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一面黄花梨木奖牌 , 约2厘米厚 , 上面精心镶嵌着白玉雕刻的中山大学校徽 , 底下用烫金字体刻着:“周燕斌教授、主任医师 , 任职吾校逾三十年 , 忠诚服务 , 其行可嘉 。 特发此状 , 以资表彰 。 ”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这是中山大学2009年设立的“卓越服务奖” , 旨在表彰长期任职于中大、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卓越服务的教职员工 , 是学校对获奖者竭诚服务的最高褒奖 。 2017年获此殊荣时 , 周燕斌已经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呼吸与危急重症医学科教授、呼吸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
从初出茅庐到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熟练诊疗技术的主任医师 , 30多年来周燕斌醉心医学 , 潜心磨练 , 先后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论著100余篇 , 获国家级、部省市级等科研基金项目20多项 。 基于临床、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异表现 , 周燕斌在2012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 , 201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呼吸医师 。 2020年8月16日 , 他又荣获第二届广东医师奖 。
岁月的洗礼让周燕斌愈发沉稳淡定 , 谈及过往的成绩与荣誉 , 他轻描淡写 , 一笑而过;说到最新诊疗理念与技术 , 他眼神坚定;讲起患者痊愈出院时 , 这位儒雅的医生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博学而后成医
周燕斌出生在广州番禺 , 为了给年老多病的父母更为专业细致的照顾 , 1981年他以高分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开启6年的学医生涯 。 1987年 , 周燕斌本科毕业进入中山一院 , 在大内科轮科培训 。 1992年 , 他考取了时任中山一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容中生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 专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在大内科轮科培训期间 , 周燕斌见证了无数危重患者在呼吸内科医师的抢救下起死回生 , 这让他深受触动:“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 , 真是太有意义了 。 ”
决心一头扎进呼吸内科海洋里的周燕斌是幸运的 , 彼时中山一院呼吸内科在李溢煊、容中生、张锡煌、谢灿茂等老一辈教授的带领下 , 不断创新突破 。
1996年 , 中山一院先后收治了3例患者 , 发病前10多天曾一道进食未煮熟的乌龟肉和龟血 , 而后出现慢性咳嗽、咯血和消瘦 。 周燕斌认真细致地为患者安排了入院的各项检查 , 发现除双下肺少许炎症外 , 未发现其它异常 。 之后根据患者症状表现 , 结合实验室和胸部CT检查 , 给予了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 但病情仍反复 。 在张锡煌教授带领下 , 周燕斌给3名患者进行了纤维支气镜检查 , 发现患者肺部有可蠕动血丝样物 , 钳出体外仍在蠕动 。
饶是在临床上身经百战的张锡煌教授也没见过这些鲜红色的蠕动物 , 他带着周燕斌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 , 并结合中山大学寄生虫教研室鉴定结果 , 才明确诊断为人类比翼线虫感染 。
这是一种罕见的人体寄生虫疾病 , 在中山一院发现这3个病例前 , 全球不超过100例 , 中国还未见报道 。 随后 , 周燕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人类比翼线虫病》案例报告 , 详细披露了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 , 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
1998年 , 中山一院呼吸内科在国内首次使用体外循环辅助 ,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双侧肺肺泡灌洗 , 成功抢救了1例濒死的肺泡蛋白沉着症伴呼吸衰竭的患者 。
这些突出的医疗成果让参与其中的周燕斌获益匪浅 , 老一辈教授开拓创新的从医精神也鞭策着他 , “医学的磨练和教授们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 , 也鼓励、督促我不断学习进步 。 ”
2005年 , 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18年的周燕斌被任命为中山一院呼吸内科主任 , 肩负起更大责任 , 对科室发展也有了更大的规划空间 。 周燕斌回忆 , 对于肺癌的综合治疗 , 此前在中山一院不太受重视 , 患者确诊后 , 往往是转诊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分页标题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周燕斌在病房
周燕斌决心做出改变 。 他将肺癌纳入中山一院呼吸内科主要研究方向 , 带着团队逐步开展肺癌诊断与综合治疗 。 2008年 , 为了更快地提高肺癌诊疗水平 , 周燕斌主动申请联系到美国德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进行访问研究 。
那是世界一流的癌症诊治和研究中心 , 多种癌症治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 “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诊断技术、治疗理念和方法 , 患者的全程管理等 , 都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 ”从美国回来后 , 周燕斌对肺癌的临床诊疗工作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和精力 , 他联合分子病理科推进肺癌基因测定 , 以便更精准地开展靶向治疗 。 第二年 , 他就获得了有关肺癌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更加深入地开展肺癌发病的基础研究 。
