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威廉·詹姆斯逝世110周年:“星球上最可爱的男孩”
_本文原题:威廉·詹姆斯逝世110周年:“星球上最可爱的男孩”
作者|杨靖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美国哲学家A.N.怀特海曾说 , 西方历史上有四位哲人影响深远 , 他们分别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莱布尼兹和威廉·詹姆斯 。 他将威廉·詹姆斯称为“可敬的天才” , 并宣称“威廉·詹姆斯之于美国哲学犹如柏拉图之于希腊罗马” 。 另一位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将这位哈佛哲学系同事兼老师称为“教师的楷模”——威廉·詹姆斯对桑塔亚纳博士论文做出的睿智点评令后者终身受益——桑塔亚纳日后授课时忽见窗棂知更鸟 , “我与春天有约” , 遂决定从哈佛辞职 , 亦大有乃师之风 。 此外 , 威廉·詹姆斯还拥有“美国心理学之父”、“实用主义(机能主义)代表人物”等诸多头衔 。 当然 , 对于上述尊称头衔 , 他本人一向敬谢不敏 。 比如 , 1902年某次关于宗教体验的讲座结束后 , 主办方盛赞他力排众议 , 弘扬宗教精神 , 堪称是“当代的以赛亚和圣保罗” 。 对此 , 威廉·詹姆斯莞尔一笑:“何必累及圣贤?”
这一句玩笑一方面体现出威廉·詹姆斯低调内敛的行事风格 , 一方面也能展示他直白爽快的美国式幽默——与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朦胧晦涩的文风大不相同 。 照亨利传记作者利昂·埃德尔的说法 , 兄弟二人遗传基因相似 , 但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却恰成对比:威廉沉静自省 , 有如太阳神阿波罗;亨利豁达放旷 , 如酒神狄奥尼索斯 。 埃德尔甚至半开玩笑地断言 , 威廉或许继承了父亲老亨利作为严肃学者的一面;而亨利则继承了父亲浪漫艺术家的一面 。 在此基础上 , 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打造出威廉·詹姆斯“严肃刻板、神经高度紧张”的形象——威廉·詹姆斯的传记作者罗伯特·D.理查森怀疑他患有抑郁症 , 作家博尔赫斯则坚称他常有“哈姆莱特式的自杀倾向” 。 然而 , 上述研究者有意无意都忽略了威廉·詹姆斯的另一面 , 即率直天真、甚至带有某种恶作剧色彩的“顽童”形象 。 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风尚 , 引领他战胜病魔(身体的和心灵的、尤其是该死的拖延症) , 并最终不负父亲的期许 , 达到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人格的“自我实现” 。
本文插图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 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 , 美国心理学之父 , 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 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 ,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 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
他的观点广泛散布在整个现代心理学中
威廉·詹姆斯出身于富贵之家 。 其祖父(人称“奥尔巴尼的威廉·詹姆斯”)经商有道 , 照亨利·詹姆斯后来在自传里的说法 , “爷爷暴富之后……我们一家两到三代人衣食无忧 。 ”两兄弟的父亲老亨利信奉“感官教育”(Sensual Education)之博闻广识可以使人“免于狭隘”(Narrow) , 遂带领全家长期游历欧洲 。 据威廉·詹姆斯说 , 在他年满18岁之前 , 其家搬迁不下16次(不包括旅店客舍等临时居所)——日后亨利自称其兄妹五人为“酒店儿童” , 原因正在于此 。 返回美国后 , 威廉·詹姆斯进入哈佛研习化学 , 后改生物学 , 毕业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 留校任教后又改行专攻心理学 。 这一历经15年的坎坷经历既是他性格犹豫、“见异思迁”的明证 , 也是他反抗老亨利专断独裁的结果——威廉·詹姆斯说 , 他的体内存在“抗争之魔”(Demon of Contradiction) , 主要是对父权的抗争 。 比如早年威廉发现自己天赋在于绘画 , 而父亲强烈反对 , 不惜以死相逼 , 威廉最终只能屈从 。
