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胡林山
古浪历史悠久、源渊流长 , 人杰地灵、文化灿烂 。数千年来 , 朝代更替、帝王变迁 , 辖区割裂纷纭、隶属纵错交织 , 与当今情况大不一样 。由于历史资料有限 , 有时人们往往以当代或近代境况推测历史上的古浪 , 并时有著文论说 , 出现谬误较多 。甚至有明代和戌巡检使司统管古浪全境的谬误 。为此 , 笔者进行了一些考辨 , 以供大家参考 。
一、明代甘肃政权与辖区概况
历史以来 , 各朝各代十分重视陕西(甘肃)的经略 。《方舆纪要·陕西卷序》:“盖陕西(甘肃)之在天下也 , 犹人之有头项然 。”又说:“欲保秦陇 , 必固河西;欲固河西 , 必斥西域 。”因此 , 明王朝对陕西(甘肃)军政机构设置比较特殊 。西安设陕西都指挥使司(简称陕西都司)和布政司 , 下设卫所和府州县等;但在甘肃只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以下简称陕西行都司) , 没有设布政司 , 政府由陕西布政司统管 , 实行军政合一 , 卫、所代行府州县职能 。因各时期战略不同 , 建置又周折多变 。
(一)陕西行都司设置 。据《明史》记载 , 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卫 , 五年十二月置庄浪卫(永登)和甘肃卫(张掖) , 六年置西宁卫 , 均属西安都卫(陕西都司前身) 。明军所至 , 少数民族割据势力闻风降服 , 明王朝顺势推行羁縻政策 , 尤其对吐蕃集团更为忧患 。洪武七年七月在河州置西安行都卫 , 领河州、朵甘、乌斯藏三卫;同年又置奴儿干、凉州土卫等大批羁縻卫所 。洪武八年十月改天下都卫为都司 , 西安行都卫改为陕西行都司 , 专责招抚羁縻策略 。然而 , 羁縻卫所反叛无常 , 只好改变战略 , 实行征剿招抚并举政策 。洪武九年十月废凉州土卫 , 改置凉州卫 , 调兰州军马设置五所;同年十二月 , 废陕西行都司 。洪武十二年正月 , 在庄浪卫复置陕西行都司 , 职责变为统管两河(河西、河湟)等地军民事务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置永昌卫;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山丹卫、十二月改甘肃卫为甘州左卫 , 不断充实河西军政机构 。
(二)明肃王就藩甘州 。洪武二十四年 , 朱元璋改封十四子汉王朱楧为肃王 , 封地甘州 , 但因“陕西各卫兵未集 , 命驻平凉 , ”未去就藩 。洪武二十五年 , 置甘州右卫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 , 陕西行都司迁至甘州 , 冯胜之子冯克让任都指挥使;改甘州左卫为肃州卫 , 移驻肃州;置甘州中中卫 。之后 , 又陆续置甘州前卫、后卫和中卫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 , 肃王正式就藩甘州 , 改甘州中中卫为甘州左卫 。《明史·列传》记载:改封肃王时 , 在山东临清练兵 , 设立专责护卫的甘州中护卫;在平凉时 , 又设立了甘州左护卫和右护卫 。肃王就藩时 , 这三个护卫一并迁至甘州 。《甘州府志》记载:“甘州 , 肃王分地也 , 其大吏曰巡抚都御史 。曰平羌将军总兵官(甘肃镇总兵) 。”此时 , 陕西行都司内领甘州“前、后、左、右、中”五卫和“中、左、右”三护卫 , 外统肃州、山丹、永昌、西宁、凉州诸卫 , 皆“从肃王理之” 。洪武二十九年 , 又置威虏卫(金塔)和临河卫(洪武三十年正月改名镇番卫 , 清代改县 , 民国冯玉祥将军改民勤县) 。至此 , 陕西行都司正式担起西北边防御外重任 。
(三)甘肃镇设置 。为了加强西北边防力量 ,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 , 在甘州设置甘肃镇 , “命曹国公李景隆佩平羌将军印 , 往甘肃镇守 。”陆续又设置了辽东、宁夏等八镇 , 史称“九边九镇” 。因甘肃镇右副总兵专职分守凉州 , 称“分守凉州右副总兵官” , 俗称凉镇 , 加上类似的另外三个镇 , 也称“九边十三镇” 。
