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油可以让食物变得更美味 , 可吃太多就会成为健康的负担 。 现在大部分人都会注意少吃 , 甚至避开高油食物 , 但有一些食物自身油很少 , 却特别能吸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整理了一份食物吸油率数据 , 令人吃惊的是 , 鸡蛋的吸油率居然比茄子还高 。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 , 指出餐桌上哪些食物是“吸油大户” , 并教你少油又美味的烹饪法 。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计国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王国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宋 新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委员 刘 明
鸡蛋比茄子还吸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数据显示 , 炸散鸡蛋(炒鸡蛋)的吸油率高达43% , 仅次于炸面包片(80%) , 比茄盒的吸油率(17%)高出了26% 。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
除了炒鸡蛋 , 还有2种餐桌上的超吸油食物:
叶菜
有研究者用常见的三类蔬菜嫩叶类——油麦菜、茄果类——茄子(紫皮 , 长)、薯类——土豆做了个实验:
蔬菜均用传统方法取其可食部 , 清水洗涤、晾干 , 油麦菜和茄子切段(长约 5 cm) , 土豆切丝 , 每份200g 。 油麦菜用凉拌、清炒和焯后炒的方法 , 茄子用凉拌和清炒的方法 , 土豆用清炒和洗淀粉炒的方法 。 实验加入的油量为10~60g , 每10g设一个梯度 。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 , 油麦菜可吸收的油量超过了茄子 , 每100克可以吸将近20克的油 。
叶菜本身很薄 , 油很难进入到蔬菜的深层 , 但叶菜类表面的结构 , 让油能更好的吸附在表面 , 形成一层浮油 。
茄子
提到茄子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太油腻” 。 其实茄子本身脂肪很低 , 只有0.2% , 却特别能吸油 , 像炸茄盒(片)吸油率高达17% , 意味着每吃100克茄子 , 就会吃进去17克脂肪 , 长期这么吃 , 很容易发胖 。
这是因为 , 茄子肉有海绵状的结构 , 松松软软 , 特别吸油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
茄子薄壁组织显微图片
想要茄子吸油少 , 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先蒸熟 , 再用少量油炒或直接用调料拌着吃 。 蒸的过程中茄子吸收大量水分 , 饱和度增加、吸油能力大大减少 。
二是把茄子切成条状或块状 , 放入微波炉中 , 大火加热2分钟左右 , 待茄子软中带硬后取出 , 之后加油炒 。
三是把茄子切或撕成想要的形状 , 在茄子表面洒点水后再炒 , 这样做能加快细胞壁软化 , 从而减少茄子的吸油量 。
油吃多了全身都受伤
吃油太多会引发多种健康隐患:
肥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在全国8个省市进行的一项观察研究发现 , 每人每天多摄入45千卡能量 , 相当于多吃5克油 , 一年后体重可增加1公斤 , 多年后 , 一个体重正常的人可能超重肥胖 。
反之 , 如果在固有饮食基础上 , 每日减少5克油摄入量 , 每年可减掉1公斤 , 时间长了 , 超重肥胖者也可能瘦下来 。
增加心脏疾病风险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研究发现 , 正餐中含油量过多 , 饭后两小时出现心脏不适的风险高出4倍 。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引发相应器官疾病
过多脂肪细胞沉积在肝脏:可能引起脂肪肝 , 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肝硬化、肝癌 。
过多脂肪堆积在胰腺:可造成胰岛细胞脂化、功能不全 , 引发糖尿病 。
过多脂肪沉积在肾脏:会影响其净化血液的功能 , 严重时可能导致肾衰竭 。
过多脂肪沉积在肺:可导致血氧量不足 , 致使全身乏力 , 影响免疫功能 。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内脏中的多余脂肪可进入血液 , 引发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 增加中风、心梗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影响心理健康