对于威廉·詹姆斯的“重度拖延”和犹豫不决 , 凡与之交往的亲友无不感同身受 。 1878年 , 威廉·詹姆斯与出版社签订合同 , 打算出版《心理学原理》一书 。 最初他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 , 不想一拖就是十二年 。 同样一拖再拖的 , 还有威廉·詹姆斯整理出版的老亨利·詹姆斯《遗著》(1855)——这是威廉·詹姆斯出版的第一部书 , 而此时高产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文集》已多达十三卷 。 至于拖延的理由 , 冠冕堂皇的说法是教学任务繁重和时常发作的疾病 , 但威廉·詹姆斯致友人书信中的说法可能更具说服力:他常常“会抓住各种各样的借口来逃避手头上不想干的事情……宁愿去拨火 , 剔地上的污渍 , 清理桌面 , 翻报纸 , 翻一翻眼睛能看到的任何书 , 修理指甲 , 简短地说就是磨磨蹭蹭地浪费掉一整个上午的时间” , 而不愿意备课——因为形式逻辑学这门课令他“望而生厌” 。 还有一次 , 他对编辑朋友大发雷霆 , 因为后者交给他繁琐的文字校订工作——“别再让我校对了!我会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 再也不跟你说话 。 ”作为世界上首个心理实验室创始人(早于冯特四年) , 他本人却厌恶走进实验室 , 因为搜集数据之类“过于繁琐” , 不合他的脾性 。分页标题
当然 , 相比于拖延症 , 威廉·詹姆斯的优柔寡断更为“著名” 。 以他的婚恋过程为例:威廉最早是不婚主义者 。 老亨利在纽约妇女“激进俱乐部”(即“美国妇女协会”前身)一眼看中钢琴女教师艾丽斯·吉本斯 , 逼迫威廉前去相亲 。 借该俱乐部与哈佛师生联谊之机 , 威廉与艾丽斯约会 , 不料一见倾心 , 随后发出求爱信(威廉的信写得像学术报告 , 充满“学究气” , 比如段落常以“我疑虑重重”开头) 。 尚未得到回复 , 威廉又自悔孟浪 , 在第二封书信中痛责自己“是个衰人(Tragic)” , 如此步步紧逼——威廉·詹姆斯担心艾丽斯情非所愿 , 不愿强迫(Compel)——令对方“情何以堪” 。 于是恳求艾丽斯允许他“一段时间避而不见” , 好让她做出真正“理性的”抉择 。 这封书信是否成功寄出不得而知 , 但威廉这一“间歇性”离家出走的习惯倒是一直保持到婚后(据说与他天性容易“心生厌倦”有关 , 需要时常变换环境——身在欧洲时 , 他思念美国 , 一旦回国 , 又渴望重返欧洲 。 “他就像是一滴水银 , ”威廉的妹妹、文学家艾丽斯说 , “捉摸不定 。 ”) 。 1890年代 , 远在伦敦的亨利在书信中指斥威廉意大利之旅“抛妻别子” , 缺乏家庭责任感 , 可谓一针见血 。
本文插图
《宗教经验种种》 , 作者: [美] 威廉·詹姆斯 , 译者: 尚新建 , 版本: 华夏出版社 2012年12月
长期以来 , 由于工作压力 , 威廉·詹姆斯睡眠很差(写文章时尤其如此) 。 他住校期间经常被铃声打扰 , 夜不能寐 。 后来他计划在奥本山(Mount Auburn)墓园附近买房 , 又担心教堂钟声 , 犹豫再三 。 最后 , 在友人劝说下 , 他前往同事家“试睡” , 亲测教堂钟声是否扰其清梦——结果证明果不其然 。 后来决定放弃这一计划 。 更明显的事例发生在1905年:此前(1898)威廉已经历过心脏病突然发作 , 此时更萌生退意 。 在长达六周时间里 , 威廉一直在考虑是否辞去哈佛教职——在此期间的日记最能反映他内心的矛盾纠结 , 往往是第一天写“是” , 第二天写“否” , 如此往复循环 。 最终被查尔斯·艾略特校长成功挽留 , 也算免除了他自寻的烦恼 。
艾略特校长是威廉·詹姆斯大学时代的恩师 , 对他一向青睐有加 。 威廉在哈佛名声卓著 , 一方面因为才气过人 , 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授课之道——他的讲座动辄三四百人规模 , 堪称哈佛一景 。 尽管威廉身材矮小瘦弱 , 眉清目秀 , 并无威严气象 , 加上他不太考究服饰(喜欢穿着诺福克夹克之类 , 配以浅色的衬衣和宽松的领带) , 似乎跟他的大牌教授身份不甚相符 , 但他为人和善 , 风度迷人 , 经常跟学生一起漫步校园 , 谈笑风生 。 他的课堂既启迪心智 , 又轻松活泼——以至于一天上课时 , 有位学生打断他的讲课(威廉的名言是 , “生活像课堂 , 随时会被打断”) , 请他“尽量严肃一些” 。 另外 , 据桑塔亚纳回忆说 , 由于威廉·詹姆斯教授时常陷于思考的“意识流”(该词系威廉首创) , 因此他上课时经常停下来询问坐在前排的学生:“我讲到哪里了?”