这些镇是独立于行都司(都司)的野战部队 , 主官佩将军印 。如甘肃镇为平羌将军、宁夏镇为征西将军 。《方舆纪要》:“大将军镇守制度下 , 将镇守一方、自主行动、便宜行事、军法从事 , 并且综治军民 , 实际上有节制都司卫所的权力 。”但学界对甘肃镇的设置年代争议较多 。分页标题
(四)甘肃巡抚设置 。洪武三十一年 , 朱元璋病逝 , 建文帝即位 , 恢复周礼、强行削藩 。将肃王府移藩兰县(今兰州) , 甘州“中、左、右”三护卫随迁 , 其他卫所大量废除或降格 。其中庄浪、镇番两卫被降为千户所 。永乐时期又陆续恢复并进一步强化 。
到正统元年 , 在甘州设置甘肃巡抚 , 辖甘肃一镇 , 统甘肃兵备、西宁兵备(驻凉州)、庄浪兵备三道和陕西行都司之所有卫所 。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守御千户所 , 景泰七年置高台守御千户所 。这两个守御千护所与卫平级 , 直属陕西行都司 。具体说古浪守御千户所与凉州卫平级 , 无辖属关系 。但现在谬误较多 , 常把古浪守御千户所当成凉州卫的千户所 。
至此 , 陕西行都司趋于稳定 , 辖区范围大致为现在甘肃黄河以西的永登县和河西走廊各市 , 以及青海省大部 。具体内领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 , 外统肃州、山丹、永昌、凉州、西宁、庄浪、镇番、威虏十三卫和古浪、高台、镇夷(乐都)三所 。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明朝时期的古浪巡检司
古浪守御千户所设置前 , 庄浪卫和凉州卫辖区相连 , 古浪巡检司是两卫交界处的一个关卡 , 既无政府职能 , 也无管辖区域 。
(一)古浪名称始于元朝 。《明一统志》:“和戌城在陕西行都司城东南六百四十二里 , 本汉武威郡地 , 唐筑和戌城 , 宋因之 , 元为古浪城、立巡检司 , 属永昌路 。本朝正统中改置古浪守御千户所 , 仍属焉 。”《方舆纪要·陕西》:“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镇(甘肃镇)东南六百四十里 。……唐筑和戎城 。元为古浪城 , 立巡简(检)司 , 属永昌路 。”还有许多史料都有“元为古浪”的记载 。《(乾隆十四年)古浪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洪武九年 , 以兰州等卫军守御凉州 , 设五所 , 改和戌巡检司 。十年 , 本卫千户江亨因旧水名改为古浪 , 筑城于今治所……”
《凉镇志》:“……至元元年立庄浪县 , 乃于和戌城立巡检司 , 属永昌路 。”巡检司前面没有冠名 。《县志》所记 , 九年 , 改和戌巡检司 。笔者认为 , 因为原来名称不叫和戌巡检司 , 所以改名“和戌巡检司” 。也可能旧名就叫古浪巡检司 。因为此时巡检司地位降格 , 改了与城名一致的冠名 。“十年因旧水名改为古浪 。”这一句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旧水名”叫古浪河 , 水系涉及的地名叫古浪;二是“改为古浪” , 并不是将地名改为古浪 , 而是将和戌巡检司的冠名改为“古浪” , 称古浪巡检司 。如果把这句话简化掉不重要的句子成分 , 就是这样的:“……九年 , 改为和戌巡检司;十年 , 又改为古浪(巡检司) 。”说明元朝时 , 原地名中断后 , 依据少数民族发音 , 改称古浪 , “元为古浪(城)”记载可信 。
(二)古浪城始筑于唐朝 。《凉镇志》:“……唐嗣圣十八年郭元振为凉州都督 , 始于武威东南境石硖筑和戌城……”这一点没有异义 。说明 , 唐朝嗣圣十八年就筑了城 , 名称“和戌城” 。《凉州府志备考》收录的《张说为朝庭臣贺凉州瑞石表》中有“昌松瑞石”记载 。“嗣圣”为唐中宗年号 , 早于张说年代 。郭元振在昌松境内筑了和戌城 , 并没有改变地方名称 。《凉镇志·古浪所·古迹》:“古浪所和戌城 , 即今所治是也 。”《凉镇志·古浪所·城垣》:“古浪所即古和戌城 。”说明 , 古浪城的前身就是戌和城 , 江亨没有另筑新城 。所谓“筑城” , 是在古城基础上的扩建 , 类似于达云筑大靖城 。
