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ech深科技|23岁中国博士生创造“辐射冷却”发电新纪录,性能提升120倍


利用太阳能、风能乃至地热能等可持续能源发电 , 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 但是通常也会面临一些明显的短板问题 , 例如 , 太阳能在夜间就没办法发电 。
而一般来讲 , 夜间才是人们用电的高峰期 , 那有没有一种可以全球普适的、相对廉价的新发电方式 , 利用地球夜间的某种能量就能发电?这并不是异想天开 ,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华人研究小组就实现了这种想法 。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利用地球 “辐射冷却” 效应的高效发电系统 , 该系统利用辐射制冷的原理 , 将热量投射到寒冷的宇宙中 , 再与热电技术相结合 , 在无法获得太阳能的夜间发出电来 。
通过多层材料和结构的创新 , 研究人员使用热电发生器 (TEG) 可以实现每平米超过 2W 乃至 3W 左右的功率密度 , 这比此前业界报道的相同原理的实验结果高出两个数量级 , 是该领域的巨大突破 , 足以为一些 LED 照明器件、模块化传感器等持续供电 。
当然 , 这一数据与太阳能每平米 180W 左右的功率密度相差很大 , 意味着相关研究未来的应用场景 , 更可能是太阳能之外的一种可再生能源补充 。

DeepTech深科技|23岁中国博士生创造“辐射冷却”发电新纪录,性能提升120倍
本文插图
图|一种离网低成本的模块化发电装置 , 利用辐射冷却有效地为夜间照明提供电能(来源:范铃羚)
该研究日前发表在美国光学协会(OSA)的《光学快报》(Optics Express)上 , 使低成本高效率的夜间发电技术成为可能 , 论文的第一作者范铃羚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生 , 2018 年入学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 , 今年 23 岁 , 师从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教授范汕洄 , 所在的研究小组涉及等离激元学、超材料、硅光子学、光伏、量子光学和计算电磁学等多项交叉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 。
何以夜间持续发电? 想必很多人都比较好奇 , 这种利用 “辐射冷却” 来发电的技术原理是怎样的?范铃羚对 DeepTech 解释说:“通俗来讲 , 这套系统利用的是一种热量的‘定向流动’ , 把温差转化成电能 。 ”
这里有一个概念叫辐射制冷 , 是指物件透过辐射散去热能的过程 。 在气象学上 , 地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热能到了夜晚会向天空发射出长波辐射 , 进而地表的温度会快速冷却 , 产生所谓的“辐射冷却效应” 。
利用这样的原理 , 这套夜间发电系统的能量 “进口” 是来自于地球夜间的大气 , 比如夏天气温可以达到三十八九度 , 通过热端材料能够给这个系统输入能量 , 而冷端的输出就是如何把能量最高效地发射到外太空 。
范铃羚表示 , 这里的关键是通过一些材料的设计创新实现了选择性消光 , 简单来说 , 就是把热端的能量集中在一些特定的波段和角度进行发射 , 这样就能克服大气层的吸收以及一些其他的消耗 , 把能量最高效地发射到外太空去 。
【DeepTech深科技|23岁中国博士生创造“辐射冷却”发电新纪录,性能提升120倍】
DeepTech深科技|23岁中国博士生创造“辐射冷却”发电新纪录,性能提升120倍
本文插图
图|“辐射冷却”发电的原理细节(来源:Optics Express)
于是在系统的热端 - 冷端之间 , 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恒定的温度差 。 得益于材料和装置创新 , 这套系统能够把热量尽可能多地输入进来 , 也能够把热量最大化地发射到外空去 , 然后就有了热量的流动 , 在进和出这两端就形成温差 , 有了温差就能通过材料内部的热电转化部件利用塞贝克效应(也称第一热电效应) , 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
热电转化部件具有体积小、无噪声、可靠性高等特点 , 被业界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 , 而现在与辐射冷却技术的结合碰撞 , 激发了更多的科研思路 , 让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正在发生 。
完全没有其他的能源消耗 , 就能够利用温差可持续产生电 , 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范铃羚介绍 , 这项研究的基础其实是在导师此前的研究成果上的一种延展 。分页标题
范汕洄团队早在 2013 年提出了一种 “辐射制冷” 技术 , 2014 年曾发表在《自然》上 , 在杂志封面也曾被提及 , 那是一种无需任何电力输入即可进行冷却的被动制冷策略 , 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集成光子太阳反射器和热发射体组成的 7 层材料薄膜 , 把这种薄膜置于建筑物屋顶 , 就能让建筑物内部的热辐射远红外光(8-13 微米)散发出去 , 同时还能反射外部太阳光 , 实验证明 , 在直射阳光下 , 辐射冷却材料能实现低于周围空气温度近 5 摄氏度的效果 。

