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六痴”校长晚年献余热

_原题为 “六痴”校长晚年献余热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新老年” , 他们不满足于简单安度晚年 , 而是“退而不休”——继续从事退休前的事业或者尝试一项全新的事业 。 他们乐于担当、积极参与 , 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 , 为社会发挥余热 。 而无数鲜活的例子也证明 , 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作用 , 将为全社会贡献难得的财富 。 莫道桑榆晚 , 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 , 大有可为!
有这样一位老人 , 与新中国同龄 , 身板挺直 , 气宇轩昂 , 浑身充满活力;有这样一位教育专家 , 擅长文体 , 书法、写作均有建树;有这样一位明星 , 走到哪里 , 都受到学生的追捧 , 是大家眼中的“教育明星”;有这样一位爷爷 , 从不溺爱孙子 , 教小家伙挑战磨难……他就是本市特级教师张奎文 。
余热未尽献 老骥不偷闲
作为天津市政府督学和天津市高中现代化学校建设达标督导验收专家组组长 , 曾荣获“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教育十大年度人物”的张奎文 , 一生醉心教育 , 热爱学生 。 退休后他继续献身教育事业 , 那份执着和快乐 , 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而这位一生痴迷体育、痴迷音乐、痴迷读书、痴迷教书、痴迷书法、痴迷写作的“六痴”校长 , 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亮 , 总是把他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家 。
张奎文带领专家组深入各校 , 和校长、老师们交朋友 , 研究、交流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 。 为了倡导“寓教于乐”和高效课堂 , 深入课堂听课时 , 每每在上课之前 , 他都会给全班学生朗诵一首诗、唱一首歌 , 以消除师生紧张的心理 。 为促进文体活动 , 在观摩各校“大课间”活动时 , 他和学生们一起跳绳、踢毽、打球……中午休息时间 , 曾在大学获得乒乓球比赛冠军和区教职工大赛亚军的张奎文 , 还会和师生打几局乒乓球 。
有一年 , 他带领专家组在本市一所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中学进行督导验收工作 , 看见有很多新疆学生 , 那天正好赶上“古尔邦节” , 专家们和新疆学生一起欢庆节日 。 张奎文用口琴即兴吹奏起欢快的新疆舞曲 , 和同学们载歌载舞 , 全校师生共同庆祝民族大团结 。 师生们都说:“这个校长真不一般!”
退休不退志 , 老骥不偷闲 。 是的 , 张奎文总是不失时机地以自己从教42年(新华中学24年 , “小外”18年 , 其中21年做班主任 , 21年任校长)的亲身经历与感悟 , 积极倡导校长和老师们一定要培养学生文、体、艺、个性的特长 , 使他们愉悦身心、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全面发展 。 为了倡导这一理念 , 退休后 , 他常常四处奔波 , 应邀为天津以及外省市的教育界同仁作报告 , 诠释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 。
这或许就是张奎文对“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的理解吧!