(三)古浪巡检司的职能职责 。巡检司出自宋朝 , 元、明沿用旧制 , 但职能各有差异 。《元史·兵志》:“……诸路府所辖州县 , 设县尉司、巡检司、捕盗所 , 职巡逻 , 专捕获 。”巡检司为县政府三大机构之一 。《元史·百官志》:“巡检司 , 巡检一员 , 秩九品 。”《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年 , (乐平县)省县为乡 , 入本州 , 立巡检司 。”意思是撤县立乡 。说明元朝在县以下设有乡 , 乡上立巡检司 , 为政府机构 。分页标题
到明朝 , 巡检司变化较大 。《明史·官职志》:“巡检司 , 盘诘奸伪 。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 , 俾率徭役弓兵 , 警备不虞 。洪武十三年二月 , 特赐敕谕之 , 改为杂职 。”《大明会典》记载 , 洪武十七年十月 , 改天下巡检司为从九品 。巡检司地位进一步降低 , 从县政府移置“关津要害处” , 职位从九品 , 由徭役组成 , 成为群众组织;职责变为稽查往来行人 , 打击走私 。可理解为要冲处设置的关卡 , 既不是县、也不是乡 , 没有政府职能 , 更没有管理古浪全境一说 。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浪县地图
(四)双塔设凉州卫千户所 。古浪县博物馆藏《明故寿官胡公墓志铭》:“……胡公 , 原籍直隶宁国府宣城县 , 因事谪凉 , 遂为凉州卫双塔所人……”《县志·劝忠祠碑记》:“……(严玺)祖真胜从文皇帝北征 , 升凉州卫中千户百户 , 父进袭职 , 调署双塔所事 , 因家焉 。公以功擢前职……”旧时下级代理上级职位称为“署” , 严玺父亲严进世袭百户之职 , 并调去代理“双塔所事” 。说明双塔所是凉州卫辖区 , 级别是千户所 , 比古浪守御千户年低一级 。
(五)古浪城是凉庄两卫交界处 。《凉镇志·凉州卫·驿传》记载 , 凉州卫所属递运所中有双塔堡、小桥堡 。《凉镇志·古浪所·驿传》中 , 只有黑松林堡、安远堡、黄羊川堡、永宁堡(十八里堡) 。《凉镇志》:“十年本卫(凉州卫)千户江亨守御 , 十二年 , 属庄浪卫 , 为屯守之所 。”洪武十二年古浪城从凉州卫划给了庄浪卫 , 城北郊的小桥堡却是凉州卫辖区 。说明在设置古浪守御千户所之前 , 凉、庄两卫的交界地就是古浪城 , 城南属庄浪卫、城北属凉州卫 。两卫交界处设一个巡检司 , 合乎治理逻辑 。
三、古浪守御千户所管辖范围
正统三年六月 , 以庄浪卫地置古浪守御千户所(以下简称古浪所) 。明确辖区是原庄浪卫的地方 , 具体范围与现在大不相同 。
(一)土门大靖不属古浪所 。《方舆纪要》:“平番县……万历二十六年 , 抚臣田乐克复其地 , 建堡筑城 , 屯戍相望 。乃割芦塘等处属固原;红水河、三眼井等处属临洮;阿坝岭、大靖城、土门儿等处属甘肃(《凉州府志备考》记为“甘州”) 。”这一记载证明万历二十六年前的大靖、土门等地属庄浪卫辖区;之后 , 又划归甘肃镇直属 , 都不属古浪所 。史料中“甘肃”“甘州”说 , 应为“甘肃” 。原因有二:一是与甘州地不相连 , 无法割划 。二是明朝时 , 凉州是甘肃镇防务战略重点 , 由甘肃镇分守凉州右副总兵镇治 , 俗称凉镇、甘凉镇等 。《凉州府志备考》记载 , 甘肃总兵毛忠就是从凉州出兵 , 战死固原 。甘肃总兵达云当时又在凉州经略防务 , 主持修筑大靖、土门城堡和沿线长城、发展屯田事业 。这样由甘肃镇直接管理 , 比较合理 。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长城遗址
(二)大靖土门民众多为移民 。河西地区历经吐蕃、吐谷浑、西夏和元朝少数民族集团交替割据 , 农田变牧地 , 汉人逃散 , 城郭废弃 。《唐书·列传》:“X无城郭 , 逐荐草美水以为生……”这一时期 , 农耕文明遭遇毁灭 , 汉唐闻名的凉州葡萄酒从此消亡 。到了明王朝 , 与少数民族的矛盾非常激烈 , 民众不能安居乐业 , 又进一步逃散徙迁 。《方舆纪要》:“……抚臣田乐克复其地……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 。”据史料记载 , 作为省城的甘州 , 阖城不过八百三十户 。《县志》:“古浪县正统中 , 户一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十有六;嘉靖中 , 户三百一十、口六百七十有一 。”全境人口相当现代一个村民小组 。为了便于逃散躲藏 , 仅有的人口也集中在山区 。大靖至土门、泗水等现在川区乡镇基本没有民众 , 古有地名发生中断 。之后 , 人口主要来源于军籍人员和外地移民 。乾隆年间古浪知县徐思靖《饲蚕行》有:“民间有叶不知卖 , 对他朝襭供蚕粮 。”说明刚迁入境的南方人 , 看到古浪桑树资源 , 还试养过一段桑蚕 。分页标题