出国访问研究 , 对周燕斌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 这一年他已经44岁 , 在异国他乡生活有诸多困难和不便 。 “压力还是挺大的 。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 , 而是以顽强的意志、高涨的热情 , 孜孜不倦地汲取新技术、新理念 。 在M.D.Anderson癌症中心的日子里 , 他跟着教授查病房、出门诊、做实验 , 忙碌的身影从不曾停歇 。
“医学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 。 医生要博学 , 首先要增加广度 , 才有深度 。 ”在周燕斌看来 , 从医的道路漫漫修远 , 唯有不断学习 , 才能砥砺出更为精湛的医术 。 而他 , 一直在路上 。
忙碌的呼吸内科医师
每隔一星期 , 周燕斌都要挤出时间到游泳场游上几圈 , 积极锻炼以保持更好的工作状态 , 以往还没这么繁忙的时候 , 每周都要来两次 。
周燕斌的忙碌 , 与其近10年主要研究的肺癌相关 。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 , 2018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约为210万例 , 死亡约180万例 , 分别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的11.6%和18.4% , 居恶性肿瘤第一位 。 《柳叶刀》杂志更是披露 , 中国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9.8% , 远低于日本的60.3%和韩国的68.9% 。
“肺癌的治疗难点在于患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 , 许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 。 早筛早诊 , 可以通过手术方式将肿瘤扼杀在萌芽期 , 是对抗肺癌最有效的手段 。 ”周燕斌介绍 , 目前肺癌筛查主要是以低剂量螺旋CT为主 , 而在新发现的肺结节中 , 只有5%~10%是肺癌 , 临床上可以利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手段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更加精准的判断 。
“单一的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如果两者联合在一起就可以更好地解释和诊断早期肺癌 。 ”周燕斌表示 , LCBP肺癌风险评估模型就是一个联合了CT信息、肿瘤标志物以及肺癌高危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 。
LCBP即中国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谱 , 最早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白春学教授团队在2017年提出 , 通过对存在肺结节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 可使临床医生能够在术前更准确地判定有肺结节的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
2019年7月 , 由周燕斌牵头 , 中山一院与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合作 , 成立肺结节诊治分中心暨LCBP肺癌早诊示范中心 , 联合体检科、胸外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团队 , 优化肺结节和肺癌早筛早诊路径 , 提高肺癌诊治水平 。
周燕斌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搭建示范中心 , 效果也很显著 。 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5月25日 , 中山一院对578例有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信息资料的体检者进行LCBP模型分析 , 共发现47例肺结节中高风险患者 , 与CT提示肺癌可能21例相比 , 提升124% 。 早期筛查与诊治 , 可将肺癌患者10年存活率提升到90%以上 , 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给患者造成的极大痛苦 , 提升生存质量 , 周燕斌颇为欣慰 。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周燕斌获广东医师奖分页标题
“一切为了病人 , 为了病人的一切 。 ”谈及牵头成立示范中心的初衷 , 周燕斌乐呵呵地说 , 患者的诉求就是努力的方向 , 也是自己坚守在临床一线的理由 。 如今 , 周燕斌每周开两次专家门诊、一次特诊 , 每次专家门诊接诊五六十个患者 , 几乎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 但面对患者加号的要求 , 他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
这道忙碌的身影也常常驻守在病房 。 中山一院呼吸科医生谷金萃还记得 , 此前有位食道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情严重 , 周燕斌一直很关注 。 有一天患者突然出现血氧显著下降 , 生命危在旦夕 。 正在开会的周燕斌立即赶回病房 , 很快给予病人气管插管 , 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 。 病情稍稳定之后 , 准备转送ICU进一步监护治疗 , 而当天呼吸内科ICU恰好没有空床位 , 周燕斌又想方设法帮患者协调到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诊疗和护理 , 患者病情有了显著的改善 , 最后出院 , 恢复正常生活 。
类似的紧急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在呼吸内科上演 , “重症病人生命体征容易发生变化 , 医生必然要时刻关注、及时治疗 , 都是很经常出现的事情 。 ”周燕斌从不特意提及 , 也从不懈怠 。 他的家与中山一院距离大约2公里 , 步行20分钟 , 开车只要几分钟 , 每当病人出现紧急情况 , 周燕斌总能在第一时间冲上去 。
最怕治不好病人
3月24日 , 东莞市人民医院 。 在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的第39天 , 74岁的新冠患者谭先(化名)终于脱离ECMO , 周燕斌长舒了一口气 。
周燕斌2月20日抵达东莞市人民医院 , 那时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 , 省里组织7家广州地区的高水平医院支援省内13家定点医院 , 中山一院负责驻点支援东莞市人民医院 , 周燕斌任驻点医疗队队长 。
接到通知一个小时后 , 周燕斌赶赴东莞 , “我早就做好了驰援的准备 , 也有足够的经历和经验去面对 。 ”2003年他就曾接受国家卫生部的工作安排 , 飞赴河北 , 辗转石家庄、唐山、邯郸、张家口等地支援当地抗非典工作 。
