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社区.|新书推荐|杨早、凌云岚:《拾读汪曾祺》——献给汪曾祺百年诞辰
_本文原题:新书推荐|杨早、凌云岚:《拾读汪曾祺》——献给汪曾祺百年诞辰
本文插图
杨早、凌云岚:《拾读汪曾祺》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0年版
序
也是故乡情结
汪朗
世上有些事情是不可做的 。 比如 , 给杨早的书写序 。 有些事情又是不能不做的 。 比如 , 给杨早的书写序 。
杨早和凌云岚都是北大的文学博士 , 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 , 他们搞的那一套 , 我基本不接触 , 没有资格说长道短 , 更别说写什么序言了 。 怎奈 , 这本书是谈论我们家老头儿汪曾祺作品的 , 更要命的是 , 杨早此人不是外人 , 是老汪家正儿八经的亲戚 。 老头儿的生母姓杨 , 与杨早的上几辈是一家人 , 杨早的爷爷和汪曾祺是表兄弟 , 从小混在一起 , 几十年后还记得彼此的小名 , 一个是和尚 , 一个是道士 。 有了这些关系 , 再不可做的事情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了 。
如今 , 汪曾祺的各种文集出了不少 , 谈论他作品的文章也有一些 , 杨早、凌云岚合写的这本《拾读汪曾祺》还有阅读价值吗?好像还有 。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 , 主要是用汪曾祺文学创作主张分析阐释汪曾祺的小说 , 其中当然也有作者的理解和生发 , 且多有新意 。 比如 , 汪曾祺曾多次谈到他的老师沈从文在教授文学创作时常说的一句话“贴到人物写” , 并对此进行比较全面论述 。 杨早通过对比老头儿1947年写成的《鸡鸭名家》和1982年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的修改本 , 发现许多修改之处都体现了“贴到人物写”的宗旨 。 像早期版本说放鸭子最苦的是“寂寞” , 一个人撑着个“鸭撇子” , 一早就离开村庄 , 到茫茫的水里去了 , 到天擦黑了才回来 , “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 ”而到了1982年 , 文中的“寂寞”改成了“冷清” 。 显然 , 老头儿认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放鸭子的农民 , 脑子里是不太可能有“寂寞”这样的词汇的 , 因此换成了更加通俗的“冷清” 。 这个修改例子 , 老头儿自己生前都没提过 , 可能随手改过就忘了 。 没成想 , 却让杨早挖了出来 。 类似的开掘 , 书中还有很多 。
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读着很顺 , 没有疙疙瘩瘩的地方 。 要说的事情都说得明明白白 , 不拐弯抹角 , 也不故作高深 , 有意唬人 。 古人曰:修辞立其诚 。 对于他们这样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人来说 , 这样行文应该是有意为之 , 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 。
不知是不是当过采访人员的缘故 , 杨早这本书的不少文章 , 并不是单纯分析汪曾祺的作品 , 往往会一笔宕开 , 用史料和现场采访资料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 , 比如高邮历史上几次决堤的情况 , 比如高邮鸡鸭炕房的分布情况 , 比如高邮士绅在赈灾中的作用 , 他甚至考证出汪曾祺在回忆文章中提到的1931年高邮运河决堤的日子没有记错 , 就是阴历七月十三 。 老头儿自己对此都没有把握 , 在文章中特地加了一个括号 , 内写“可能记错” 。 在我看来 , 这些“闲笔”更有可读性 , 可以让人从更开阔的角度理解老头儿 。
