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新华社贵阳9月19日电题:一张“作战图”指引脱贫路
新华社采访人员向定杰
“2014年以来危房改造129户,2016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56户……”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边疆村村委会一间办公室,一张贴在墙上的脱贫攻坚“作战图”与扶贫干部朝夕相伴 。
【脱贫|一张“作战图”指引脱贫路】这张“作战图”除介绍基本的村情村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外,还用表格把每一位干部与贫困户的结对关系一一标明 。
这是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边疆村的通组路(8月13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向定杰 摄
沿河县是贵州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位于武陵山区深处,自然环境恶劣 。边疆村,地如其名,距离思渠镇20多公里,距县城近80公里 。
在边疆村驻村扶贫的19名干部看来,“挂图作战”就是无声的命令,时刻提醒着他们保持“临战”状态 。
处在山沟里的边疆村,6个村民组居住分散,一条坡陡弯急的公路从半山腰盘旋而下 。过去没通公路时,出村的路是一条挂在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赶集来回需要走4个多小时,群众出行、孩子上学很不方便 。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边疆村的扶贫干部晏飞(前)和钱鑫步行查看水源点(4月29日摄) 。新华社发(崔伟 摄)
打通出山路曾是当地群众最期盼的事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边疆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逐步完善 。
路通了,如何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怎样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这是边疆村这类边远山村面临的共同难题 。
边疆村党支部书记邓文远说,过去村里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随着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田地荒芜 。虽然村里近年发展一些经济作物,但受交通、市场、人才等因素影响,产业尚未发挥有效带动作用 。
“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边疆村一直以来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40.83% 。”思渠镇党委组织委员、边疆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晏飞介绍 。
他说,作为市县两级出名的贫困村,尽管去年边疆村已出列,但去年底还有13户48人未脱贫,已脱贫的群众也面临一些返贫风险 。所以,今年村里充实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力量 。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边疆村部分扶贫干部合影(4月29日摄) 。新华社发(崔伟 摄)
今年2月,作为市级脱贫攻坚督导组成员,来自铜仁市委办公室的钱鑫来到了边疆村 。不善言辞的他,说起自己的帮扶对象陈茂六,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他家住得有些偏远,仅入户路就硬化了500多米!”钱鑫一边说,一边在手机里翻照片 。
“村里房子烂,很多都是木板板,产业为零,财政扶贫资金拿到别的村入股,虽然有分红,但哪有自己干好?”这是晏飞今年到边疆村后的最初感受 。
对此,今年边疆村争取资金,一口气发展了雷竹、辣椒、茄子、冷水鱼、生态养鸡、金丝皇菊、精品水稻7个产业,利益联结覆盖133户贫困户711人 。通过产业带动,村民领到的劳务工资已经有10多万元 。
采访人员在村里看到,边疆村人居环境也大为改观,不少村民的房前屋后已经硬化,室内室外整理得干净整洁 。“我们完全有信心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晏飞说,现在谁家住在哪、从哪走、什么生活状况,干部们都了如指掌,脑海里都装着一张图 。
“累并坚持!”“不脱贫不撤退!”“再坚守最后几个月!”……工作中,扶贫队员们互相鼓劲 。“他们从年初进驻村里就很少出去过,当初来的时候个个白白胖胖,现在又黑又瘦 。”时间久了,邓文远对每个扶贫队员都很熟悉,也很佩服 。
在村委会后面的大山间,“决战边疆 决胜小康”的标语牌迎风矗立 。而在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每天的扶贫工作日志依然在更新 。
来源:(新华社)
【】网址:/a/2020/0920/1600585096.html
标题:脱贫|一张“作战图”指引脱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