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南书馆|南师讲述 : 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觉性呢?很简单——观心
_本文原题:南师讲述 : 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觉性呢?很简单——观心
本文插图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 , 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 根尘无坏故 , 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 如百千灯 , 光照一室 , 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
我们修行须修到这样的境界才叫妙觉 , 妙觉既是佛 。 由于大彻大悟到达妙觉以后 , 才晓得彻底的心物一元 。 我们的六根与外界的六尘本来就没有毁坏过 , 不死亦不生 , 亦无杂乱 。 如是乃至所有一切陀罗尼门均无坏无杂 。 这个道理就如同室内点一百只、一千只灯 , 每一只均发光 , 各有各的范围 , 但是 , 彼此均没有妨碍 , 此光与彼光均可互照互入 , 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菩萨之性灵都像这样彼此相通 , 连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亦无阻碍 。
善男子!觉成就故 , 当知菩萨不与法缚 , 不求法脱;不厌生死 , 不爱涅槃;不敬持戒 , 不憎毁戒;不重久习 , 不轻初学 。 何以故?一切觉故 ,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 , 其光圆满 , 得无憎爱 , 何以故?光体无二 , 无憎爱故 。
由于大彻大悟的缘故 , 菩萨不会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缚 , 也不去求一个解脱的方法 。 本来无缚 , 何须解脱?若有一法可修 , 若有一法可得 , 则法执犹在 , 被佛法困住 , 不算真解脱 。
悟了道的菩萨“不厌生死 , 不爱涅槃”我们凡夫都怕生死 , 所以赶紧学佛修道 , 想求涅槃而不死 , 对不对?其实 , 我们人类很有趣 , 你为什么怕死?你死过?没有!既然没有 , 那有什么好怕呢?庄子说过一个很滑稽的比喻 , 以前郑国(山西、陕西一带)有一位美女 , 皇帝想娶她当妃子 。 这位美女听说要离开家乡到皇宫 , 痛苦不绝 , 担心害怕不知到皇宫要过什么样子的日子 。 结果 , 进了国都 , 当了妃子以后 , 日子过得舒适无比 , 想起当年痛苦 , 实在没有道理 。 同样的道理 , 我们今天害怕死亡 , 万一死后 , 比现在更舒服 , 那么 , 现在的害怕不是多余吗?我们学佛修道都怕生死 , 想求涅槃 , 什么是涅槃?涅槃很难解释 , 有翻译成寂灭 , 不很恰当 , 有翻译为圆寂 , 也不很适宜 。 佛在《涅槃经》说是:“常、乐、我、净 。 ”这还是一面 , 再加上“清净圆明” , 这便是涅槃的境界 , 也是悟道成佛的境界 , 也就是一切众生自性的境界 。 菩萨“不厌生死 , 不爱涅槃” 。 若厌生死 , 则尚未解脱;若爱涅槃则法执犹存 。
“不敬持戒 , 不憎毁戒” 。 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敬持戒 , 憎毁戒” , 每人都拿一把尺去衡量别人 , 都拿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 , 从来不反省自己 , 从不要求自己 , 是不是这样?然后 , 听到某人学佛吃素 , 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坏人、魔鬼、不屑与之为伍 。 这些都不是学佛者所持的态度 , 真正的学佛是“不敬持戒 , 不憎毁戒” 。做人本来就应该道德好 , 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 , 更应该帮助他 , 这才是慈悲的精神 。
“不重久习 , 不轻初学” 。 我们经常听到人家问:你学佛多久了?二十年 , 呵!马上肃然起敬 。 其实 , 二十年有什么了不起 , 学了二十年还没有成就 , 那不是很糟糕?对于刚学佛的人也用不着看不起他 , 一切众生平等 。