杨早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不少观点 , 有些很是让我惊诧 。 比如他从《八千岁》中分析出汪曾祺很懂物价 , 从《鸡鸭名家》中看出汪曾祺精通生意经 , 这些是我们家里人以前闻所未闻的 。 我们一直以为汪曾祺对经济一窍不通 , 而且毫无兴趣 , 连自己的稿费有多少都弄不清 。 看来 , 对这个老头儿应该重新认识了 。
这本书所谈论的汪曾祺小说 , 都是高邮题材 , 这大约与杨早的祖籍是高邮有些关联 。 其实杨早跟我一样 , 从未在高邮生活过 。 他们家从祖父那一辈便离开了高邮 , 他是在四川长大的 , 以后又在广州、北京求学 , 与高邮全然不搭界 , 四川话应该说的比高邮话好 。 不过 , 一个人的故乡情缘是很难割舍开来的 , 总会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 。 这些年来杨早多次回到高邮 , 寻根问祖 , 查阅典籍 , 巡游采风 , 因此在文章中谈起高邮风物习俗来头头是道 , 一点也不“隔” 。 汪曾祺创作了大量以高邮为题材的作品 ,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感情 。 如今杨早又以这部分作品作为评论的对象 , 体现的是同一种故乡情结 。 不知杨早以为然否? 分页标题
作者简介
杨早 ,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 “话题”系列主编 , 阅读邻居读书会联合创始人 。 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说史记》《早读过了》《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等 , 编有《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大家小集”丛书之《汪曾祺集》 。
凌云岚 ,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近年主要关注区域文学与文化史、现代女性作家与社会等 。 著有《五四前后湖南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 。
两位作者曾合编“大家小集”丛书之《沈从文集·小说卷》及《沈从文集·散文卷》 , 合译《合肥四姊妹》 , 均参与《汪曾祺别集》编纂工作 。
目录
三说汪曾祺…………1
汪汪地向前流去…………2
“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12
一部《高邮传》 , 作者汪曾祺…………19
壹读:20 世纪80 年代各种情感的总和——《受戒》…………29
“十分迷人”又“毫无意义”…………31
汪曾祺为什么写《受戒》…………34
“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的一抹亮色…………36
“为什么写写旧社会就不行呢”…………39
“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42
贰读:最像故事的故事——《大淖记事》…………47
“大淖”这地方…………50
巧云这个人…………53
纳外来于传统…………57
叁读:四十年间 , 三写王二——《异秉》…………63
“要贴到人物写”…………66
“语体文习作班佳卷”…………70
“等王二来 , 这才齐全”…………76
“对生活的一声苦笑”…………82
“写旧生活 , 也得有新思想”…………88
肆读:汪曾祺的生意经——《鸡鸭名家》…………93
一不小心撞上了历史…………95
鸡鸭名家出高邮…………99
“失去我的圆光了”…………102
小说的主角 , 首先是父亲…………106
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109
