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摘要:604(信箱) , 在安徽黄山脚下的岩寺 。这个神秘数字暗语 , 代表当年一个小三线工厂的通信保密代号 , 指向生产一种克敌制胜的军工产品 。20世纪70年代 , 数百位上海青年涌入这里 , 挥洒他们的青春 , 留下他们的足迹 。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 , 新四军军部驻扎岩寺 。老街后有座著名的洪桥 , 桥廊深阔 , 桥东有小屋一间 , 名“香积” , 为新四军机要室和电报房 。不由让人联想:604的由来 , 是不是源自这电报房滴答的号码呼叫?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岩寺老街的洪桥
那天 , 前来怀旧的十几个上海人 , 在岩寺吃饭 , 徽菜馆 , 点许多菜 , 以为破费颇多 。但一看账单 , 在座所有人欢喜 , 一是价格好 , 二是合了个数字:604元 。就是他们曾经工厂的代号:604——它在呼叫你啊!冥冥中 , 连接了曾经和现在 。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这家源自上海的小三线工厂全称:上海跃进机械厂 , 面向雄峻黄山 , 近傍旖旎新安江 。
崔惠堂:姆妈讲 , 徽州604信箱 , 到哪里去寻侬?
今年65岁的崔惠堂一定要回岩寺 。有人对他说 , 那里旧翻新的厂 , 不仅厂址迁了 , 连一个上海人也找不到 。他却说 , 看山看水看地看老厂 , 一回回梦里出现的情景 , 他要去现场一一兑现 。
这是他的“小三线情结”——蓬勃的青春 , 在这个叫岩寺的角落 , 如赤旺的火 , 40年前燃烧过 。
当年寄回家的黄色信封 , 右下角一行字:皖徽州604信箱 。母亲骄傲地对别人说:儿子在外地保密厂 , 造先进的武器 。私下则对他说:“这徽州604信箱 , 叫吾到哪里去寻侬?”
车出上海 , 走浙江山路 , 进安徽山路 , 入徽州古道 , 整一天 。到岩寺 , 一大块山地间的盆地 , 捧出一座皖南历史重镇 。早在4500年前 , 此地便有古人居住 , 其母亲河(丰乐河)向南的山坡上 , 有前人开凿的多处栖身岩洞 。岩寺名由此来 。至明太祖洪武年间 , 岩寺已是“鳞次万家 , 舆马辐辏 , 规方十里 , 商贾云集” 。而1976年 , 仅72届从上海培训的中学毕业生 , 涌入这家岩寺604的知多少?400多人 。在丰乐河北岸 , 15亩地围起来的厂房车道 , 喧嚣沸腾起上海的吴侬软语 。厂外是条砂石路 , 叫黄山路 。路向东 , 一大片农地农舍 , 往南 , 过一座架在丰乐河上的桥 , 便是斑驳古旧明清建筑密集的岩寺老街 。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年岩寺电厂的烟囱是小青工拍照时最喜欢的背景
丰乐河上拱起的石板桥 , 被小青工们谑叫:牛污桥 。缘于走向农地的耕牛 , 当走上桥的中间部位时 , 便磁石般站立 , 哞哞两声 , 悠然拉屎 , 一个不落下 。牛污桥下潺潺流水 , 向东望 , 如一管细笔插入云端的文峰塔 , 七层八面 , 卓尔不群地立于旷野 。岩寺老街几百年沉淀的历史 , 在崔惠堂这些当年的小青工眼里 , 并未深刻悟得 , 却对老街上一碗和上海大不同的小馄饨醉迷 。这一角钱一碗的小馄饨 , 汤里有溢香的猪油渣 , 浮青葱几片 。皮滑 , 肉馅一吞咬 , 鲜美得令人惊异 。想要解密是何物导致了这美食 , 秘诀在肉馅 。当时无冰箱 , 肉馅难保鲜 , 当地人捉来蚯蚓 , 洗净撒入肉酱 。蚯蚓在肉酱里穿来拱去 , 如此一折腾的肉酱 , 透气保鲜更增鲜 , 美味遂成 。分页标题