何以故?菩萨为什么可以到达这样的修养见地呢?因为大彻大悟的人 , 看一切众生一体平等 , 诚诚恳恳、自自然然尊重每一个人 。 佛在此作了一个比方 , 譬如眼睛看见前面的东西 , 不管美丑净秽均一一映入眼帘 , 任何事物均可看见 , 光体本身普照一切 , 无选择 , 无爱憎 , 悟道之人视众生均与佛同等 , 无二无别 。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 , 修习此心得成就者 , 于此无修 , 亦无成就 。 圆觉普照 , 寂灭无二 。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 , 犹如空华 , 乱起乱灭 , 不即不离 , 无缚无脱 。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 生死涅槃 , 犹如昨梦 。分页标题
佛再度告诉吩咐普眼菩萨 , 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 ,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觉性呢?很简单——观心 。 修习此心就可以有所成就 , 而最后明心见性以后 , 则无修亦无成就 , 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 , 无所谓修与不修 。 亦无所谓得道与不得道 , 无所谓成佛或不成佛 。“圆觉普照 , 寂灭无二” , 此时到处都清净 , 处处圆融无碍 。
悟了道以后 , 才知道一百、一千、一万、一亿 , 乃至不可说不可数等一切佛都在玩花样、玩把戏 , 示现种种方便 。 阿弥陀佛或是药师佛都如空中之花朵 , “乱起乱灭” , 此时 , 才有资格可以呵佛骂祖 。 但是 , 你可不要乱骂哟!你骂的话 , 嘴巴立即长疮 。 以前有位禅宗祖师把八十八佛写在裤裆里穿 , 他的徒弟也学他 , 结果 , 下半身都烂了 。 那么 , 这位祖师为什么把八十八佛的名字写在裤裆里穿呢?因为他看到这些人太着相了 , 一身佛味 , 满脸佛气 , 太令人受不了 。 他为了破这些人的执著 , 他可以这么做 。 但是 , 你没有达到这个地步 , 不要说得尊敬佛菩萨 , 连一个护法或者是鬼神、土地公都要尊敬 , 甚至任何人、任何小孩 , 都得尊重 。
对于一切事物及佛法 , 不去追求 , 也不刻意摆脱 , “缘起性空 , 性空缘起” , 当体即真 。 没有人绑住你 , 也不需要解脱 。
到了这个时候 , 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 但是 , 你看了这段《圆觉经》 , 不要乱来 , 以为自己本来就是佛 , 就不用修了 , 那你就大错特错 。注意!普眼菩萨问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开悟?佛则从应当正念 , 远离诸幻开始 , 然后心清净 , 一身清净 , 多身清净 , 一世界清净 , 多世界清净 , 一路下来 , 到最后才说众生本来成佛 。
各位!如何解脱生死?生死不须解脱 。 什么是涅槃?涅槃?只不过是昨夜的一场梦 。
善男子!如昨梦故 , 当知生死及与涅槃 , 无起无灭 , 无来无去 。 其所证者 , 无得无失 , 无取无舍 。 其能证者 , 无作无止 , 无任无灭 。 于此证中 , 无能无所 , 毕竟无证 , 亦无证者 , 一切法性 , 平等不坏 。
这一切皆如昨夜之梦 , 所以应当知道生命无所谓生死 , 亦无涅槃可得 , “无起无灭 , 无来无去” 。 《金刚经》说:“无所从来 , 亦无所去 , 谓之如来 。 ”
一般所谓证道 , 证个什么呢?是不是有个什么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一个境界呢?佛在此说:“无得无失 , 无取无舍 。 ”《心经》上亦说:“无智亦无得” 。 有人打完坐 , 哭丧着脸跑来问我说:老师 , 境界掉了 , 好不好笑?注意!无得无失 , 有得有失就不对了 , 表示你还没有悟 。 “无取无舍” , 一般人学佛都想抓住一个境界 , 想抓住一个空或清净 , 这些都是有取 , 都是贪 。很多人学佛越学越烦恼 , 为什么?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 , 拼命想要去除妄念 , 但是又去不掉 , 所以烦恼不已 , 痛苦不堪 。 佛在此告诉你 , 无取无舍 , 妄念本来就留不住 , 何必去舍呢?
