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本文图片
梁文华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 副主任医师 , 博士生导师/博后合作导师 , 青年珠江学者 ,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 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 , 广医一院肿瘤科主任助理 ,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肺癌学组组长助理 。 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导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 , 2014届优秀毕业生 。 主要从事肺癌的内科治疗工作 , 擅长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综合诊治、新疗法(靶向及免疫治疗等) 。 作为何建行院长团队骨干 , 科研上主攻肺癌领域的临床及转化研究 , 基于临床试验或队列进行数据挖掘并运用新技术进行诊断、预后或疗效预测因子分析 , 以及肿瘤转移分子机制 。 学术兼职包括: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秘书长及免疫治疗专委会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及非小细胞肺癌委员会委员、CSCO指南专家顾问等 。
梁文华 , 33岁 , 在十位阿里达摩院青橙奖获奖者里 , 有点不一样 。
他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是青橙奖创办三年以来 , 首位获此殊荣的医学科学家 。
而且梁文华归属的团队 , 负责人叫钟南山 。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本文图片
但像梁文华这样的年轻人 , 在钟南山团队里并不多 。
因为医学专业培养周期长 , 三十出头只不过「刚起步」 , 而在青橙奖35岁的年龄限制里 , 梁文华成了所在团队里唯一一个符合年龄条件的成员 。
不过 , 当你了解过他的履历 , 才会意识到阿里百万元大奖颁向他 , 是多么慧眼如炬 。
青橙奖史上首位医学科学家
作为广医最年轻的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 梁文华今年入选了体现国家级科研实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 , 也是国内首位集齐四大国际肺癌学术会议(ASCO , WCLC, ESMO, ELCC Merit Award)的优秀研究奖项的学者 。
在刚刚公布的中国肺癌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中 , 成为前30位里面唯一一位35岁以下研究者 。
他曾破格提升为博士生导师 。 现在 , 他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肺癌学组」担任副组长、「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担任院长助理 。
梁文华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科研成果
他和他的团队搭建了「国内首个胸部肿瘤多中心(共享)数据库」 , 并在广州市开展了「万人肺癌筛查」 , 还研发了国际上首个「肺癌血液DNA无创诊断工具」 , 线上「云」平台实现远程会诊 , 制定出一系列肺癌优化治疗策略……
最终 , 这些项目提高了肺癌早诊率 , 减少了70%的过度治疗 , 提高肺癌20%的生存率 。
在今年的青橙奖颁奖典礼上 , 他曾说 “肺癌并不是绝症 , 只要能够早期发现 , 我们能够有绝对把它治愈 。 甚至对于一些还没有发生浸润(就是没有突破基底膜的肺癌) , 能够实现100%的治愈率 。 ”
这次新冠疫情中 , 他牵头研发了「新冠肺炎的诊断和预判工具」 。
能够准确探测并自动诊断新冠肺炎 , 准确率达99% , 以及预测新冠肺炎病人是否会转变为重症 , 准确率达到89% 。
由此 , 他们还获得了今年的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本文图片
「无心插柳」选择的医学道路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本文图片
何建行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会长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教授 , 主任医师 , 博士生导师 , 美国外科学院(ACS)Fellow , 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常务会员(Active Member)、欧洲胸心外科学会(ESTS)Fellow ,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Fellow , 中央保健专家 , 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首届主任委员、SCI收录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创办人及执行主编、Pubmed收录杂志《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主编 。 从事胸外科工作30年:①1994年开展胸部微创手术及VATS肺叶切除术;②2007年开展全腔镜支气管、血管成形术;③2011年开展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④2007年开展自体肌皮瓣转移气管支气管成形术;⑤2008年开展食管代气管术; 2014年开展3D胸腔镜微创胸外科手术;2015年发明了国际上首个裸眼3D腔镜显示系统 。分页标题
同时 , 何建行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在1999年完成亚洲地区首例临床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和2003年完成华南地区首例成功的临床同种异体单肺移植 。 至今已完成116例肺移植手术 , 最长存活病人达到12年8个月 , 并将全球肺移植的年龄上限刷新为81岁高龄 。 何建行教授的团队201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 , 实用新型专利17项 , 在《柳叶刀》 , JCO等SCI杂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8篇 , 总影响因子789.832 。
不过 , 有如此瞩目的科研成绩 , 但其实并非天生如此 。
梁文华透露 , 高中老师曾劝诫他 , 不要报考「科研」相关的专业 。
“可能因为我平时比较调皮 , 让她觉得我实在不像能沉得下心来做研究的人 。 ”
但是 ,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学专业 。
虽然家里人没有人是医生 , 但当时崇拜的人是孙中山和鲁迅 , 他们都是读医出身 , 他决定试一试 。
直到后来 , 他才体悟到孙中山和鲁迅身上共性的来源——医学能够让一个人洞明世事 。
从中山大学本硕博八年制毕业之后 , 他面临着留国内 , 还是去国外?是选择安稳留校 , 还是放弃留校机会去其他地方闯荡?
