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的三大历史之谜
刘邦丰西释徒之谜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 距离西北咸阳数千公里之外的楚国故地丰县 , 发生了一起事件—— 一群本来要被送到郦山的役夫逃亡了 。 押送这群役夫的是刘邦 , 当时他的身份是泗水亭长 。 役夫中途逃亡的原因不明 , 刘邦估计这一路上远去西北 , 役夫也逃得差不多了 , 无法向朝廷交差 , 自己横竖是死 , 于是干脆将他们全部释放了事 。
文章图片
刘邦斩蛇起义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第二年 。 公元前209年 , 陈胜、吴广等一群戍卒赶赴渔阳 , 途中遇雨 , 耽搁了行程 , 他们估计到了渔阳必定误期 , 按秦律当死 , 于是干脆撕开了亡秦的序幕 。 但刘邦不一样 , 他是亭长 , 这叫知法犯法 。 而且正处于47岁的中年 , 上有老下有小 , 自己逃掉后 , 家人怎么办?
奇怪的事情还有很多 , 譬如 , 陈胜、吴广等人还有都尉押着 , 刘邦却并无朝廷护送兵力 , 难道他只是一个人?刘邦释放役夫的地点也颇为奇怪——丰西泽 , 即丰邑(今江苏丰县县城)的西边 , 距离刘邦的老家沛县充其量八十里 , 又是淮北平原 , 路途平坦 , 步行一天左右就可到达 。 刘邦押送役夫的任务是沛县令交给他的 , 也就是说 , 这群役夫逃亡及后面的纵徒事件 , 发生在他们刚刚出发的第一天 。
这些役夫的逃亡是怎么实现的?押送役夫算得上是当时一件大事 , 难道事先没有任何防备和预案?刘邦也不是初次办这类差事 , 此前他曾多次赴咸阳公干 , 应该说 , 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 。 先来看看刘邦反秦起义之前在故乡丰沛的所作所为 。 作为大秦帝国最基层的领导(亭长) , 刘邦做了这些事:
一是广交朋友 。 史书上写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 好酒及色” , 其实这是他的交友方式 。 因为出身农家 。 又不好好干活 , 没有家庭背景 , 也无政治资本 , 无疑交不到上层人物 , 只能交一些和他一样的底层人物 , 通过拉近关系、建立感情来交友 。
他的朋友主要是县衙门里的官吏 , 如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 , 又常相助于他 。 另有县吏夏侯婴 , 为保护刘邦被严刑拷打 , 坐牢岁余 。
刘邦还有一批玩得好的乡野百姓 , 如与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卢绾 , 刘邦因为吃官司而躲躲藏藏时 , 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后来刘邦起兵于沛 , 卢绾又以宾客的身份相随 。
各种迹象表明 , 他结交朋友 , 丰西纵徒等都是有预谋的 。 否则 , 他也说不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话来 。
二是组织“地下活动” 。 刘邦于距离丰县县城较远的一个偏僻地方纵徒 , 显然是为了避免丰、沛二县遭受连坐 。
那么 , 司马迁为什么不直书刘邦这段经历呢?惟一的可能就是他不想将刘邦描述成一个早有预谋的造反者 , 因为在司马迁眼里 , 刘邦是“大圣”(在《史记》中孔子是“至圣”) 。
刘、项相争赢在哪
