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_本文原题: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本文插图
作者|冰千里
(微信ID: zixunzhuli-666 )
天下万物各有其时 ,
凡事也必有定期 。
哭有时 , 笑有时;
爱有时 , 恨有时;
生有时 , 死有时;
静默有时 , 说话有时;
战争有时 , 和平有时 。
——《圣经》传道书 。
01 学会告别
世间走一遭的我们 , 不枉此生的也许就是遇见了一些人 , 他们和我们并肩作战 , 趟过辛酸与忧伤;一同面对不可言说的孤单与惆怅;也与我们分享生活的欢乐与荣光 。
上文我说了 , 世事难料 , 与我们相爱相亲、爱恨交织的这些人总会被死神提前带走 , 如苏轼在《江城子》中对亡妻的追逝:“……料得年年断肠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 。
断肠之处是:我们没来得及和所爱之人好好告别 。
其实死神也并不总那么无情 , 他总在弥留之际留下一段时间 , 除让将死之人学会接受事实以外 , 也给了生者与其道别的时间 。
《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老人 , 和他的学生、家人、同事、朋友郑重其事地用了14周来道别 , 这是何等的幸事啊!
我在想 , 当年奶奶走的那段日子 , 我为何忙得不可开交(好玩的是至今我也想不起那半年我在忙什么)?我为何不明白此一别即永别?为何没留下最想对她说的话 , 也没给她留下这样的机会 。
所以 , 20年过去了 , 有时候我的孤独恍若昨日 。
上天如果给了你这样的机会 , 让你得知亲人、爱人大限将至 , 你一定要放下手头所有事 , 记住 , 是所有事!与他好好道别 。 这是缓解死别后的孤独最有效的环节 。
与他们继续保持连接 , 继续把他包括在家庭和朋友的关系网中 , 继续当做你们原来的样子 , 而不是当做他和你有多么的不同 。 好让这个人得到“善终” 。

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本文插图
我们总说一个人得到了“善终”或“不得善终” , 那么 , 什么才是“善终”呢?
在多诺万和皮尔斯的《癌症护理》中 , 以病人的真实需求为基准点 , 列出了临终病人的权力清单:

  • 我有权被当作一个活着的人对待
  • 我有权抱有希望 , 尽管希望的内容可能会变
  • 我有权利被那些充满希望的人照顾 , 不管这是多么有挑战性
  • 我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死亡的情绪和感受
  • 我有权利参与我的护理决定
  • 我有权利得到持续的护理和治疗 , 纵然无法被治愈只能使痛苦缓和
  • 我有权利不孤独地死去
  • 我有权利不受痛苦
  • 我有权利得到问题的诚实回答
  • 我有权利不被欺骗
  • 我有权利在家人的帮助下直面死亡 , 并帮助家人接受我死亡的事实
  • 我有权利安详、有尊严的死去
  • 我有权利保持自己的个性 , 不会因和别人相反的决定而受到谴责
  • 我有权利期望我的身体能在死后有一处庇护所
  • 我有权利被细心、敏感、知识渊博的人照顾 , 他们会努力理解我的需求 , 在帮我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
这份清单我无比认同 , 如果这个人尽可能得到了以上权利 , 我认为他就“得以善终”了 。
这份清单不但表达了临终之人的各项权力 , 也给护理、陪伴临终之人提供了绝好的参考 , 我们有责任依据这样的标准 , 来同亲人好好告别 。
接下来 , 我将分别描述告别的一些关键要素:
02 说真话
对临终之人最大的不敬 , 我觉得是“撒谎” 。 而无论这个谎言你认为有多么“善意” 。分页标题
很多人纠结在“要不要和临终之人说出他是否得了癌症?” , 我的观点是:“要” 。
人最大的两件事 , 第一是出生 , 第二是死亡 。 前者我们没法自主决定已经是莫大遗憾了 , 临终若还不能得知自己的死亡 , 将是最大的惩罚 。
没有什么比告诉临终之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消息更让他感到自由了 , 无论他的表现多么震惊和痛苦 , 他都有权接受并面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时刻 。
很多时候 , 我们善意的谎言只是用来欺骗我们自己 , 是我们不能接受对方的死亡 , 我们无法直面自己的死亡恐惧 , 所以用“欺骗”的方式集体隐瞒对方 。