与当时心理学大咖如冯特、弗洛伊德等人不同的是 , 威廉·詹姆斯虽然卓有建树 , 但无意于建立门派 。 杜波依斯(W.E.B.Du Bois)是威廉·詹姆斯的学生 , 开学不久威廉便奉劝他“放弃哲学 , 改行历史”——杜波依斯成为首位荣获哈佛博士学位的美国黑人 , 日后更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 , 他的“双重意识”说明显受到威廉·詹姆斯的启发 。 另一位女作家奥斯汀(Mary Austin)也曾宣称 ,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最伟大的教师” , 因为他慧眼识人 。 1909年 , 威廉·詹姆斯初见荣格【威廉·詹姆斯|威廉·詹姆斯逝世110周年:“星球上最可爱的男孩”】分页标题(后者陪同弗洛伊德至克拉克大学做讲座)时,便预言他是“心理学的未来”——荣格与威廉·詹姆斯第二次谈话后 , 对弗洛伊德学说产生怀疑 , 不久创立社会心理学说 。 另一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对威廉·詹姆斯更是感佩不已 , 因为后者曾赠送她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件小礼物——一根鸵鸟羽毛 。
正如杜威后来评价的那样 , “威廉·詹姆斯既没有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 也没有开枝散叶教授各路弟子 , 但他的观点却广泛散布在整个现代心理学的内容里 。 ”女作家斯泰因(Gertrude Stein)曾在拉德克利夫学院选修过威廉·詹姆斯的讲座课程 , 据说有一次斯坦因在上交的空白考卷上写下一段话 , “詹姆斯教授:真抱歉 , 我今天实在是一点都不喜欢这份考卷 。 ”出乎意料的是 , 威廉·詹姆斯居然不以为怪 , 因为他秉持的教育理念——“我走进课堂 , 是为了激发思想”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斯泰因在回忆录中声称 , “我日后的成功归因于一位伟大的老师:威廉·詹姆斯 。 ”这也是威廉·詹姆斯与绝大多数哈佛教授不同之处:威廉自承“我从来没有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 , 我上的第一节心理学课是我自己开设的 。 ”——照杜威的说法 , “威廉·詹姆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从而保护他的头脑免受学院派的荼毒 。 ”——真可谓因祸得福 。
此外 , 威廉·詹姆斯与他人不同之处还在于他高深的文学素养 。 得益于乃父的开明教育 , 他精通英法德语 , 谙熟西方文学经典(他最爱的诗歌是勃朗宁“文法家的葬礼” , 可见其文学品位与众不同) 。 他的文风简洁明快 , 引人入胜 。 哈佛校园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是 , 图书管理员询问前来借阅的学生:“你是写小说的心理学家詹姆斯的书 , 还是要写心理的小说家詹姆斯的书?”——这显然来自英国女作家韦斯特(Rebecca West)的妙评:“亨利写小说犹如哲学 , 威廉·詹姆斯写哲学犹如小说 。 ”哈佛英文系教授尼尔森(William Allen Nielson)也认为威廉·詹姆斯与大卫·休谟和叔本华一样 , 既是思想家也是作家 , 甚至断言威廉·詹姆斯文笔“胜过名作家史蒂文森” 。
他被戏称为“星球上最可爱的男孩”
