建成、李世民长期的争斗过程中,高祖李渊倾向于哪一方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结束语:
李渊虽然没有亲自安排在玄武门杀死建成、元吉,可是在整个建成与世民争夺太子位的斗争中,李渊深谋远虑,既没有倾向建成,也没有保持中立,而是为李世民登上皇位定下了基调,并暗中支持了世民颠覆建成集团的活动,在主观和客观上为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事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