(三)古浪千户所管辖范围 。《县志·疆域说》:“县(城)西三十里为西川堡 , 其隘口曰哈西、曰横沟(大红沟)、曰黑沟 , ……外控鲁内控番 。”说明乾隆年代 , 这些地方仍沿袭明制 , 为古浪所辖区 。联系前面史料 , 可以看出明王朝时期的古浪守御千户所管辖范围 , 大致是本县的古浪、古丰、十八里、黑松驿、黄羊川 , 天祝的安远、哈西、大红沟 , 凉州区的张义等乡镇的广大区域 。
(四)古浪千户所职能职责 。设置古浪所 , 明确的职责是:“外控鲁内控番” , 这是明王朝经略河西的重要战略 。当时 , 朝庭最怕吐蕃和北元残余两大少民族集团联合 , 河西走廊就像一颗钉子钉在了这两大部落之间 , 阻隔了他们的联合和往来 。设置古浪守御千户所 , 就是为了强化这一方略 。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丝绸之路线路分布图
古时候 , 中原联系西域 , 为了避绕六盘山和乌鞘岭 , 一般沿古丝绸之路 , 从靖远渡黄河 , 过大靖到武威 , 通西域 。但明王朝时期 , 这一段路人烟稀少 , 侵扰仍频 , 非常不安全 。只好翻越乌鞘岭过古浪 , 朝廷还在兰州黄河上专门架设了镇远浮桥 。《方舆纪要》记载 , “……(桥)置城西北二里金城关下 , 用巨舟二十四 , 横亘黄河中 。入甘肃 , 通西域 , 路皆出此 。”既是如此 , 还不安全 。《县志·劝忠祠碑》记载:“(正德)丙子秋 , 因防送行客 , 追剿贼番 , 力战而死……”千户长严玺亲自护送行客 , 被番夷杀害 。显然古浪所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护送客商过往乌鞘岭 。
四、乾隆《县志》记载存疑考辨
清代学者张澍感叹:“吾凉旧志颇简陋” 。由于河西各地存留的记载普遍有限 , 许多疑惑无法考证 。古浪的主要参考史料为《(乾隆十四年)古浪县志》 , 从内容看 , 当时搜集资料非常困难 , 许多内容直接转抄《凉镇志》 , 无法考证处 , 存在以今推古的臆断 。
(一)《县志》几处明显疑点 。对比史料 , 《县志》中的一些内容 , 是按照乾隆年代的现状 , 推断了历史境况 。如《凉镇志》:“元末兵乱 , 居人逃散 。”《县志》:“元末兵乱 , 居人逃散 , 和戌境虚 。”加了一句“和戌境虚” , 将和戌这个小“城”臆断成古浪全境 , 致使后来人将错就错、以讹传讹 , 出现谬误 。如《县志》:“冯胜复设凉州 , 仿充国遗策于扒里、扒沙、暖泉、哨马营等处 。”还说“毛忠 , 扒里扒沙人 。”显然存在谬误 , 当时还没有古浪千户所 。扒里是凉州卫扒里塞 , 在凉州城东北 , 今长城红水河一带 。其他地方全为庄浪卫辖区 。这一谬误 , 致使好长一段时间 , 人们误将大靖旧地名说成是“扒里扒沙” 。
(二)历史上的土门镇 。《方舆纪要》:“揟次城在卫(庄浪)西北 。汉县 , 属武威郡 。后汉因之 。……《晋志》谓之揖次 , 仍属武威郡 。太元十一年 , 魏安人焦松等迎故凉张天锡之子大豫于揖次 , 攻拔后凉昌松郡 。又元兴初 , 后凉焦朗据魏安 。秃发利鹿孤遣其弟傉檀击灭之 。《晋书》以揖次为魏安 。《魏书》:“揟次县属昌松郡 , 后又析置魏安郡;后魏置魏安郡 , 盖治于揟次 。后周郡废 , 寻并揟次县入昌松 。”这就是历史上的土门 , 先后设置过揟次县和魏安郡 。
《晋书·列传》记载:“太宁元年 , 元帝崩问 , 骏(张轨之孙张骏)大临三日 。会有黄龙见于胥次之嘉泉 。”“会”是恰巧的意思;嘉泉为土门镇漪泉水 , 发源于该镇教场村泉脑 。1971年 , 群众在掏泉时 , 正好挖出了一丈多长的龙骨 。当代的实物正好应证了千年前的记载 , 一个神秘的光环又给古镇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 有待研究者揭开玄妙深奥的秘密 。