作家威廉·詹姆斯的成就之所以获得一致公认 , 除了文笔精妙 , 更在于其思想之明晰 。 著名心理学家海德布雷德(Edna Heidbreder)在《七种心理学》中称赞:“威廉·詹姆斯往往能够把论敌的立场阐述得比论敌本人更为透彻 , 然后一一加以反驳 。 ”当代英国哲学家乔纳森·雷(Jonathan Ree)评论说:“20世纪的哲学家分两种:要么是吹毛求疵、诡辩的官僚主义者 , 要么是自以为是天才的自大狂 。 威廉·詹姆斯则宽厚 , 风趣 , 诚实 , 谦逊 , 灵活……初看上去 , 他的语言就像是轻松自然地喷涌而出的大白话 , 其实他是下了功夫 , 不使用任何艰涩的和令人厌烦的词语 。 ”——比如1905年 , 威廉在写给亨利的信中说:“大约一个月前 , 我读到你的《金碗》 , 像你近来的长篇小说一样 , 我读的时候一头雾水 。 你能不能就为了让哥哥高兴 , 坐下来写一本新书 , 情节不要那么朦胧 , 人物充满活力和决心 , 对话里没有暗示 , 不做心理学评论 , 风格上绝对的直白?”据传记作者说 , 威廉想要将弟弟改造为“海明威式”作家的企图“逢彼之怒”——亨利回敬他一个长句(长达135字) , 令威廉·詹姆斯惘然若失 。
本文插图
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好友查普曼(John Jay Chapman)曾经断言 , “威廉外表欢快(Playfulness) , 内心忧郁 。 因为外表向别人展示 , 悲伤却留给自己 。 ”比如他喜欢吃甜食 , 尤其是香蕉干 , 时常三步并作两步上下楼梯 , 举止有如顽童 。 在德国求学时 , 威廉曾购买一架望远镜便于开展“科学研究” , 结果他却用望远镜偷窥女生宿舍 。 到大学时候 , 也时有惊人之举——哲学家乔赛亚·罗伊斯回忆 , 某一个夏夜 , 威廉·詹姆斯“像牛顿一样”突发奇想 , 居然光着身子跑到苹果树下 , 幸亏罗伊斯急中生智 , 用花园的水管替他“遮羞” 。 此外 , 他和大多数教授一样“心不在焉”(Absent-minded) , 也时常因此闹出笑话 。 他的朋友詹姆斯·沃德某日收到威廉·詹姆斯的空白明信片——因为威廉只记得写上地址和收信人 , 却在背面忘了写字 。 更有意思的是 , 他的发小温德尔·霍姆斯获聘法学院教授 , 威廉需要在哈佛俱乐部酒会上致辞,以示祝贺 。 本来打好了腹稿 , 但由于香槟酒作用 , 发言时居然忘了一大半台词 , 令在场众人瞠目结舌 。分页标题
与亨利向来“不近女色”的作派不同 , 威廉·詹姆斯天生具有女人缘 , 女人也易于被他吸引——据不完全统计 , 其红颜知己多达十数人 。 他的初恋情人是表妹敏妮(Minnie)——她以“神经不正常”(Insanity)自诩 , 后不幸染病而亡 。 敏妮逝后不到一个月 , 威廉哀恸欲绝 , 导致精神崩溃 , 其情痴之态可见一斑 。 自婚后至1880年代之前 , 艾丽斯与威廉时有龃龉 , 甚至闹到要求“分居” , 大多以此之故 。 在家中 , 因为威廉身体病弱 , 艾丽斯一向以威廉的“保护人”自居 , 威廉也经常向她认错道歉——唯一的例外 , 是家中服务多年的女仆莉齐(Lizzie)临别之时 , 威廉毅然决定吻别——尽管遭到艾丽斯强烈反对 。 此外 , 根据路易斯·梅南德在《形而上学俱乐部》一书中的说法 , 威廉生性“并不浪漫” , 但他有一个奇特的习惯 , 喜欢与“邻人之妻”交往——比如亨利·亚当斯的夫人克洛弗·胡柏(在威廉眼里 , 她是“完美的伏尔泰式的才女”);对发小霍姆斯的未婚女友迪克斯维尔更生发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威廉认为她“高雅漂亮” , “粗俗”的霍姆斯根本配不上她) 。 