食用油摄入太容易使人变得愈发懒惰 , 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 。
5招减少烹饪用油量
虽然每家烹饪都有自家特点 , 但由于中式烹饪中 , 煎、炒、炸的出现率较高 , 爱放油便成为不少家躲不开的“坑” 。 据统计 , 我国八成家庭食用油使用量超标 。
选油
多换花样
我们常吃的油一般分为四种:高油酸型、高亚油酸型、均衡型、饱和型 , 在营养上各有优势 , 烹饪中也各有所长 。
高油酸型:橄榄油和茶籽油油酸含量丰富 , 利于降血脂、抗血凝、阻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 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 。 高级初榨橄榄油最好用于凉拌或做汤 , 一般橄榄油可以用来炒菜、炖菜 。 国产茶籽油性价比更高 , 炒菜、凉拌都行 , 购买时优先选择压榨产品 。
高亚油酸型: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的亚油酸含量均很丰富 , 其中大豆油含卵磷脂 , 玉米油含抗氧化物阿魏酸酯 , 葵花籽油含植物固醇和磷脂 , 对健康各有益处 。 但这类油不耐高温 , 适合用来炖煮 。
均衡型:花生油、芝麻油、米糠油、低芥酸菜籽油 ,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比较均衡 , 耐热性好 , 适合一般炒菜 , 最好不要用来油炸 。 芝麻油的香气会受高温影响 , 最好用于凉拌、蘸料或做汤 。
饱和型:猪油、黄油、牛油等动物油 , 以及棕榈油、椰子油、可可油 , 由于饱和脂肪酸占比很高 , 耐热性较好 , 常用来做面点、煎炸食品 , 以打造酥脆口感 。 但这类油含较多胆固醇 , 不适合心血管病患者 。
建议大家不要长期吃一种 , 最好经常换着吃不同类型的油 。
吃油
点到为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 成人每人每天食用油的摄入量为25~30克 。
以三口之家为例 , 按每人每天 25~30 克计算 , 一个月应刚好吃完5斤油 。 可以把油放在带刻度的喷壶中 , 每次炒时喷合适的量即可 , 或选用不粘锅 , 能有效减少油的用量 。
还可以用勺来测量用油量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 , 每个勺子不一样 , 可以用勺子盛满水 , 称一下10勺水是多少重量(1勺的量误差太大 , 10勺一起称比较准) 。 除以10就是一勺的量 。 然后乘上0.8(油比水比重要轻) , 就是一勺油的重量 。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
用油
控制温度
烹调时 , 油温应控制在150℃~180℃ , 锅中放油的同时 , 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 , 或放一小条葱丝 , 当筷子、葱丝四周冒出较多小气泡时 , 就可以下菜了 。
烹饪
多蒸煮炖
把煎、炸、红烧等油多的烹饪方式 , 改为蒸、煮、炖等 , 电烤也是不错的选择 , 一般不用油 , 还能烤出肉类食物中的油脂 。
如果习惯了煎炸 , 可先逐步减少食用频次 , 并增加蒸煮食物 。
炒菜可改成油煮菜 , 锅中加少量水 , 煮沸后 , 放入适量芝麻油或橄榄油 , 再将绿叶菜一起煮 , 出锅调味即可 。分页标题
炒肉片改为“飞水” , 即用沸水把肉片迅速烫熟 , 再进行炒制 。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
调味
善用调料
烹调时 , 可多用味浓的调料 , 比如制作蘸汁时放葱姜蒜、辣椒碎和芥末油;烤鱼时放点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炖菜时放八角、丁香等 。 柠檬、食醋也能让少油菜肴变美味 。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除了管好家里的用油量 , 外出就餐时也要注意 , 少点油炸菜肴 , 不喝菜汤 , 喝鸡汤、肉汤时撇去浮油 。 ▲
参考文献:
[1] 贾丽立, 范志红, 宋歆. 蔬菜烹调后油脂含量及消费者相关认知和选择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9 (11): 270-275.
[2] 茄子薄壁组织显微图片图片来源:《Contrasting effects of high-pressure-assisted freezing and conventional air-freezing on eggplant tissue microstructure》
本期编辑:邓玉
等等 , 右下角点个赞再走

生命时报|一盘炒鸡蛋,吸油率达43%!这份“吸油食物排行榜”颠覆你认知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