解密了鲜美的小馄饨 , 但亦有难解的神秘 。老街后的小南山 , 当年驻扎一个雷达连 。山顶上 , 雷达天线一根根耸立铺展 , 形成几何图案 , 在阳光下反射着光 。山下有持枪的战士站岗 , 不得入内 。和战士说话 , 很严肃 。但战士一听他们是604来的小青工 , 脸上竟充满新鲜和向往 , 眼睛遥看向北的高大厂房的轮廓:“上海来的604啊 , 那里有许多高人 。”
20岁的崔惠堂 , 进厂分在604总装车间 , 开着大铲车 , 雄赳赳 , 浑身使不完的劲 。厂里除了生产民用机床 , 也生产“神秘的军品” , 生产场地在高大气派的一车间 。高人?当然有 , 但崔惠堂说 , 他不是 。
沈阿昌:还记得伐 , 604的上妹、九妹、郊妹和黄妹
我们在沈阿昌家4楼窗前望出去 , 哪里还有604?马路斜对面东南处 , 就是原来那个15亩地的厂房旧址 , 已拆得了无痕迹 , 代之以一幢幢20多层的新住宅楼 , 墙面是鲜艳的黄色 , 高档气派 。替代的新厂 , 则在几公里外西北方向的开发区 , 百亩新地 。但不再是小三线的“跃进机械厂” , 不再是604 , 生产的机床全部升级到“精密数控” 。
84岁的沈阿昌是半个上海人 。他祖籍绍兴 , 在上海工厂接受过技术培训 , 在岩寺的工厂做到20世纪90年代末 , 一张当年的“光荣退休”证 , 挂在家里五斗橱上一只大红箱的边上 。而今 , 上海有他户籍 , 女儿女婿在上海生活 , 但他常年居此 , 住址就在岩寺黄山路186号 , 称谓“皖机四村” 。
沈阿昌守着岩寺的土地 , 在自己家居窗前 , 可日日望见待过几十年的旧址厂房 。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坚守在岩寺的沈阿昌
他在部队当过炊事兵 , 20世纪70年代初 , 一个机会 , 投奔到岩寺的上海小三线工厂 , 然后 , 看到了好多上海老师傅 , “两耳充斥着阿拉阿拉声” 。他在后勤部门采购加管理 , 当工会主席 , 负责炊事伙房 , “上海人口味 , 好刁的” 。
直到今天 , 想起工厂过去的事 , 沈阿昌对崔惠堂讲:“记得伐 , 过去厂道车间跑来跑去的 , 除你们上海小男生 , 还有充满活力的上妹、九妹、郊妹和黄妹 。”
记得 。上海迁来的工厂 , 正规得和上海工厂相差无几 , 硬件软件相似:高大的锯齿厂房 , 平崭的水泥大道 , 医务室穿白大褂的厂医 , 飘着浓油赤酱上海菜味道的食堂 。厂房里有6大车间 , 细分几十门工种 。工人除了生产 , 更需要有丰富情感的生活 。生活的一半是男人 , 生活的另一半是女人 。所谓九妹 , 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 做“开路先锋”自愿过来的少量上海姐妹;上妹 , 是上海市区分配来的女生;郊妹 , 是源自上海郊区的“村庄里的姑娘”;黄妹 , 是因为厂里女生少 , 从附近黄山茶林场招入的上海女工 。在人生最好的岁月 , 她们在神秘的604兢兢业业地工作 , 并有不少人 , 在这里 , 遇见自己一生的伴侣 。
上妹、郊妹、九妹和黄妹 , 多少不同的人生故事 。你喜欢我 , 我喜欢你 。你喜欢我 , 我不喜欢你 。我喜欢你 , 你不知道 。你追求我 , 我避开你 。爱情有的结果 , 有的无果 , 有的遗憾擦肩而过 。沈阿昌现在居住的“皖机四村” , 三幢六层的楼房 , 是20世纪80年代初604自筹资金建成 , 样式参照当时上海时行的楼房格局 , 独立门户 , 一楼四户 , 有一室有两室 。一对对上海男女生 , 在震天的鞭炮响过后 , 走入洞房 。从此 , 厂里到家 , 家里到厂 , 踩着脚下的黄山路 , 夫妻携手 , 是他们日日往来的功课 。