“其能证者 , 无作无止 , 无任无灭” 。 无所谓修 , 亦无所谓得定 , 亦无所谓任运自在 , 亦无所谓生生灭灭 。
“无能无所” , 能证者是道体 , 所证者是境界 。 于此真正的证悟之中 , 无能证者 , 亦无所证者 , 所以说“毕竟无证 , 亦无证者” 。 上面所讲的是无修 , 这里所讲的是无证 。 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什么?无证的结论又是什么?这非常重要 , 这是点睛之处 , 不可忽略过去 。 我在这里把这个秘密告诉各位 , 千万记住 。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生死涅槃 , 犹如昨梦” , 无证的结论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
善男子 , 彼诸菩萨如是修行 , 如是渐次 , 如是思惟 , 如是住持 , 如是方便 , 如是开悟 , 求如是法 , 亦不迷闷 。
好!你们就按照上面所讲的如是修行 , 就这样修行 , 这样一步一步有秩序有层次地修行 , 要如此反复思惟 , 要这样保持定在那个境界上 , 这个方便、方法都告诉你了 , 什么方法?观心 , 就这样开悟 。分页标题
假如这样还不开悟 , 怎么办呢?不必着急 , 不必害怕 , “求知是法 , 亦不迷闷” , 只要依照这个方法 , 慢慢行去 , 细水长流 , 总有一天会开悟的 。 你看佛多么慈悲!多么会安慰人!多么会鼓励人!
到此 , 释迦牟尼佛对普眼菩萨所提的问题 , 全都答复完了 , 最后再作一个偈子总结 。
尔时 , 世尊欲重宣此义 , 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 一切诸众生 ,
身心皆如幻 , 身相属四大 ,
心性归六尘 。 四大体各离 ,
谁为和合者 , 如是渐修行 ,
一切悉清净 , 不动遍法界 ,
无作止任灭 , 亦无能证者 ,
一切佛世界 , 犹如虚空华 ,
三世悉平等 , 毕竟无来去 ,
初发心菩萨 , 及末世众生 ,
欲求入佛道 , 应如是修习 。
“ 普眼汝当知” 普眼菩萨你应当知道 , “ 一切诸众生” 十方所有一切的众生 , “ 身心皆如幻” 生理心理皆如幻化 。 “ 身相属四大” 身体乃四大和合而成 , “ 心性归六尘” 心理精神乃六根六尘相互为缘所起的作用 。
“ 四大体各离” 地水风火四大体性各自分离 , “ 谁为和合者” 生命的主宰到底是谁呢?
“ 如是渐修行” 如是渐渐修行 , “ 一切悉清净” 一切心、身、世界都清净 。 “ 不动遍法界” 自性不动遍满法界 , “ 无作止任灭” 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 “ 亦无能证者” 亦无悟道能证的人 。
“ 一切佛世界” 所有一切诸佛世界 , “ 犹如虚空华” 犹如虚空中的花朵 。
“ 三世悉平等” 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佛与众生悉皆平等 , “ 毕竟无来去” 到最后的境界是无来亦无去 。
“ 初发心菩萨” 刚发心学佛的人 , “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 , “ 欲求入佛道” 想要修行有所成就 , “ 应如是修习” 应按照这个方法顺序去修习 。
【尚南书馆|南师讲述 : 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觉性呢?很简单——观心】诸位有心学佛的人士 , 若能把普眼菩萨这一段多多反复参研 , 深入细心体会 , 一定修证成功 , 圆成佛道 。
- 湖南经广|改变思维,舍弃成见,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 901图书馆
- 武汉图书馆|社科讲坛 | 预告:中国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 人类调研所|湖南师大女学生自杀:姑娘,撑不下去时,请为自己找一束光
- 温州市图书馆|秋意浓 | 拾趣晚风记秋凉(2)
- 九州心理|湖南师大女生寝室内自杀,疑因院团委工作压力过大:不会拒绝的老好人,如何断舍离?
- 南方都市报|全球18家顶级国家图书馆馆藏照片,为你图说20世纪中国
- 中国教育在线西北|西安高校十大最美图书馆!快来pick你的母校
- 黑龙江省图书馆|万卷音画|影音阅读推广活动报道“肖恩·康纳利”
- 武汉大学图书馆|回顾|涌动着的诗心——校园诗歌
- 邢台旅游|“诗情画意”——诗经文化图文展在市图书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