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汶泗邹鲁文明的发祥 ——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探寻


_本文原题:汶泗邹鲁文明的发祥 ——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探寻
近几年民族复兴的大潮逐步高涨 ,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 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 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 丢了这个根和魂 , 我们就没有根基了 。

文化大观|汶泗邹鲁文明的发祥 ——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探寻
本文插图
山脉水系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生命线
抚今追昔 , 寻根溯源 , 地球上的每道山水都是“自然之根” , 都可称为人类生命的摇篮 。 每条河流湖泊都具有大地母亲般的意义 , “渊兮似万物之宗” 。 尤其是气候适中的北温带 , 成为人类生发的温床和舞台 , 古代大规模的社会文明都是在此山水相间而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 。 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诞生了古埃及文明 , 中亚两河流域发育了巴比伦文明 , 背靠喜马拉雅山脉的恒河流域缔造了古印度文明;与此同时 , 世界东方的两河(黄河、长江)流域生发出中国文明 。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说明 , 山脉水系即大河流域是自然万物生命的发源地 , 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生命线 , 为地理人文的相互作用、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依赖和保障 , 人水与共 , 生生不息 , 才是人类文明发育的真谛 。
黄河、长江虽然都是自西而东、横贯祖国东西的主动脉 , 但其流经营造的地域形态不同 。 黄河中游呈现“几”字型大转折后 , 湍急而下 , 于黄土高原 , 直奔东部平原大海 , 却又遭遇泰蒙山脉、鲁中高地的强大阻挡 , 只好携带滔滔洪水在鲁西南地域南北滚动 。 北流夺济于鲁北入海 , 南流夺泗于苏北入海 , 形成鲁西南巨大的三角洲 。 或者说 , 在其奔流直泻地下游入海之前 , 与源自泰蒙山脉、鲁中高地自东而西流淌的汶河、泗河迎头交汇 , 加速推进环泰山、鲁山、蒙山、尼山山脉——始祖地盆的聚合与传播 。 正是黄河与汶泗这东西两大冲积扇的交汇碰撞 , 造就了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堆积 , 氤氲万物 , 跌宕开合 , 呈现两大远古文化单元割裂与融合的恢弘景象 , 激荡中华文明的原创与再生 。

文化大观|汶泗邹鲁文明的发祥 ——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探寻
本文插图
汶泗流域 , 源自“山东屋脊”并与黄河携手创生
以泰、鲁、沂、蒙群山为主体耸立隆起的鲁中高地 , 称为“山东屋脊” 。 其西部发育了自东向西流淌的两条大河:汶河、泗河 。 汶河汇集泰莱山区的水系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 , 于今东平湖一带汇入古济水(后为黄河)北流入海 。 以泰山南侧的大汶口为聚焦点 , 以上为上游 , 以下至东平县戴村坝为中游 , 戴村坝至入黄口为下游 。 上游北支瀛汶河口以上干流河段又称牟汶河;过瀛汶河口后折向西南 , 至大汶口纳柴汶河 。 柴汶河又称汶河南支 , 是汶河的最大支流 , 源于沂源县石柱山 。 汶河南北两大支流围绕环抱徂徕山 , 大汶口是个交合点 。 整个汶河干支流基本属于源短流急的山洪河道 , 平时涓涓细流、安然无恙 , 而季节性洪水涨落迅猛 , 尤其汇集中游主干河道落差比降较大 , 东高西低 , 北高南低 , 北依泰山 , 支流从北岸汇入 , 河道南岸靠堤防约束 , 一旦决溢将汹涌澎湃漫及南部济宁、兖州、曲阜等地大片平原 , 收束于泗河南下 。 两河远古关系状态即是:汶河居高临下 , 泗河兼容承载 , 时间越古越为浑然一体 , 一直到尧舜禹治水之前 , 汶河没有固定的河道堤岸 , 自东而西、自北而南顺势漫流 , 俗称“滚坡水” , 这种自然流淌态势延至整个大汶口文化时代 , 因为大汶口遗址被汶河打破分割 , 遗址在先 , 河道在后 。 恰好说明与龙山文化初期(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尧舜禹引汶入济、引济入海的壮举(西周“遂公盨”所载史实)吻合 。 到平治水土而禹定九州时(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 , 汶、泗各有其道 , 青州、徐州贡献帝都已是“浮于汶 , 达于济”“浮于淮、泗 , 达于河”(《尚书·禹贡》)了 。 其后多发横溢或溜道不为罕见 , 尤其在坡度较大的石梁口至春城口(宁阳县段) , 水患易发 , 泛滥成灾 , 当地民谣“石梁开了口 , 兖州济宁顺水走” , 一直是重点治理的险工险段 。 乃至元明时代 , 因应京杭运河的疏通与需求 , 在汶河中游又崛起两处宏伟的“遏汶济运”水利枢纽工程——堽城坝和戴村坝 。 堽城坝引汶入洸于济州汇泗济运;戴村坝引汶至运河“水脊”南旺分水济运 。 前后相继 , 异曲同工 , 都是利用高地之源兴修水利 , 再次彰显和发挥汶泗两河久存的巨大潜能 , 保障京杭大运河通航600多年 , 催发运河沿线商贸密集、物阜民丰 。分页标题
泗河比汶河转弯多 , 流程长 , 面积广 。 源头以其上游最大支流洙水而定为蒙阴太平山 , 首先汇集蒙山西麓水系 , 自东向西流经泗水、曲阜、兖州 , 折而向南又经邹城、滕州、枣庄、徐州 , 再折而向东 , 与淮水交汇流入大海 , 即《尚书·禹贡》言“导淮自桐柏 , 东会于泗、沂 , 东入于海” 。 也就是说 , 泗河环绕汇集鲁中高地西麓与南麓之水(包括汶水溜道) , 又吸纳黄淮水系 。 其一级支流大抵依次为:洙水、大黄沟河、济河、石漏河、高峪河、星村河、中册河、柘沟河、沂河、蓼河、洸河、白马河、菏水、汴水、濉河、沂水、沭水等 , 涵盖鲁西、鲁南、豫东、皖北、苏北等4省15地市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隋代开挖运河与元代取直改道济州 , 都是借泗(泗运合一)行船北上 。 迨至明末 , 防黄济运保运工程愈加重要 , 泗、运中游若干面积不等的湖塘水泊连成一片 , 致使湖相沉积 , 形成泗、运、湖、泉合一的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 。 从此 , 古泗水只剩上半截即河源到鲁桥入湖的一段河道 , 就是今日泗河 。 自此标志着邹鲁及苏北地区几千年的泗水骨干水系演变为以运河为主干、以南四湖为中心的淮河流域水系 。 自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北上 , 汶河依然属于黄河水系 。
邹鲁文明——世界最长寿的文明
汶泗流域既是自然形成又是在发育过程中不断融汇其他地域文化而共生的始祖文化密集区 , 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 领地范围大致还是西周分封的宗主鲁国及其附属国疆域为基本轮廓 。 承继太昊部落、少昊之墟 , 东辖蒙山颛臾 , 西达黄河济水 , “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乃至春秋时代 , “泰山岩岩 , 鲁邦所瞻 。 奄有龟蒙 , 遂荒大东 。 至于海邦 , 淮夷来同” 。 正是这片优良环境、名山大川 , 诞生了三皇五帝 , 以及难以计数的贤士英才、国学巨匠 。 “齐一变至于鲁 , 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说明齐鲁之间的差别;“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 表达至圣先师与鲁国山川、天下世界的濡染与交和 , 也是汶泗邹鲁地理人文的形象代表:孔子 , 人中之泰山;泰山 , 山中之孔子!