在东莞 , 迎接周燕斌的是一场硬仗 。 当时东莞市人民医院共收治100名新冠肺炎患者 , 包括10名重症、3名危重症 , 并且已经出现1例死亡病例 , 救治压力极大 。
驻点医疗队的到来 , 给东莞市人民医院ICU团队吃了一颗定心丸 。 周燕斌带领驻点医疗队参加到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 , 每天诊视危重症新冠病人、讨论救治方案、进行全省远程会诊 , 力求为患者制定最科学有效的方案 。
每天早上 , 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周燕斌准时出现在危重症病房 , 他特别强调临床诊治过程要认真、细致 , “检测指标的每个微小变化都要关注 , 才能及时给病人进行相应的治疗 。 ”
谭先是东莞最后一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 , 这位74岁的老人在2月2日确诊 , 2月4日转入东莞市人民医院ICU , 2月5日上呼吸机 , 2月15日上ECMO 。
更令人揪心的是 , 受到病毒重创后 , 谭先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肝功能损伤、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多脏器衰竭 , 后来还出现了消化道出血、气胸与严重的疱疹病毒感染 , 救治难度极大 。
针对谭先的病情变化 , 周燕斌带领医疗团队细致调整救治方案 , 控制多器官出血、防治肺动脉栓塞、控制感染、积极处理气胸并发症 , 前后为患者输了8次共计2400毫升康复者血浆 。 “很多远程会诊的专家都认为这名患者的治疗效果会不理想 , 但我们没有放弃 。 ”
3月22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 X线胸片显示肺部病灶有吸收 , 氧合改善 。 3月24日 , 经专家组充分评估 , 使用了39天的ECMO从谭先身上撤离 , 这位与病魔搏斗50多天的老人迎来新生 。
“这是多学科团队不计代价、绝不放弃的结果 。 ”周燕斌在日记里写道 。 4月2日 , 在东莞奋战42天后 , 周燕斌返回广州 , 这时东莞市人民医院已经实现新冠肺炎住院确诊病例动态清零 , 救治任务圆满完成 。分页标题
但他没有彻底放松下来 , 5月10日 , 武汉东西湖区长青街三民小区出现聚集性疫情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医疗保障组紧急调集专家前往支援 , 在广东省卫健委和中山一院的指派下 , 周燕斌义无反顾 , 毅然奔赴武汉 。 这一次 , 他依然不负重托 。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周燕斌在武汉参加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在周燕斌和专家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 不到一个月 , 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9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
6月8日结束工作返程那天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医疗保障组给周燕斌发来感谢信 , 称赞他“不计较个人得失 , 把湖北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战友 , 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冲锋在前 , 充分发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奋斗精神 。 ”
“我们经历过非典、H1NI、H1N7、禽流感……熟悉各种呼吸传染病防控措施 , 也会自觉严格做好防护 。 我们不怕上战场 , 最怕治不好病人 。 ”面对鲜花与掌声 , 周燕斌始终坚守从医的初心 , “我是医生 , 治病救人责无旁贷 。 ”



逆行守护
记住我们拥有的爱与勇气↓↓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他们是逆行者 , 哪怕所有人都谈新冠色变 , 也敢朝着病毒进军!
他们是钢铁战士 , 哪怕只有最简单的防护 , 也要筑成一道健康长城!
他们是白衣天使 , 哪怕敌人再狡猾再强大 , 也要挡在死神之前一步不退!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 哪怕脸上手上布满伤痕 , 也要含着泪把微笑留给病人!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
没有一个词汇 , 能够完全概括他们的伟大;
没有一篇文章 , 能够真正描绘他们的风采;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 他们是时代的力量 。
为加强对医护人员先进典型和事迹的宣传 , 彰显“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 , 自2月23日起 , 启动“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先进典型主题宣传工作 , 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主办 , 省卫生健康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人之初杂志社承办 。 广东卫生在线同步重磅推出“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栏目 , 定期推出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 生动呈现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可学可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 , 讲述一线故事 , 记录医者情怀 。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邀你投稿
在援助湖北医疗队、省内定点救治医院
和基层等战疫一线中
如果你有
医务工作者、防疫人员、基层防控人员的感人故事
欢迎点击以下小程序给广卫君投稿
表现突出、事迹过硬、作出贡献的均可


采访人员|曾剑萍
编辑|新木 任君飞 责编|张秀丽
来源 | 本文发表于《人之初》杂志 , 未经授权 , 不得转载分页标题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
*微信改版后 , 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 , 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 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

周燕斌|致敬 | 周燕斌:上战场不怕,最怕救不了病人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