刘邦胜在哪?项羽败在哪?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 大家共同的倾向是相信刘邦所总结的那样会用人 , 而项羽这边人才流失极为严重 , 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此(张良、萧何、韩信)三者 , 皆人杰也 , 吾能用之 ,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得人则胜 , 失人则亡 , 毋庸讳言 , 这是楚汉相争孰胜孰败的重要原因 , 但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 , 赢在长远战略 , 败在短视行为 。 从反秦动机上看 , 刘邦有统一天下之志 , 项羽只是出于复仇 。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好杀 , 这是最短视的做法 , 定陶一战中 , 不听原楚国令尹宋义劝告的项梁战死 。 刘邦和宋义 , 成为楚怀王麾下两支主力 , 项羽只是宋义手下一偏将 。 后来 , 项羽斩杀宋义 , 夺取军政大权 。 宋义纵然有举兵不进 , 想坐观秦赵相争之过 , 擅杀统帅 , 项羽之骄功急进如此 , 也因此丧失了西进咸阳的先机 。分页标题
刘邦以“仁”获得了楚怀王的支持 , 得到了出兵咸阳的机会 , 善待秦王子婴和降将 , 从而也赢得了三秦父老的好感 。 然后打出“与天下共利”的旗号 , 赢得了其他诸侯的支持 。 可见 , 其志在平定天下 , 而不是复仇 。 这一点 , 项羽谋臣范增看得很透:“吾令人望其气 , 皆为龙虎 , 成五采 , 此天子气也 。 ”话虽很玄乎 , 但刘邦的所作所为确实有王者风范 。
项羽进咸阳后 , 不仅杀了秦王子婴 , 而且以欺诈的手段坑杀了二十万秦之降卒 , 屠咸阳 , 烧宫室 , 将三秦大地得罪得最为彻底 , 导致他不敢在咸阳这一形胜之地立足 , 当他被人点醒:“关中阻山河四塞 , 地肥饶 , 可都以霸”之后 , 已悔之晚矣——这都是缺乏政治远见的结果 。 项羽的目的始终都是复仇 , 亡秦后 , 结果达到了 , 所以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 心满意足 。 他的目的不是天下共主 , 而是作为六国之一的楚王 。
其次 , 从心态上来看 , 刘邦没有“亡秦必楚”的道德包袱 , 项羽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包袱 。 他以亡秦义军首领自居 , 迫使他必须以复仇为使命 。
文章图片
电影《鸿门宴》剧照 , 霸王别姬
垓下一战 , 项羽宁死也不肯过江东 , 并非他担心将战火引入江东 , 给江东父老带来灭顶之灾 , 而是因为一连串杀戮、战败使他内心的道德形象已经崩塌 , 丧失了自信 。 正是他的所作所为 , 将他逼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 早在他“别姬”的那一刻起 , 就作好了不过江的打算 , 否则怎么可能、又何必让心爱的虞姬白白送掉性命?
再次 , 刘邦看到了秦制的好处 , 并很好地利用了秦制的优点 , 成功地得以壮大;项羽却倒退到战国模式 , 分封诸侯 , 是其最大的败笔 , 不仅放弃了中原之王、天下之主的地位 , 将自己变成诸侯 , 而且很快就重蹈了六国的覆辙 , 掉入了自己挖下的坑里 。 项羽没有意识到战国之乱的根源所在 , 灭秦后恢复所谓的山东六国 , 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 , 简直是倒行逆施 。 新的山东六国 , 只要有一国出现问题 , 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
后人读“鸿门宴” , 将项羽不杀刘邦 , 归结为项羽的败笔 。 其实 , “鸿门宴”真正的疑问在于:项羽即使在宴会中不杀刘邦 , 在宴会之后 , 刘邦势力并未因一场宴会增强 , 项羽仍然可以分分钟灭了刘邦 , 假如项羽后悔的话 。 事实上 , 项羽不仅没有后悔 , 而且还封刘邦为汉中王 , 这是为什么?