这个人怎么懂这么多…………114
借着鸡鸭 , 回望故乡…………117
伍读:草炉烧饼的时代结束了——《八千岁》…………123
草炉烧饼…………125
时间的意义…………128
八千岁守成不变…………130
八舅太爷摧毁规则…………134
小城里的边缘人…………136
陆读:士绅传统的传承——《故乡人》…………141
1931 年大洪灾的记忆…………143
高邮士绅的救灾传统…………146
王淡人与老杨 , 是汪曾祺刻画的“士绅”…………151
写水灾 , 也呼应着士绅传统…………156
柒读:一二三 , 才够意思——《晚饭花》…………161
“晚饭花”的意义…………163
出嫁的故事…………167
都是“最后一个”…………171
捌读:那些“不上不下”的体面人——《岁寒三友》…………177
玖读:想飞 , 没有飞出去——《徙》…………187
拾读:士在平民之中——《鉴赏家》…………199
附录…………207
为什么汪曾祺无可替代…………208
与汪曾祺谈创作…………220
“夫子自道”——汪曾祺的沈从文解读…………239
三代读汪 , 读他的高邮(跋)…………253
跋
三代读汪 , 读他的高邮
杨早
这二十年间 , 去高邮的次数不算多 , 一共才五次 。 每次回去 , 心情都大不同 , 收获也大不同 。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 去高邮肯定不是为了旅游景点的吸引 , 毕竟扬州苏州南京这些重点旅游城市都离得不远 , 到高邮也还没有火车 。 “古有秦少游 , 今有汪曾祺”本是高邮的两张名片 , 而汪曾祺在当下的阅读热度 , 正在方兴未艾 。 恰好他又是我定义的“城市传记作者” 。 不知有多少“汪迷”、汪曾祺研究者心心念念 , 想亲身来看一看《受戒》中明海出家的菩提庵 , 《大淖记事》中的大淖 , 《异秉》里王二卖熏烧的保全堂 , 《戴车匠》《八千岁》里的老街 , 《徙》里高北溟执教的五小……或许看了之后 , 多少会有些失望 , 但正如“顶级汪迷”苏北所言 , 小说里的地名与人物立时变得鲜活起来 , 不再是凭空想象 。分页标题
而我的身份 , 比较多重 。 我既是一个汪曾祺的研究者 , 也算是高邮流散在外的子孙 。 虽然从小没在高邮呆过 , 但户口本、学生证上明晃晃的“籍贯:江苏高邮”总是一种印记与提醒 。
1987年 , 生长在四川的父亲头次回高邮 。 当时汪曾祺自然已是文学名家 , 但还没有今日的地位 。 因此父亲去高邮 , 还是为了追寻从小在曾祖母、祖父、三祖父口中听得太多的故乡 。 他在游记里写道:
站在汽车站前面的公路上 , 往南 , 可望见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净土寺塔;往东 , 可望见文游台 。 西面有三条马路通向城内:居中一条通至北门口 , 两旁是机关、住宅和商店 , 可算作新城的中心 。 北边的一条环城而行 , 接通继续北上的公路 。 南边那条马路通向旧城东门 。 三条马路都是新修筑的 , 我挑了南边那条路进城 。
城门口是县立中学 , 似颇大 , 未入 。 过县立小学(今名实验小学) , 记得父亲说过他曾在此就读 , 便入内看了看 。 房屋大抵还是解放前或五十年代所建 , 没有什么新的气象 。
父亲看到的高邮 , 三十二年来 , 变化当然巨大 , 但旧城格局仍在 。 他那年去高邮 , 最想看的是造成这座“盂城”(高邮县城低于运河与高邮湖水面 , 形似覆盆而得此名)的大运河 , 只因“祖母在世时常常说起 , 运河高邮段河床高于街面 , 发大水时河面竟与城墙一般儿高 , 一旦堤溃 , 水头势不可当 , 淹至屋檐 。 人们只好蹲踞在迭起的八仙桌上 , 或坐进洗澡的大木盆 , 随水漂去 。 结局可想” 。
现在去看运河故道 , 夕阳西下 , 渔舟二三 , 波光映日 , 柳影婆娑 , 于清风碧草中徜徉 , 大略很难想象1931年大水决口时城为泽国 , 人为鱼鳖的凄惶图景 。 只是我每逢走到运河堤上 , 总会想起父亲当年在此的“招魂”:“魂兮归来 , 祖父!魂兮归来 , 祖母!魂兮归来 , ?叔!你们远离故乡 , 颠沛流离 , 饱经苦难 。 愿你们魂归故土 , 永得安宁!”
