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泸州古蔺一小院藏着11幅红军宣传标语 85年来保存完好却鲜为人知

古蔺县皇华镇龙田村一户农家小院里 , 斑驳的老房子屋檐下 , 藏着8块11幅笔法苍劲有力的宣传标语 , 历经岁月的沧桑 , 字迹依旧清晰可见 。标语大意是讲述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 与国民党军队又有着怎样的差别 。
几幅标语 , 加上世代相传红军四渡赤水路过龙田村的故事 , 皇华岭上红军驻地旧址 , 目前已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时 , 岭上红军驻地旧址还被列入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修缮范围 , 红军标语等标志性文物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
发现 斑驳老墙上的红军宣传标语
在皇华镇龙田村 , 家家户户都知道退休教师赖正强家老房子的房檐下有几幅标语 。

国民党|泸州古蔺一小院藏着11幅红军宣传标语 85年来保存完好却鲜为人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保存完好的部分红军宣传标语
10月30日 , 采访人员来到皇华镇龙田村探访 , 走进赖正强家老房子的院子 , 如果没人提醒 , 很难发现这幢房子的墙上隐藏着几幅85年前留下的“墨宝” 。如今 , 老房子已经没有住人 , 但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
这是一幢修建于上世纪初的典型川南民居房屋:外墙下部为木质板壁结构 , 楼上部分外墙是竹篾加黏土制成 , 再粉刷上石灰;屋顶为小青瓦盖面 , 整体简洁而不失精致 。
据房主赖正强介绍 , 上世纪80年代 , 受风吹日晒影响 , 老房子下部板壁墙开始出现腐朽、开裂 。于是 , 外墙木板被全部拆除 , 换成了现在的小青砖外墙 。“虽然房子上部墙面制作简单 , 但有了房檐的遮挡 , 只有面上的石灰层出现些许斑驳 , 上面留下的文字依旧清晰可见 。”
赖正强说 , 这些保留在墙上的标语一共8块11幅 , 是红军四渡赤水路过皇华时的“作品” 。“当时 , 很多人家户墙上都写满了红军的宣传标语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 村民们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 许多老房子都已经拆了重建 , 留在墙上的那些标语也就不复存在了 。”
“我比较念旧 , 好好的房子觉得没必要翻修 。不然 , 老房子墙上的几幅标语也保存不到现在了 。”赖正强说 , 那些年也没觉得这些标语有何重要意义 , 随着这几年各地对发掘红色文化的重视 , 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成了见证红军长征时期临时驻扎龙田村的有力佐证 。
讲述 红军长征路过龙田村秋毫无犯
赖正强今年已经85岁 , 正好和他家墙上的标语“同龄” 。对于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 老人并没有亲眼看到 , 但小时候听过父辈的介绍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 , 但他对红军四渡赤水经过皇华的故事仍记忆犹新 。

国民党|泸州古蔺一小院藏着11幅红军宣传标语 85年来保存完好却鲜为人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保存完好的部分红军宣传标语
指着屋檐下墙壁上的标语 , 赖正强向采访人员讲述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
1935年1月、3月 , 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经过皇华镇龙田村岭上(小地名) 。第一次经过时 , 正值春节前夕 , 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年货 。听说红军要来 , 不明真相的百姓纷纷躲进了山里 。等到红军离开 , 村民们返回家园却发现 , 每家的墙上都写着宣传标语 。有识字的村民逐一念给大伙儿听 , 大体意思是宣传红军部队是怎样的队伍 , 与国民党军队有什么不同……
“除了房子外墙上的标语 , 村民们回家后发现 , 原来准备的过年腊肉、汤圆面、大米等几乎都被吃了 。但是 , 家里的一切家居物品都没有动过 , 根据所吃‘年货’多少 , 红军战士还在每户人家桌子上写明了数量 , 并留下了等价的银元 。”赖正强说 , 红军在岭上临时驻扎期间 , 不但秋毫无犯 , 还在当地开展了几天的统战宣传工作 , 通过标语的形式讲解红军战士的革命理想 , 动员当地青年积极参加入红军队伍 。分页标题
比如 , 赖正强家外墙上的标语就是这样写的:“红军绝对不杀白军俘虏兵 , 白军弟兄不要受到你们的官长欺骗”“白军士兵是工农身 , 不要替国民党军阀来打工农自己的红军”“白军士兵替官长升官发财打仗没有丝毫价值”“红军优待白军俘虏兵 , 欢迎白军士兵哗变夺枪过来当红军”“白军官长骑马坐桥 , 士兵草鞋都没有穿” 。
通过这些标语可以看到 , 在长征时期 , 红军每到一个地方 , 都会对当地群众展开宣传 , 强调红军才是穷苦百姓自己的军队 。
保护 打造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泸州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古蔺红色文化专家王海清说 , 红军在长征中写下的标语很多 , 但至今保存完好而且有这么多数量 , 实属罕见 。到目前为止 , 还没发现其他地方有这么多的红军标语群 , 这是红军留给古蔺人民的宝贵财富 。
“岭上红军驻地旧址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标语中数量多、保存最完善的一处 , 意义非凡 。在县、镇、村共同努力下 , 岭上红军驻地旧址得以完好保存 , 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华镇党委书记陈瑚告诉采访人员 , 作为一个红色文化底蕴丰厚的乡镇 , 在皇华镇铁厂村还流传着长征时期的“铁厂红军医院”、流传着老红军王恩普的传奇故事……
王恩普是古蔺县原金星乡人 , 1935年2月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龙田坝时 , 年仅23岁的他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 毅然离别了妻子和不到半岁的儿子 , 加入了红军队伍 。先后参加了四渡赤水战役、强渡北盘江战役 。后来 , 又随着红军继续北上抗战 , 在西昌会理战役中 , 王恩普的右腿被子弹穿透打成重伤 , 被部队托付给当地老乡照看 。但大部队离开后 , 他又被当地土匪活埋在山上 , 凭着坚强的毅力用双手刨开掩体物爬出来 , 最后靠乞讨回到了家乡 。于是 , 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中国未解放 , 就要把他的儿子儿孙都送到部队去 。
1959年 , 王恩普把儿子送到了部队 , 在1960年一场战役中光荣牺牲 。后来 , 他又于1976年把孙子王世学送到部队服役 。
在皇华镇铁厂村 , 还保留着当年红军路过时留下的医院旧址 。据传 , 当年 , 村里住着一位名叫李培生的泸州医生 , 医术高明 , 为人慷慨 。1935年3月18日 , 红军从茅台三渡赤水后来到铁厂 , 一位红军干部在街上见到李培生 , 直接告诉他:“红军部队从茅台渡过赤水河后遭到敌机轰炸 , 部分受伤战士决定留在当地老乡家里养伤 , 拜托你设法医治 , 部队除付给医药费以外 , 每人每月付一块大洋的伙食钱 。”在医药缺乏而且又担风险的情况下 , 李培生慨然答应 , 红军把36名伤员抬到铁厂 , 分别寄居在农家就医 , 这一带俨然像个红军大医院 。
陈瑚告诉采访人员 , 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之际 , 皇华镇将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元素 , 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 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
【国民党|泸州古蔺一小院藏着11幅红军宣传标语 85年来保存完好却鲜为人知】目前 , 皇华镇岭上红军驻地旧址已被列入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修缮范围;已划定铁厂红军医院保护范围 , 积极申报县、市、省和国家级文保单位 , 落实专项维护看护经费 , 便于保护红色文物免受破坏 。(张元春 川江都市报采访人员 曾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