文章图片
鸿门宴
其实 , 在鸿门宴上 , 项羽注定一开始就不会杀刘邦 , 因为这违背了项羽的初心 , 他是要恢复六国制 , 杀了功劳大的刘邦 , 如何服天下 , 如何建立六国制?因此 , 即使范增劝谏 , 他都不听 , 并非他信不过范增 。
相反 , 项羽听项伯的 , 项伯为什么能说服项羽?因为项伯明白项羽的底线是只要刘邦不自立为王即可 。 否则 , 刘邦即使脱离了鸿门宴 , 项羽仍可发大军击灭刘邦 。 他为什么不呢?原因就在这里 。 否则项伯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背叛侄儿来帮助刘邦 。
他的谋臣范增 , 却不懂得项羽的心思 。 先是范增劝立楚怀王 , 就最为失策 。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得好:“六国亡久矣 , 起兵诛暴秦 。 不患无名 , 何必立楚后 , 制人者变为制于人 。 ”换言之 , 不立楚怀王 , 照样可以为楚国复仇 。 相反 , 立了楚怀王后 , 反而成了自己复仇的一个麻烦 , 导致项羽最后又不得不除掉他 。 这又让自己背上了一个极大的道德恶名 , 使刘邦名正言顺以此为号召天下攻击项羽 。分页标题
刘邦曾历数项羽“十宗罪” , 除了第五、六、七条外 , 其他都与项羽违背怀王旨意、逐杀怀王有关 。 可见 , 范增这个主意有多馊 。
在鸿门宴上 , 范增又鼓动项羽杀掉刘邦 , 同样是看不清项羽的心思 , 尽管他勃然大怒拔剑撞破了玉斗 , 怒骂道:“小子不足以成大事 , 夺项王天下的人 , 一定是沛公 , 我们这些人如今要成他的俘虏了 。 ”话说到这个份上 , 项羽仍不为所动 , 并非他没有脑子 , 项羽不至于昏溃到这个地步 , 而是他的理念并非要杀掉刘邦 。
因此 , 楚汉相争 , 一胜一败 , 背后的玄机在此 。
临终为何拒绝治疗?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征讨黥布的时候 , 被飞箭射伤 , 半路上箭伤发作 。 病情越来越厉害 , 吕后请来了一个高明的医生 , 刘邦便问病情怎么样 。 医生说:“还可以治好 。 ”刘邦骂道:“我以一个平民的身份 , 亲自手提三尺宝剑参加战斗 , 现在得了天下 , 这不是天命吗?命是老天爷掌握的 , 现在就是有扁鹊那样的好医生 , 又有什么用呢?”于是给了医生五十两黄金 , 打发他走了 。
此时的刘邦才六十岁 。 明明医生说可以治 , 他偏偏拒绝治疗 , 这颇不合常理 。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 , 中箭受伤是很常见的事 。 射中身体要害的 , 可能当场而亡;最可怕的中了箭头有毒的箭 , 但如果治疗得当 , 如关羽那样割骨疗毒 , 也不会死 。 刘邦中的是流矢 , 应该没有伤到要害部位 。 那么 , 有一种可能 , 就是中了毒箭 , 自然必死无疑 。 在这种情况下 , 刘邦拒绝治疗 , 似乎说得过去 。
不过 , 中了毒箭 , 假如拒绝治疗的话 , 那伤口极易溃烂 , 导致人体感染 , 会令人痛苦不堪 。 刘邦从受伤到病亡时间长达半年 , 如何能忍受疼痛 , 又如何能坚持半年之久?即使刘邦真的拒绝治疗 , 吕后及朝中大臣怎么可能听之任之?
还有一种可能性 , 就是史公所说的“为流矢所中 , 行道病” , 中了箭之后 , 又染上其他不治之症 。 箭伤不是主要的 , 病才是致命的 。 但史公将中箭和病连在一起 , 似乎是有意模糊二者之间的区别 , 这背后说不定是要掩饰某一更深层的不便公开的秘密 。
如果刘邦是得了某种难以治愈的病 , 他真的就放心安于天命 , 坐以待亡吗?
刚刚在“游子悲故乡”之时 , 说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 , 并不放心刘家天下 。 临死前的二月 , 还派周勃、樊哙出击有反意的卢绾 。 不仅如此 , 他还怀疑起当年和他一起从沛县走出来的萧何、樊哙 。 这背后 , 到底有什么秘密 , 只能说是一个历史之谜了 。
【项羽|刘邦的三大历史之谜】来源 同舟共进
- 王铎对书法史的三大贡献!
- 李莲英有三大绝活,让慈禧日夜离不开,将他捧为晚清第一太监
- 项羽在乌江即使不自刎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 如此英明的刘邦,为什么没有给戚夫人母子留好后路?
- 日本三大尴尬姓氏:译成中文十分搞笑,无论怎么取都难逃尴尬
- 刘邦在外平叛,吕后与萧何设计诛杀韩信,张良为何没有出手相救?
- 故宫哪三大殿用于殿试?
- 叔孙通为何要为刘邦制订朝仪?又为何成为古礼失传的罪魁祸首?
- 为什么项羽不选择当皇帝,而选择当西楚霸王?
- 三大龙脉被破坏的城市,广州富而不王,南京贵而不尊,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