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本文插图
而临终之人对死亡是极度敏锐的 。 他总会在医生、护士、亲人的各种欲言又止、表情变化、探望的频率、讲话音量的高低、强忍的泪水、紧绷的面部中 , 觉察到自己即将去世 。
而他们自己也选择不说 , 是因为他看出了亲人的不接受 , 是不愿让他们悲伤难过 , 以此为亲人掩护 。
这种彼此“善意的掩饰” , 只会让他更加孤独 , 本该被无私照顾的他临终前还在照顾别人 , 这是何等悲哀 。
《西藏生死书》道:“如果没有人告知临终者实情 , 他们怎能为自己的死做准备?他们怎能将生命中的种种关系真正结束?他们怎能照顾到许多他们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他们又怎能帮助那些在他去世后继续活下去的亲人呢?”
继续道:“从修行人的观点看 , 我相信临终是人们接受他们一生的大好机会 , 很多人借着这个机会 , 以最具启示性的方式改变自己 , 也更接近自己最深层的真理 。 ”
“因此 , 如果我们掌握机会 , 尽早仁慈而敏感地告诉临终者 , 他们正在步向死亡 , 我们确实在他们提早准备的机会 , 一边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 。
我深以为是 。 故此重点不是是否告诉临终者死讯 , 而是告诉的方式要“仁慈而敏感” 。 要充满技巧、要平静、要悲悯 , 更重要的 , 要依据临终者本人的性格特质以及你与他的关系 , 还有你们日常打交道的方式进行 。
至今我母亲还抱怨父亲 , 说不该把肺癌的事实告诉奶奶 , 正是因为告诉了她 , 她的病才每况愈下 。 之前我觉得母亲是对的 , 但现在我认为父亲的歪打正着是对的 。 作为长子的父亲应该告知奶奶实情 , 但是也许方式过于直接 , 也许父亲和他的兄弟还有母亲并没有达成一致 。
是技巧出了问题 , 而不是事情本身 。 但我认为 , 即便是技巧的问题 , 也要强过隐瞒 。
面对临终的孩子 , 这个原则也是有效的 。
《温暖将逝》是一本讲述临终关怀的书 , 它在“如何面对临终的孩子”章节中说道:“儿童和成年人享有同样的权利 , 他们有权利知道自己是否有生命危险 。 如果被蒙在鼓里 , 孩子们就会像成年人一样 , 很难从最初的否定和孤立阶段摆脱出来 。 这样的情况下 , 孩子就不会在最后的接受和顺从阶段获得本属于自己的平和、尊严” 。
上面说的“阶段”指的是人面对死亡的内在感受所经历的5个阶段 , 依据先后顺序 , 依次是:“否认、愤怒、谈判、抑郁、接受” 。

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本文插图
这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3年的时间采访了大约200名成年患者所得出的结论 。 这5个阶段 , 简单理解指的是:
  • 否认:表现为震惊和不相信 , 不承认死亡即将到来的事实 。
  • 愤怒:将失去的痛苦投射到别人身上 。
  • 谈判:做最后的努力以保住性命 , 为了生存向一切人和物祈祷 。
  • 抑郁:即将死亡的现实让人一蹶不振 。
  • 接受:面对即将死亡的现实 , 并做相应的准备 。分页标题
我以为这5个阶段 , 不仅适用于死亡分离 , 也适用于其他重大分离 , 譬如离婚、失恋、失业、破产、疾病等 。
当然 , 面对临终的孩子我们内心悲痛复杂的难以置信 ,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世间最大的苦 。 特别是尚未成年的临终的孩子 , 我们简直生不如死 , 也正因如此 , 我们更应该掌握“表达实情”的技巧 , 任何一点马虎 , 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
“得知实情”是让一个人有尊严死去的基本前提 。
再多说一句 , 在心理治疗关系关系的结束阶段 , 也需要好好告别的 , 真正的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让彼此人格自由独立 , 若想实现这个目的 , 就要纯粹的、真挚的谈彼此、交流发生在你们之间的真实情感、分享一起走过的重要时刻、重要心路历程 。
遗憾的是 , 许多分离就这样不了了之 , 在我的咨询生涯中、现实关系中 , 也有过几段这样的“不告而别” , 如此就好像并未结束的结束 , 内心某个地方只有道不出来的孤独感 。