最终 , 因为钟先生和他的学生 , 梁文华的领路人——何建行教授 , 他选择了广医一院 。
“当时 , 我在现在的科室看到一个小机器 , 是国内第一台的胸腔镜 , 而何教授是国内微创肺癌手术的开拓者 。 何教授却说 , 钟院士才是一个我们不可企及的历史人物 。 ”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本文图片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本文图片
我国肺癌微创手术开创者之一何建行教授及中国第一台胸腔镜
“我当时就产生一个念头 , 如果我跟他们一起工作 , 是跟历史站在一起 。 ”
如何炼成?
首先 , 作为一名医生 , 梁文华认为 , 996几乎是不及格线 。
“医生的工作没有忙闲 , 我一般晚上十点多才回家 , 跟妻子聊几句就睡觉了 。 还有一些周末任务 , 比如继续教育、同行交流 。 ”
“其实 , 对于医生来讲 , “996”几乎是不及格线 , 我们一周七天都在工作 , 早上八点上班到晚上十点多是常态 。 ”
然后 , 就需要一个不断学习 , 见贤思齐的过程 。
从目前他所做项目可以看到 , 基本上是早期肺癌筛查和干预的成果 , 但一开始 , 他主要研究和治疗的是晚期患者
这一科研方向的转变 , 还要说到梁文华第一次见钟老的场景 。
钟老问他是做哪方面的——他回答说 , 肿瘤内科的 。 (处理晚期的病人会比较多 。 )
钟老当即就建议说“这个缺点意思 , 你要搞早期肺癌!才能治愈而不仅延长几个月 。 ”
当时梁文华还有点维护自己努力已久的天赋 , 没太能接受钟老先生这一观点 。
但到后来 , 真香了 。
3年前的这个时候 , 钟南山团队召开了一场Tie-COPD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 。 COPD , 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也称慢阻肺 , 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
国际医学界都认为 , 没有症状的早期病人无需治疗 。 但钟南山团队经过8年的研究发现 , 通过早期的药物干预 ,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 。
这一研究成果在最顶级的医学学术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 颠覆了所有人的观念 。
梁文华真正懂得当时钟老为何说那句话 。
也就因为这句话 , 慢慢的 , 他就将自己的研究转到早期肺癌防治上来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2018年 , 梁文华作为何建行教授团队的重要一员 , 一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没有什么荣耀 , 能比得上与偶像前辈一起荣膺国家大奖 。
不过 , 对于梁文华来说 , 自己的医学科研和追求 , 才刚刚开始 。分页标题
六经注我 , 《鹿鼎记》中都有真谛
专业以外 , 他对科学和生活有一些独特的感悟 , 而诸多灵感来自于书籍和电影——大家都知道的那些 。
比如在探讨AI+医学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时 , 梁文华用《钢铁侠》举例 , 就像里面的人机交互 , 人们通过跟机器人之间的交流 , 就可以全面扫描出问题在哪里 , 并给出对应的诊疗方案 。
虽然要达到这个境界 , 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 不过梁文华医生笑了笑表示 , 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可以见证这一时刻 。
他说“其实 , 最难的不是实现 , 而是想象 。 ”
除此之外 , 他还认为 , 不能停留在过去用物理、化学、生物的物化角度去看待疾病 , 希望将人文学科的规律融入到疾病的理解当中 , 从社会跟历史的角度去研究和对付疾病 。
“像我关心的癌症 , 我们现在用的方式都是把它消灭 , 但其实光消灭是不够的 , 我们应该学会跟它共存 。 比如学会它的语言 , 跟它沟通 。 ”
“人文学科 , 能够给我们自然科学带来的一个新突破点 。 ”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
本文图片
这种人文学科的影响 , 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
比如 , 梁文华特别钟爱的《鹿鼎记》 。
对他来说 , 《鹿鼎记》不是一本小说 , 而是一本关于人性、沟通的书 , 讲的是如何满足别人所需 , 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目标 。
在科研合作攻关中 , 就涉及大量协调满足团队成员的需求 , 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团队协作 。
《鹿鼎记》中透出的真谛 , 让他在处理协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
另外 , 梁文华还对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相当推崇 , 因为它对教条式、功利性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
“科学不应该是功利的 , 而是快乐的 。 ”
“成功也只是努力的副产品 , 而不是目标 。 我们要享受追求真理和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快乐 。 ”
这种快乐 , 现在就是追求医学挑战中 , 被阿里达摩院颁出的青橙奖 。
当然 , 也有很多人替他操心——100万的奖金用来干啥?
梁文华也向我们给出了答案:
会用在科研上 , 进行更多「疯狂」的科研尝试 。
虽然阿里这项大奖 , 本身对奖金没有任何形式和目的的限制 , 但梁文华依然希望用它们来做更加前沿的探索 。
他说:探索新知才是无穷无尽的快乐源头 , 在物质生活上 , 其实没有过多追求 。
最后 , 我们也希望他能给刚入大学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 毕竟当年他被劝诫莫碰科研 , 但十多年之后 , 他因为当初的“试一试” , 不仅自己干出了成绩 , 也造福了更多人 。
【文华|他是首位获得阿里百万大奖的医生,33岁,曾被认为不适合科研】梁文华思索之后 , 这样回复:“科学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遥远 。 其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 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力 。 科学家也是平凡人 ,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三头六臂 , 只是他们对探索真理有着更大的兴趣 , 并会坚持追求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