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公司|首个外资公募基金牌照落地!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全资持有,6个月内可见首只外资公募产品

8月28日晚间 , 证监会披露公告显示 , 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基金)核准成立 。 这也意味着 , 首个外资公募基金牌照花落贝莱德 。

资产管理公司|首个外资公募基金牌照落地!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全资持有,6个月内可见首只外资公募产品
图片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对外开放 , 全球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巨头们正加速驶入中国市场 。 今年4月1日 , 在公募基金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当天 , 贝莱德和另一家外资机构路博迈就率先提交了涉及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 。
贝莱德喝“头啖汤”
证监会批复显示 , 贝莱德基金的股东为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 , 注册资本为3亿元 , 注册地为上海 , 公司经营范围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私募资产管理和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 。

资产管理公司|首个外资公募基金牌照落地!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全资持有,6个月内可见首只外资公募产品
图片
贝莱德基金的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为张弛 , 督查长为陈剑 。 根据证监会的要求 , 上述二人应当自核准之日起30日内辞去在其他经营性机构所兼任的职务 , 并在辞任后10日内报告证监会 。
批复文件中同时要求 , 应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贝莱德基金组建工作 , 足额缴付出资 , 选举董事、监事 , 聘任高级管理人员 。 贝莱德基金在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前 , 不得以该名称对外开展业务;自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 , 应当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
今年4月1日 , 贝莱德和路博迈同时上报了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请 。 不过相较于路博迈 , 贝莱德的动作更为迅速 , 4月9日就已经收到了补正通知 , 7月31日递交了补正材料之后 , 设立申请在当天就获得了证监会受理 。 而路博迈则仍处于收到补正通知的状态 。
公开资料显示 , 贝莱德成立于1988年 , 是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 , 2019年年底公布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7万亿美元 。 该公司除了庞大的资产管理规模、齐全的ETF产品线外 , 其开放的风险管理系统阿拉丁系统也在资管行业从业者享有盛名 。
事实上 , 贝莱德对申请中国公募业务筹划已久 。 2019年4月17日 , 贝莱德宣布任命汤晓东为中国区主管 , 负责管理发展和执行贝莱德在中国的长期业务战略 , 汤晓东此前曾担任华夏基金总经理 。 此外 , 贝莱德已经在中国注册了多家公司 。
近日 , 贝莱德中国首席投资官陆文杰在管理论坛上指出 , 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形势的演变使得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 同时企业运营和投资上更加注重抗跌性以及全球化放缓 。 中国在这些结构性变化中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应对 , 带来很多新的投资机会 。
更多外资机构在路上
在贝莱德和路博迈之后 , 富达基金也于5月19日递交了公募基金申请 , 与路博迈一样 , 富达基金也处于收到补正通知的状态 。
事实上 , 近日一则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信息似乎也预示着另一家外资100%控股公募的呼之欲出 。 8月24日晚间 ,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布的信息显示 ,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拟转让所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股权 , 转让价格是70亿元 , 并要求一次性付款 。 今年4月3日 , 摩根大通宣布与上海信托初步达成一项商业共识 , 拟收购取得上投摩根基金股权至100% 。
值得一提的是 , 目前上投摩根基金的股权结构仍为: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 , 持股51% , 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 , 持股49% 。 2019年8月 , 摩根资管以2.41亿元人民币成功竞拍上海国际信托持有的上投摩根2%股权 。 截至目前 , 该笔股权交易仍在走监管核准流程 。
而相较于公募 , 外资私募早已在中国市场开启了布局 。 今年以来 , 外资私募的总数也在不断扩容 。 近日 , 全球资管巨头橡树资本的全资子公司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 。 截至目前 , 年内已有迈德瑞投资、罗素投资等6家私募进入中国市场 , 总数扩容至29家 。 分页标题
“从全球视角而言 , 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 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投资潜力 。 中国的市场规模很大 , 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 。 但是 ,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持有比例实际上非常低;还有中国资产在MSCI全球指数里的占比只有4% 。 过去几年 , 全球资金确实慢慢在投向中国 , 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 ”瑞银资管亚太区主管殷雷表示 。
不过 , 随着外资不断涌入 , 也为中国资管行业带来了更多竞争压力 。 对此 , 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长何慧芬表示 ,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会促使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 , 外资机构也可以凭借其海外投资经验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 。
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也指出 , “原生价值”创造过程、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 , 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比较好的发展根基 。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 , 资管行业也会有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
在2016年外资私募进入中国之后 ,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外资私募会为中国市场带来“鲶鱼效应” 。 事实上 , 几年来外资私募已经有诸多尝试 , 既有谋划新产品的备案发行 , 也有寻求投顾资质 。 从申报的产品数量来看 , 自2017年备案登记了首只产品之后 , 截至目前 , 外资私募备案产品共83只 。 不过 ,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外资私募在国内发展仍较为缓慢 , 尤其在产品业绩方面 , 部分产品的业绩并不突出 , 这一点被认为是遭遇了水土不服 。
而如今 , 随着首家外资公募的诞生 , 在中国市场到底是会产生“鲶鱼效应”还是会遭遇水土不服 , 需要时间来验证 。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