1880年代 , 威廉结识惠特曼夫人(Sarah Wyman Whitman) , 盛赞其风姿绰约 , 并坚称与之交往乃是因为“她助我‘重塑自我’(Ego) , 并激励我前行”——似乎更多“精神性出轨” , 对此艾丽斯亦不以为意 。 更有甚者 , 后来威廉在旅居意大利期间 , 又与奥尔登伯格夫人(Madame von Oldenburg)公然调情 , 然后一五一十写信向艾丽斯汇报 , 最后保证洗心革面:“我再也不独自外出旅行” 。 闻之令人绝倒 。
威廉·詹姆斯晚年热衷于参加降神会(Séance) , 最初是受艾丽斯的影响 。 艾丽斯曾宣称作为教会“异端” , 她本人历经“三次转世 , 分别是古埃及、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 。 当然威廉自己也怀有另一个目的 , 即致力于发现人类尚未开发的官能(Faculty)——因为他坚信“人类的潜能目前开发不足十一” 。 与此同时 , 他还对催眠术 , 塔罗牌(Tarot)等真伪参半的科学(Pseudo-science)饶有兴趣 , 甚至期盼“招魂术”能让他早夭的儿子重返人间 。 “灵媒”派柏夫人(Mrs. Piper)号称能“出入三界、与天地通” , 威廉半信半疑——后来艾丽斯按照威廉要求 , 将头发一束寄去(暗中调换为保姆发束) , 寻找她的前生后世(Afterlife) , 从而将骗术一举揭穿 。
《心理学原理》 , 作者: [美] 威廉·詹姆斯 , 译者: 郭宾 , 版本: 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14年1月
威廉·詹姆斯心脏病发作之后 , 听从医生建议 , 去往伦敦疗养 , 寄住在亨利家中(Lamb House) 。 亨利的邻居皆为硕学鸿儒 , 包括作家H.G.威尔斯 , 吉卜林和G.K.切斯特顿等 。 某日 , 威廉好奇心大发 , 爬上梯子偷窥切斯特顿是否在家——亨利认为此举类乎“鸡鸣狗盗” , 对威廉严加训斥 , 威廉则唯唯诺诺 , 如被抓现行的顽童一般 , 场面极具喜感 。 后来经威尔斯介绍 , 威廉与切斯特顿相见 。 初见之下 , 切斯特顿便断定威廉具有“狄更斯喜剧人物的一面:永远年轻”——切斯特顿平生阅人无数 , 妙语机锋 , 人称“悖论王子”——此论堪称定评 。
哈佛大学地理学教授谢勒(Nathaniel Shaler)是威廉·詹姆斯的莫逆之交 , 谢勒夫人曾戏称威廉是“星球上最可爱的男孩” 。 最能体现这种“孩子气”的事例是1905年 , “美国艺术文学院”改选:亨利第二轮投票即当选;威廉第四轮投票方才当选 。 威廉由此拒绝院士头衔 , 其理由有三:第一 , 他矢志从不参加任何社团;第二 , 加入社团有攀附虚荣之嫌;最后 , “我一个向来爱慕虚荣的兄弟已加入其中 。 ”——明眼人一望可知 , 兄弟置气才是症结之所在 。
根据传记作者的看法 , 威廉·詹姆斯“老而弥坚”的孩子气既是天性使然 , 与家庭氛围也不无关系 。 早年曾造访詹姆斯一家的爱默生之女艾伦·爱默生注意到:“詹姆斯全家每天都在过节(Carnival)” 。 父母子女其乐融融 , 兄妹之间相互打闹——这在“相敬如宾”的爱默生家中是断乎不可能存在的场景 。 年龄只相差一岁的威廉与亨利二人更是时常相互调侃 , 甚至暗地里相互竞争 。 亨利曾半开玩笑地说:“威廉绘画是因为他会画 , 我绘画是因为他绘画 。 ”——威廉跟从名画家亨特学习 , 亨利也跟从亨特学习 。 威廉前往坎布里奇深造 , 亨利很快也去哈佛攻读学位 。 威廉病逝后 , 亨利写信给好友佩里(Tom Perry),“威廉的离去改变了我生活的面貌 。 他的人格、原创性和智性活力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 。 ”同时 , 亨利在写给H.G.威尔斯的信中也坦诚兄弟友谊的深情:“他总是给予 , 用他的生命之光照亮别人 , 以他漂亮的才情和感人的精神,以及他的慷慨大度 。 我发现自己……像一个弃儿 。 ”闻之令人动容 。分页标题