关于那段家史 , 也是大时代中平凡家庭的常见运命 , 不必细说 。
所想说的 , 是我与汪曾祺的因缘 , 不只是原籍同乡 , 也不只是沾亲带故 , 或许最大的缘分 , 是“三代读汪”的连续性 。 从三爷爷杨汝? , 站在重庆的书店里读《邂逅集》 , 并于1980年代与汪曾祺的频繁通信;到父亲读现代文学研究生 , 数度到汪寓访问本人 , 从北大图书馆借抄《邂逅集》 , 撰写《汪曾祺四十年代小说的两种调子》;再到我兜兜转转 , 从近代报刊研究进入当代文学 , 再返身“小说民国” , 最后将汪曾祺的“打通”变成自己的学术落脚点之一……这一条不绝如缕的线索 , 细细想来 , 很有意思 。 因此本书附录了讨论杨汝?与汪曾祺通信的文章 , 也有父亲杨鼎川1994年对汪曾祺的采访 , 用意无非是纪念这一段“三代读汪”的因缘 。
本书选择的解读文本 , 都是与高邮有关的小说 。 这当然是故意的 。 汪曾祺的小说里 , 有三分之二的篇什 , 都是有关高邮的 。 而诚如杨汝?所说 , 最“汪派”的小说 , 也都在他的高邮书写之中 。 而我 , 一向坚持一个角度 , 将汪曾祺作为“高邮传记之作者”来考量他的创作 。 这并不是说 , 汪曾祺关于昆明 , 北京 , 上海 , 张家口的作品不重要 。 但是 , 高邮是他“一张邮票大小”的故土 , 对于高邮时、人、地细致的书写 , 是汪曾祺最触目的特色 , 也是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 这是个人的观点 , 于是也就将这本小书的讨论对象 , 锁定在了“汪曾祺写高邮” 。
关于本书 , 需要致谢的人很多 。 感谢汪朗老师的提点帮助并作序 , 感谢汪朝老师的答疑解惑 , 从事汪曾祺研究的小伙伴们:李建新、王树兴、徐强、苏北、龙冬、王道诸兄给我的助益 , 高邮姚维儒先生、任俊梅女士(我得叫“奶奶”)讲述与解答高邮故实 , 还有已故的堂叔祖杨汝栩先生——他是最了解高邮的人之一 。 刊发本书部分文字的《光明日报》《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南方文坛》诸位编辑……肯定还有很多未曾提到的名字 , 果然谁都不是孤立的礁石 。分页标题
本书大部分篇什 , 都经两位作者讨论选题、角度 。 《汪汪地向前流去》《最像故事的故事》《一二三 , 才够意思》由凌云岚执笔(附录另收入《“夫子自道”——汪曾祺的沈从文解读》 , 其余由杨早执笔 。 在已出版的“汪曾祺别集”中 , 也是杨早担任《鸡毛集》《五味集》两卷编者 , 凌云岚担任《梦见沈从文先生》的编者 。
2020年是汪曾祺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 这本书当然是献辞一种 。 而于我私心而言 , 这本书也要献给我的祖父杨汝纶 , 他与汪曾祺同岁 , 小了九个月 。 两人少时常一起玩耍 。 三叔祖杨汝? , 小了他们整整十岁 。 还有曾祖母 , 大姑婆 , 小姑婆 。 他们都是终其一生 , 离散四方 , 却始终心怀乡土的游子 。
如果可能 , 这本书也献给高邮 , 我陌生又正在渐渐熟悉的故乡 。
(感谢杨早博士、凌云岚博士授权)
本文插图
本期编辑|李炜欣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论文衡史” , 感谢公众号和作者授权海螺转载 。 文中图片来自原公众号 。 未经许可 , 请勿转载 。
本文插图
新书推荐|《知晓我姓名》:华裔女孩如何突破美国司法
新书推荐|《给孩子的电影》已上市 , 戴锦华教授的序言抢先读
【海螺社区.|新书推荐|杨早、凌云岚:《拾读汪曾祺》——献给汪曾祺百年诞辰】新书推荐|那一场青春 , 有别样的烟火——《比利时的哀愁》
- 心社区|娶个特别懒的老婆是什么体验:“不是看在孩子的份上,早都离了”
- 热点要闻|合美惠走进社区送福利,保障老年人冬季健康生活
- 蒙面的大侠|免门票! 稻城亚丁、贡嘎山、海螺沟、甘孜州冬春旅游大步履
- 携程攻略社区|一年一度的海南岛年终欢乐盛宴,让你冬天也任性!
- 文明阿坝|家门口的文化大餐,打造社区“文明圈”
- 北青社区报朝青版|@朝青哈迷们 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来啦 经典场景全还原 快来打卡!
- 娱乐当家|由海螺组成的岛屿, 历经上千年才形成, 游客: 吃货的气力
- 北青社区报顺义版|今天,顺义区第48期“创·青春”沙龙来了!
- 每天一首音乐|本周日开始, 四川稻城、海螺沟等免门票! 酒店半价, 机票一折起
- 文明青岛|新时代文明实践丨“秋韵李沧 文润社区”2020李沧区文旅惠民进社区活动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