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本文插图
回到死亡的别离 , 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对孩子 , 无论是帮助孩子理解他自己的死亡 , 还是帮助孩子接受他亲人的死亡 , 都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
强烈建议提前学习如何做一名“临终关怀者” , 学习的条件只有一个:有一颗慈悲之心 。
下面这首诗歌 , 是告诉孩子们他父亲去世的消息 , 希望你能感受到些许:
孩子们 , 听我说
你们的父亲死了 。
用他的旧大衣
我会给你们做小外套
用他的旧裤子
我会给你们做小棉袄
在他的口袋里
该在的东西都还在
这些钥匙和硬币
被烟草盖着
丹拿这些硬币
存进银行里
安拿这些钥匙
造出美妙的声响
生活还得继续
死去的人终被遗忘
生活还得继续
尽管好人死去
安 , 快吃早餐吧
丹 , 快把药吃了吧
生活还得继续
我只是忘了为什么
——《挽歌》 作者:圣文森.米蕾
03 鼓励临终者表达恐惧
无论多么坚强勇敢的人 , 在弥留之际都是恐惧的 , 那些舍生取义之人只不过用巨大的信仰压抑了自身恐惧 , 潜意识深处 , 没人不害怕死去 。
因此 , 鼓励他们表达恐惧、担忧、遗憾、深度无助、极端焦虑等负面情绪尤为关键 。 这也许是协助他接受事实最开始的环节 , 而不是帮助他隔离这些情感 。
“没事的 , 医生说很快就好了”、“不要怕 , 我会在你身边”、“勇敢点 , 你是最坚强的”、“医生可能误诊了”...... 这些话都在隔离对方的真实情感 , 也都在压抑你本人的恐惧 。

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本文插图
心理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此绝对起效 , 那就是:他愿意诉说痛苦情绪时 , 你在听 。
如果此时 , 你能深切感受到他的苦难与忏悔 , 那就太好不过了 , 也算是最好的告别了 , “共情”的力量是世间最稀有的珍宝 。
“我在诉说苦难的时候 , 是被允许的 , 且有人在用心听 , 并试图努力理解我 , 这是对我最大的尊重” , 许多来访者都在如此表达对我的谢意 , 而我只不过做了最基本的“倾听”与“共情” 。
陪护临终之人者若深谙此道 , 那将是临终者莫大的幸事 , 而这个人最好是至亲之人 。
当然 , 你首先要保存好自己的情绪 , 如同一个心理咨询师首先要照料好自己内心是一样的 。
人在弥留之际会出现太多复杂情感体验 , 由于跟随他这一世的一切的一切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终结 , 所有的不舍、遗憾、关系、爱与恨都将随风而逝 , 他有绝对权利来表达丧失与忏悔 。分页标题
我强烈主张相关制度体系能在医院建立这样的科室:有专业“临终陪护”受训的医生或护士组成 , 带领病房被宣布死期的患者组成团体 , 大家在一起自由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 分享濒死体验和世间遗憾;同样 , 也可以和自己的亲属组建团队 , 来表达各种情绪感受 。
人啊 , 为何非要等到斯人已逝 , 才用殡葬仪式和追悼葬礼安抚活着的人呢?大限将至的人其实比活着的人更需要 。
如今可喜的是 , 有许多自发组成的“临终关怀小组”正在渗入这个领域 , 我真心希望这样的团体越来越多 。

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
本文插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无论是亲人还是临终关怀小组 , 都要避免“拯救情结” 。
《西藏生死书》中说:“有时候你难免忍不住要向临终者传教 , 或把你自己的修行方式告诉他 。 但是 , 请你绝对避免这样做 , 尤其当你怀疑这可能不是临终者所需要的时候 。 没有人希望被他人的信仰拯救 。 记住 , 你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任何人的信仰 , 而是要帮助眼前的人接触到他自己的力量、信心、信仰和精神” 。
绝对的尊重他 , 绝对的以他的真实意愿为主 , 即是对临终者最大的慈悲 , 也是对你内心避开孤独感最适当的态度 。
关于“如何与临终者告别” , 下一篇我会接着再谈 。
作者简介:冰千里 , 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 , 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 , 研究亲密关系、书写治疗 , 接受视频咨询 , 喜欢就关注他的公众号吧:冰千里(ID号:【九州心理|亲密关系里的孤独之“永失我爱”(告别篇 上)】bingqianli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