威廉·詹姆斯有强迫症 , 必须记录每一次社交 , 回应每一个求助 。 据他本人说 , 因为需要外力刺激 , 不断激发他的内心潜能——人类的体能严重不足 , 必须减少消耗才符合资本以及支配资本的规则 。 威廉曾经写信给友人 , “我是多么嫉妒你的能量储备 。 我每天都只有一丁点能量 , 当这些能量用光——通常每天上午十点就用光——我变得一无是处了 。 ”这是威廉的谦词 , 事实上除非生病 , 他本人一向精力旺盛 , 且乐于助人——几乎是有求必应 。 比如符号学家C.S.皮尔斯因酗酒去职后 , 贫困潦倒 , 家人向威廉求助 。 为此威廉不惜多方奔走 , 为皮尔斯到哈佛的私人讲座筹措资金 。
1850年代 , 威廉和亨利兄弟与宗教作家威尔金森(James John Garth Wilkinson)为邻 , 后者曾出版诗作1000余首 。 威廉对复写机器和打字机之类新生事物向来兴趣盎然(他的另一大爱好是喜欢看儿童书 , 被亨利嘲讽“很不入流”) , 至此则愈发坚信自动书写不仅激发人的潜能 , 而且有助于自我分析(他以此为题在哈佛开设讲座 , 女作家斯泰因聆听之后勇于尝试 , 由此形成独特文风) 。 作为横跨哲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大师 , 威廉·詹姆斯对超意识自动书写的兴趣可谓至死不渝 。 临终之前 , 威廉写信要求亨利在他死后 , “滞留剑桥6周”——在此期间 , 他将尽力越过坟墓(通过自动书写或通灵术)与亨利交流 。 或许威廉的确传递了信息 , 但亨利明显未能收悉 。 有趣的是 , 《赛斯书》的作者珍·罗伯兹(Jane Roberts)倒自称接收到威廉·詹姆斯死后发送的信息——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通灵大师”宣称:威廉·詹姆斯通过她本人的自动书写完成《一位美国作家的死后生存:威廉·詹姆斯的世界观》(并于1978年出版)一书——或许是这位“星球上最可爱的男孩”给世界留下的最后一份恶作剧式的精神文化遗产 。
作者|杨靖
编辑|张婷
校对|刘军
- 朱威廉|“榕树下”无法访问,一代人的网文青春即将结束了么?
- 变废为宝|组图:“灰姑娘”莉莉·詹姆斯华丽复古写真大片
- 穿搭|原创 致敬!詹姆斯威少等球星,身穿科比球衣,造型时尚大片既视感
- 男士穿衣搭配杂志|致敬!詹姆斯威少等球星,身穿科比球衣,造型时尚大片既视感
- 穿搭|凯特夫妇访问养老院,威廉深情望着凯特,俩人玩球开心似孩童
- 博物馆|每一座悠久的博物馆 都写满时代的大变局
- 詹姆斯|53年前,美国富豪将自己冷冻,等待2017年解冻后复活,现状如何?
- 谢安|东晋为何没能收复中原?本有绝佳机会,却因谢安的逝世而分崩离析
- 腕表|OMEGA 发表詹姆斯·邦德别注纯铂金制 Seamaster Diver 300M 腕表
- 袁崇焕|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逝世 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3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