而今 , 楼已老 , 人走尽 , 完成小三线使命的上海人 , 全部撤回上海各行各业 。沈阿昌和崔惠堂 , 多年后重聚首 , 彼此交流着一个个上妹、九妹、郊妹、黄妹的故事 。分页标题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海来的原604员工和沈阿昌合影
顾士强:604的记忆碎片 , 是我一生的不忘
随崔惠堂一起来岩寺的 , 还有他随身携带的“一部作品”:顾士强几年前写的“604记忆碎片” , 近三万字 , 记录上海青工入岩寺进工厂的故事 , 坎坷的 , 琐细的 , 调侃的 , 文艺的 , 乃至苦痛的心路历程——但都真实而情深 。
顾士强没有来 。
从大上海到小岩寺 , 从工业繁盛的大城市 , 到一角山地边的孤独厂房 , 从大城市精致的马路沿街梧桐 , 到出厂门稻田片片蛙声四起 , 落差令人心情跌宕 。和顾士强一起进厂的72届学生中 , 同样很文艺的是看似瘦弱的姚公敬 。姚系古琴世家出身 , 幼年操琴 , 悟性极高 。初来乍到 , 别人伤情 , 他也心颓 。他们一起借酒浇愁 , 半醉后姚弹奏一把从上海携来的“龙吟”古琴 , 一曲曲带醉的琴声 , 悠远婉转激情而出:《流水》《华胥引》《屈原问渡》《酒狂》……几年后 , 他们才悟出:这古琴音 , 深合这厚积文化的土地 。历史上 , 人杰地灵的岩寺 , 流传“书声喧两市 , 一镇四状元”的佳话——高中过4名状元 , 还出炉了36名进士 。抗日烽火 , 中国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 , 在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 。1938年 , 7000余官兵在岩寺整编 。文峰塔南侧 , 有一明朝建成的凤山台 , 朝南大门上有“凤山灵境”匾额一块 。那日 , 军号嘹亮 , 旌旗招展 , 风起云涌 , 叶挺、项英站立凤山台上 , 身形威武地检阅部队 。“点将台”之名 , 遂远播四海 , 抗日炽火燎原 。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岩寺文峰塔和凤山台
慢慢感受 , 上海人来到岩寺 , 很有骄傲的理由 。604的人看岩寺 , 渐渐品出它多重的“有滋有味” 。以后知道:岩寺的徽州火腿 , 先闻名于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的“根” , 一大部分起源于岩寺的徽州 。而你再去老街品各种食味 , 即便一碗焖熟面 , 自有其味 。它的料 , 系此山地的笋尖 , 加肉丝 , 大蒜叶 。先一起用火油将它们炒熟 , 将生的切面围住熟菜 , 均匀铺一圈 , 再调入水和酱油 , 绕着边上滴浇 。然后小火焖煮 , 焖到熟 , 上下一翻即装盆 。三两面 , 三角七分钱——馨香的岩寺焖熟面出笼 , 馋涎欲滴 。
写下对岩寺的怀念 , 记下对604的过往碎片和滋味 , 文章在604洒下青春汗水的人之间传阅 , 引来一大片怀恋声 。惊回首 , 才发现 , 岩寺的604 , 小三线的604 , 是有那么多可回味 , 可莞尔 , 可洒泪 , 可重新焕发激情的地方 。
约啊 , 去那个你骄傲过的岩寺 , 去看和顾士强一样难忘的604 。
竟然无法再约到顾士强一起前往 。
岩寺 , 对604深情的呼唤 , 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文字表达 。

|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顾士强撰写的“604记忆碎片”
好在 , 他的一群604的好朋友、好工友、好战友 , 今天 , 携着他“一生的不忘”的书写 , 一起再见了数十年教养他们的这一方厚重的土地 。
(题图为岩寺老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