少年尝苦难 老来豁达情
进入古稀之年的张奎文 , 每天清晨都会在小区里慢跑、练声;每晚练习倒立 , 能连续做70个俯卧撑;每周安排时间游泳、打乒乓球 , 蛙泳、仰泳、潜泳、蝶泳、自由泳各种泳姿任意变换;闲暇时朗诵、唱歌、吹口琴、拉小提琴;静下来会写作、练习书法 , 已发表200多篇论文、散文、小说、诗歌 , 出版专著、编著图书18部……可以说 , 每时每刻文体不离身 。 如此乐观豁达的生活状态 , 恐怕外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 他竟是一位经历过三灾八难、命运多舛的人 。
上世纪30年代 , 张奎文的父母从河北省清河逃荒要饭闯关东 , 后辗转落脚天津 。 张奎文刚出生不久便患重病 , 奄奄一息 , 没想到却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 大家都说:“大难不死 , 必有后福 。 ”但福未至 , 祸却一个接一个 。 童年险些被马车碾轧 , 不小心触电 , 小学辍学两年……如今 , 回顾这些经历和磨难 , 他感慨地说:“‘三分顺境 , 七分逆境’的人生哲学 , ‘三灾八难’的警世古训 , 我都有切身体会 。 磨难令我回味 , 让我坚强;赠我营养 , 给我力量 。 ”
祖孙登山趣 寓教于乐中
【教育|“六痴”校长晚年献余热】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在隔代教育中 , 张奎文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 。
退休后 , 张奎文在家的时间比过去多了一些 , 他可以实施他的磨难教育和勇于挑战艰险的教育 。 他刻意给孩子营造这样一个环境 , 培养孩子坚毅、顽强的性格和探险精神 。
“我对高山有特殊的感情 , 因为它巍峨壮观 , 令人仰止 。 我对登山有特殊的爱好 , 因为登山能强心健体 。 ”张奎文说 , “最难忘的是 , 年轻时 , 我利用暑假 , 一路上身穿短裤背心 , 迎着暴雨 , 不穿雨衣不打伞 , 任风吹打 , 任雨浇洒 , 独自登上泰山 。 还有一次 , 我登上峨眉山3099米高的万佛顶 , 一天往返 。 我一生把几十座高山踩在脚下 , 那种‘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油然而生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张奎文的山峦情怀依旧 , 他把这份情怀传递给了两个孙子 , 一起去挑战山峰 。
2016年 , 年近古稀的张奎文 , 为了奖励大孙子在“中国梦·少年梦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中荣获钢琴大赛金奖 , 他独自带着7岁的大孙子和4岁的小孙子 , 自助游云南 。 18天里 , 祖孙三人游览了石林、滇池、苍山、洱海、香格里拉、玉龙雪山等多个景点 。分页标题
“玉龙雪山海拔高导致缺氧 , 我们爷孙三人边登山边朗诵 , 边朗诵边吸氧 , 互相鼓励 , 勇敢前进 。 一路上 , 大孙子不让领 , 小孙子不让抱 。 沿着阶梯 , 我们奋力攀登 , 终于登上了美丽的玉龙雪山 。 ”张奎文感慨地说 , “两个孩子在登山的锻炼中身心得到了成长 , 这是坐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 。 ”
去年7月盛夏 , 张奎文带着两个孙子游览了京东第一山——天津蓟州盘山 。 站在山脚下 , 他问两个孙子:“坐缆车吗?”
“不坐!”两个孩子异口同声 。 就这样 , 爷孙三人徒步攀登 。 路上 , 他们朗诵、咏唱有关“山”的诗与歌 , 身心愉悦 , 力量倍增 。 在山顶“挂月峰”上 , 张奎文高歌《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孩子们朗诵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他们高歌着、呐喊着 , 洪亮的声音在半空中久久地回荡 。
下山前 , 张奎文又问两个孩子:“坐缆车吗?”
“不坐!”孩子们又异口同声 。
张奎文连忙向附近的山民打听:“有没有稍近一点的路下山?”
山民说:“有 , 往前走 , 右拐 , 有一条小山路 , 但很少有人走 。 ”
他们决定探险!张奎文一手拽着前面的大孙子 , 一手拉着后边的小孙子 。 他们穿过丛生的灌木 , 越过林立的怪石 , 小心翼翼走过几个陡坡……终于在太阳落山时 , 走到了山下!
这一天上山下山 , 来回行走 , 山民说得有60多里路 。
张奎文深有感触地说:“我任班主任的年代 , 周末领学生市郊考察;暑假带学生远途旅游;曾带全班学生骑自行车绕天津外环线一周(71公里) , 8岁的儿子骑小轮自行车同行……‘少年强则中国强!’ 对学生 , 对儿孙 , 从小进行吃苦教育 , 磨炼意志 , 强心健体 , 是很有必要的素质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