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11月1日,在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影融合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研讨会召开 。
科影融合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研讨会现场
【科学|“科幻十条”如何落地生根?科学家和影视人围坐一起聊了个透】会议邀请著名电影导演、编剧郭帆、张小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苟利军,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光慧等知名专家学者,以闭门研讨的形式,就如何深入推动“科技与影视融合”、贯彻落实“科幻十条”政策、持续助力中国科幻电影蓬勃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科院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对围绕科学家如何为科幻电影服务,如何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的科学顾问,影视界如何为科学精神传播和普及尽一份力等问题展开阐述;此外,有关领导部门还应该解决科学家参与影视创作“名正言顺”的问题 。
国家中影数字基地副总经理马平认为科学是我们描述描述现实的一种方式,取决于我们认知的多少,影视则是描绘和虚构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科学和影视融合,应该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此外,马平还针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影视技术提出一系列的发展建议 。
编剧、导演、制片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张小北根据自身制片过程中多次与科学顾问打交道经历,提出应该在科学界和影视界之间,有一个能听懂和理解两界语言的一群人作为缓冲层,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两界交流的高效快捷的方式 。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普作协科幻研究基地主任王晋康认为:科幻创作能符合科学的尽量符合已知的科学,核心设定无法符合科学的部分则应该得到宽容看待;在科学与影视融合的过程中,科学顾问应该只能提建议,决定权在影视创作者;科学家会担心如果他作为影视的科学顾问,但是影视作品最后出现一些被非议的科学硬伤,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对科学家的保护机制 。
电影导演、编剧和监制郭帆认为中国的科幻土壤还有待更多的硬核科幻作品来培育,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形成良好生态之后,科幻才会繁荣;影视界和科学界的融合,需要更多的交流机会,需要影视工作者提高科学素养,也需要科学家对影视创作多一份人文关怀 。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光慧认为科幻电影会激发人们好奇心,在人们为剧情感动的时候,很容易受电影中的价值观的影响,影视也会是一种很有效率的科普载体,中国的科学界和影视界应该有更多交流和沟通 。
电影导演、编剧郭帆认为中国的科幻土壤还有待更多的硬核科幻作品来培育,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形成良好生态之后,科幻才会繁荣;影视界和科学界的融合,需要更多的交流机会,需要影视工作者提高科学素养,也需要科学家对影视创作多一份人文关怀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导,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中国国家天》杂志执总编苟利军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幻电影都能深刻影响整个社会文化 。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的故事情节才是最重要的,电影当中包含的科学也会影响他们,唤醒他们的好奇心 。因此,科影融合,科学是服务于故事的,用科学真实性帮影视创作者把故事讲的更可信,让他们得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前沿的科学上展开想象和艺术创作 。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认为科幻电影的繁荣发展,还需要从人才培养上多投入,在影视专业学校中,也应该适当增加科学课程;影视创作者也应该走到科学的一线田野,去发现科学和科学家的美,去站在坚实且前沿的科学之上展开艺术创作 。(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来源:(光明网)
【】网址:/a/2020/1103/1604373959.html
标题:科学|“科幻十条”如何落地生根?科学家和影视人围坐一起聊了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