DeepTech深科技|23岁中国博士生创造“辐射冷却”发电新纪录,性能提升120倍
本文插图
图|范汕洄团队的研究 2013 年被《自然》杂志在封面推荐(来源:Nature)
回顾当时的论文 , 其实有一句话非常有趣:宇宙中的寒冷与黑暗可以用作可再生的热力学资源 。
这句话可以解释接下来的另一个重要疑惑:既然是利用所谓的 “温差” 来夜间发电 , 那么这个发电系统在冬天或夏天气温差距很大的条件下 , 发电效率是否会大幅受到影响?这直接关系到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性 。
范铃羚表示 , 通常情况下 , 气温如果太低 , 材料的发电效率确实会降低一些 , 但在这项研究中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降低 , 原因是通过真空装置和多层膜结构强化对流效应去克服 , 就目前整套系统来说 , 在我们能考虑到的温度区间内 , 发电的效果一般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具体而言 , 我们常识里所谈论的气温是摄氏度(°C)单位 , 而热力学温标叫做开尔文(K) , 摄氏度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起点 , 开尔文则是以绝对零度作为计算起点 , 即 - 273.15℃=0K , 因此 , 在换算上:[K] = [°C] + 273.15
重点来了 , 太空的 “温度” 一般被认为是 3K 微波背景辐射 (-270°C , 接近绝对零度) 。 因此 , 外太空始终是一个非常低且持续稳定的“冷端” , 而在地球上 , 零下或者零上三四十摄氏度可能已经逼近人类居住地的气温极限了 , 但这几十摄氏度的温差相对于太空 3K 的温度来讲 , 地球温度一直都是 230K 到 300K 左右的热端 , 用于制冷发电的热机两端的温差总是远远大于地表温度的波动 , 因此地球四季气温的变化 , 对这套夜间发电系统的性能而言影响并不是很大 , 完全可以通过材料或装置创新进行克服弥补 。
这便是为什么说 “宇宙中的寒冷与黑暗可以用作可再生的热力学资源” 的缘由 。

DeepTech深科技|23岁中国博士生创造“辐射冷却”发电新纪录,性能提升120倍
本文插图
图|地球的夜晚(来源:NASA)
印象比较深刻的 “尴尬” 事 关于这项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 范铃羚对 DeepTech 表示 , 这套发电系统其实是做了一次系统性的优化 , 发电性能相比业界此前的研究提升了约 120 倍 。 而这种计算结果需要对多方面参数进行组合优化 , 例如对流系数、材料的消光系数、热电材料的转化效率以及内部能量消耗的控制等 , 研究人员优化了热电发电的每个步骤 , 然后进行组合试验寻求最优值 。
除了上文提及创新设计了一种选择性 “发射器” , 该“发射器” 连接在发电系统的冷端 , 大幅提升了辐射冷却过程 , 另外一个创新点就是在这次材料优化方面运用了机器学习的方法 , 来寻找最优材料组合 , 比如材料种类以及多层结构的厚度等 , 以产生最佳的共振效果 。
尽管最终的研究结果还算令人满意 , 但这项研究让范铃羚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 却是一次“纰漏” 。
“我最开始的时候对于热电知识了解其实比较有限 , 这项研究总共做了大概一年多 , 研究最开始我模拟出来一个性能非常好的发电功率 , 一般来说 , 大家对性能表现这么好的材料都会非常惊讶 , 但是我科研组内的老师包括比我年长的师兄们 , 他们说你应该忽略了一些内部能量损耗 , 然后我又重新来思考了这项研究 。 ” 分页标题
运用热电效应将温度差直接转换成电能 , 目前大致上转换效率约为 5%-8% , 而此前参考的很多研究论文并未提及内部消耗的参数 , 因此在研究初期 , 范铃羚没有把消耗参数维度考虑在内 。
“这件事让我得到了一个‘教训’ , 就是别人的论文里说明了一些东西 , 我们在新的实验情况下 , 需要重新去审视它 , 例如内部的损耗情况到底能不能忽略 , 不能全部就认为前人是对的 。 ”范铃羚说 。
这套发电系统也许还有更大的性能提升空间 。 范铃羚认为 , 如果能做 100 层的膜结构优化(本研究中是 7 层材料薄膜) , 得到的材料也许会更好 。 那样的话 , 可能会真正利用机器学习去计算大量材料参数组合对比 , 这次研究中其实并没有用到很复杂的具体算法 , 只是用了一些机器学习的思路 , 然后找到了一些团队认知范围内的理想材料 。
这套夜间发电装置的未来比较依赖更好的材料发现 , 寻找更具性价比的材料来实现更好的性能 , 目前这项研究相当于是从 0~1 的突破 , 初步实现利用地球 “辐射冷却” 效应来在夜间高效发电 。

DeepTech深科技|23岁中国博士生创造“辐射冷却”发电新纪录,性能提升120倍
本文插图
图|夜间最佳辐射冷却发电系统(来源:OpticsExpress )
24 小时可持续发电的新思路 提到下一步研究 , 范铃羚的设想是把这套发电系统跟太阳能发电结合起来 , 然后做出一个 24 小时都能够发电的装置 。 这可能需要辐射冷却系统的热端和冷端进行自动的交替重置 , 好处是 , 这项发电技术不需要储能装置 , 可直接连接到普通 LED 灯乃至路灯提供电能 。
另外 , 这项研究还探索了在不同热对流条件和 TEG 参数下 , 对发电系统的影响 , 从论文结论来看 , 降低冷端有效对流系数具有最大的改善系数 , 其次是增大热电优值(ZT)系数 , 然后增大热端对流系数 , 而改变 TEG 与辐射冷却器的面积比影响较小 , 证明这套系统可以实现接近卡诺热机设定的热力学极限的性能 。
从应用层面来说 , 范铃羚表示 , 最大规模应用还是为居民日常照明供电提供新的可能 , 尤其是对于那些偏远农村或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地区 , 当地没有发达完善的电网 , 也没条件建设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 , 这种低成本可持续的发电装置就能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另一个主要的商业应用领域可能在工业界 , 比如很多移动通信基建中的低功耗传感器 , 该方式可作为一种低成本供能的补充方案 。
本文为***作者原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