(三)土门名称的来源 。《县志》:“正统三年 , 改哨马营为土门”不足可信 。明代军队都有“哨马营” , 是专责巡哨的军营 , 不是地名 , 不需要更改 。土门镇土门村罗汉楼东侧的《大明碑》中有“……新边扒沙、土门二处新务戌军”记载 。这个碑立于万历二十八年 , 是出现土门名称的最早原始记录 。前后两个“新”字 , 说明既是新边、又才开始屯田 。在此之前 , 土门地处元、明两个阵营的战争前沿 , 明王朝统治270多年 , 230年就处于相持和战争状态 。明正德时期 , 大靖、土门一度被北元残余侵占;嘉靖至万历时 , 大靖又遭沦陷 。这种局面下 , 民众逃散无几 , 为什么改哨马营为土门 , 没有史料依据 。分页标题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浪县土门镇罗汉楼
有关土门 , 后周并入昌松后再未见到记载 , 土门及其周边村庄名称 , 都是与明王朝有关的新地名 。如城里头、官场上、上教场、二墩子、胡家边、宁家墩、王府(肃王禄地)等等 。可以推断 , 吐蕃、西夏与明朝时期 , 民众逃散 , 古老地名中断 。明王朝建立后 , 实行屯田 , 重新确定了新地名 。
笔者认为 , 一个小范围的区域地名 , 往往与人口迁出地有关 。如现在的敦煌有兰州村、河州村……明朝移民戍边 , 从西安迁出的人口比较多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正月 , 遣狭西西安右卫及华阳诸卫官军八千余人往甘肃屯田 。”这只是大量移民中的一批 , 人数就是嘉靖年代古浪人口的13倍多 。正好西安市有一个区域叫土门 , 因唐朝长安城“开远门”遗址夯土堆积而得名;陕西省丹凤县还有一个土门镇 , 这个镇的社火非常有名 , 与古浪土门社火有相似之处 。因此 , 有理由肯定 , 土门名称与西安土门源渊密切 。明朝实行军籍制 , 家属随军 , 代代为军 。明万历二十七年修筑城堡时 , 这里聚集屯田的军籍人口和移民可能来自土门 , 并已经有了一个“土门儿”的名称 。官府据此 , 正式称为土门 。
(四)历史上的大靖城 。大靖镇的脉络比较清晰 , 汉武帝时 , 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二郡 , 置朴环县 , 属武威郡 。王莽新政时 , 改朴环为敷虏 。东汉后 , 沿用西汉朴环县名 。《方舆纪要》:“后魏置魏安郡 , 治于揟次 。后周郡废 , 又置白山县 , 后周改魏安郡置(治) , 寻废 。”这个白山县就是大靖 。因为设过魏安郡治 , 所以有学者认为 , 后周时大靖也叫魏安 。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浪县大靖镇财神阁
(五)少数民族治下的大靖城 。大靖何时被少数民族割据 , 史料有限 , 不能确切考证 。一般认为是唐广德二年 , 这是吐蕃攻陷凉州的时间 , 说是大靖还不太确切 。《晋书·地理志》:“武威郡(汉置 , 统县七)姑臧、宣威、揖次、仓松、显美、骊靬、番和 。”《魏书·地理志》:“昌松郡 , 领县三 , 温泉、揟次、莫口 。”《隋书·地理志》:“武威郡统县四 , 姑臧、昌松、番和、允吾 。”晋朝后 , 再未发现大靖记载 。《五凉志》:“至唐嗣圣十八年 , ……定边界 , 设烽堠 , 扒沙之地犹为夷壤 。”早在嗣圣年代 , 大靖尚未收复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晋朝之后 , 大靖就被少数民族集团交替割据 , 直到吐蕃、西夏、元朝时 , 古老地名中断 , 根据少数民族发音 , 改称扒沙 , 意为街市 。虽然没有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 但还是形成了很大规模的区域集镇 。
明王朝建立后 , 与北元残余战事不断 。正德时期 , 大靖一度沦陷 。嘉靖三十九年 , 被阿赤兔劫掠窃据38年 。至万历二十六年收服 , 修筑新城 , 更名大靖城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 大靖城东西北三个方向的较大范围内很少有上规模的村庄 , 城堡割据痕迹十分明显 。
作者名片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元朝|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胡林山 , 甘肃古浪县人 , 资深采访人员 , 曾长期在武威日报和甘肃日报集团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