文化大观|汶泗邹鲁文明的发祥 ——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探寻
本文插图
鲁中高地西麓环泰蒙山脉始祖地盆文化带
汶泗邹鲁虽然地域广袤 , 部位有别 , 区划分割 , 时代变迁 , 但基本性质类型一致 , 共有同一区系原生型文化血脉 , 同望泰蒙山 , 同饮汶泗水 , 同诵孔孟言 , 风俗一致 , 口音未变 , 心理融通 。 皆系一盆、两带、三个同心圆:东部山水相间、山前平原或山间河谷盆地 , 诞育三皇五帝部落 , 称为始祖地盆;汶、泗南北分开谓之“两带” , 连接营造更广阔的黄淮冲积平原;山东历史文化独成体系的“三个同心圆” , 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连续生发叠影所成的鲁中高地(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低山丘陵(2万年前的新泰智人)——鲁西南平原(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 , 8000年农耕文明)——全国更广大区域(龙山文化)的流布 , 直贯夏商周与儒家文化、诸子百家所造就的轴心时代 。 古老悠久 , 独立起源 , 谱系健全 , 没有缺环 , 持续发展 , 世所罕见 。 无论全国原始文明分六大区系还是三大块 , 都少不了汶泗邹鲁及其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 可谓:多元一体 , 邹鲁为宗 。 不能不称为世界文明史上的特殊现象 , 堪称世界最长寿的文明 。
如果说世界古文明没有中断的只有中国 , 那么迄今多学科综合论证 , 中国古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地区当推邹鲁;如果说青藏高原是黄河的源头 , 而黄河下游与大海所拥抱的海岱地区、鲁中高地、泰蒙山脉、汶泗流域、邹鲁地区、孔孟之乡 , 则是中国历史文化“根与魂”的家园;如果说青藏高原托起的喜马拉雅成为世界屋脊 , 那么 , 由黄河携带的青藏文化、黄土高原文化与汶泗流域文化交汇而托起的泰山孔子、邹鲁文明 , 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圣地高塔 , 矗立世界的东方 , 愈来愈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向往 。分页标题
贾庆超 , 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 汶泗邹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终身教授 , 济宁首批圣地英才、圣地名师 , 现兼任济宁市伏羲文化研究院院长 , 洙泗书院文化园创始人等 。
【文化大观|汶泗邹鲁文明的发祥 ——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探寻】

文化大观|汶泗邹鲁文明的发祥 ——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探寻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