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已走过四分之三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小康不只有一面
优美的环境 , 是小康
健康的身体 , 也是小康
青春的活力有处安放 , 是小康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 也是小康
收获 , 是小康
耕耘 , 也是小康
江苏苏州开弦弓村 , 成名于80多年前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她的考察 , 写出了闻名世界的著作《江村经济》 。80多年过去了 , 当年的“江村”变成了什么样儿?费孝通先生对她的期待都实现了吗?
天气转凉 , 90后小伙姚凌超的羊毛衫家庭工作坊迎来了一年中的旺季 。夜里10点左右 , 是接单最多的时候 。此时爸爸妈妈、姐姐姐夫、还有新婚的妻子总是分工有序 , 完美诠释着一个优秀家庭团队的工作实力 。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村民 姚凌超 :大概有1000多单了吧 , 因为现在正处在一个增长期 , 这才第一波冷空气来 。
摸清客户需求 , 定制化、精细化卖货 , 别看姚凌超是晚辈 , 但显然是团队的指挥者 。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村民 姚凌超: 我感觉我们90后眼光应该比我父辈更犀利一点 , 我们除了眼光之外 , 还可以借助各种新兴的网上平台工具都可以发现商机 。这个体系非常完备 , 我要纱线我要原材料 , 一个电话过去他马上帮你解决 , 我要机器要帮我生产 , 那也非常便捷 , 方方面面都有 。
姚凌超口中的“他” , 就是乡镇的纺织供货体系 。这是苏州七都镇的一家纺织企业 , 从人工缫丝到机械纺织 , 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 其中7成销往欧洲、中亚等地区 。开弦弓村就在这些纺织企业的环绕之中 , 方圆10公里 , 纺织企业超过了700家 。村里人可以到工厂做一名职业技工 , 也可以在家里做国际贸易 。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纺织企业负责人 王建华: 以前是手工的、土的 , 现在都电子化、机械化了 , 原来一个工人开一到两台机器 , 现在可以开到20多台 , 到今天为止销售大概两个亿 。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80多年前 , 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许下这样的“富民”期许:增加农民的收入 , 发展农村企业 , 使农村居民不必非要离开农村和故土 , 才能改变自己的职业 。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那时候的农民为了抵御蚕病 , 提高蚕丝产量 , 走出家庭手工小作坊 , 拥抱新技术 。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今技术先进了 , 产量不愁了 , 家庭工作坊又重新火热开张 。这一次 , 他们拥抱的是互联网浪潮 。看似轮回 , 实则是巨变 。今天的开弦弓村 , 人均年生产总值将近20万元 , 村民收入不再是“一半靠田、一半靠丝” , 而是9成来自二、三产业 。
一碗熏豆茶 喝出时代变迁
在茶里加入熏豆、白芝麻、胡萝卜干分页标题
一碗熏豆茶
就可以让村民聚到一起
这样的妇女茶话会 , 在开弦弓村可是有着一个世纪的传统 。但80多年前的妇女茶话会 , 没有这么丰富的饮食 , 话题更是仅限于家长里短 。而今 , 当采访人员参与其中的时候 , 发现早已变了模样 。
茶话会今天的主题是推进村里的垃圾分类 。和村委一起 , 细化分类标准 , 宣传动员村民 , 设计考核表 。每家院子每天的垃圾分类情况 , 都有专人检查记录 , 小乡村整洁起来 , 一点也不含糊 。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村民 徐静: 我们用很简单的方法跟她们说 , 猪吃的东西是放在厨余的灰色垃圾桶 , 猪不吃的东西就放到蓝色的其他垃圾桶里面 , 因为以前她们基本上都养过猪嘛 。
时代在变
茶话会的内容就跟着变
女性 , 在开弦弓村
早已不是费老笔下“依附于父亲或丈夫的依附者”姿态
而是各扬所长 , 平等受教育 , 自主就业
活跃在村里各项公共事务的舞台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选调生村干部 张力超: 要发动村民自治的力量 , 村民带村民的方式 , 大家互帮互助嘛 。现在美丽庭院就已经差不多 , 就是形成了真正的费老笔下的美美江村 。
富民 , 还体现在文化生活的丰富 。

90后,垃圾分类|小康在哪里丨家庭作坊拥抱互联网 乡土“江村”人均年生产总值近20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费孝通曾这样描述开弦弓村休闲活动的贫乏 。“村庄的规划中没有一个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 。除了夏天夜晚人们随意地聚集在桥边乘凉以外 , 十多年来 , 从未有过组织起来的公众集会 。”而如今 , 包括昆曲在内的多种文化活动 , 填满了村民的闲暇时间 。
“合卷寻旧梦 , 江村蚕事忙 。”费老曾这样寄语江村的乡亲们 , 不断从劳动中创造自己的光辉前途 。这个几千年来以蚕丝业为特色的村庄巨变 , 正是中国农村变迁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 不再被动地靠天吃饭 , 同时也不必远离乡土 , 舍弃乡愁 。当数千年的农耕文明驶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就像她的名字
开弦弓村始终像一把蓄满力的弓
瞄向更好的生活
这里的人们始终攥着一股劲儿
要跟上时代
要编织自己的幸福
小康在哪里?
小康就在乡土里
就在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的这股劲头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