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柒|没热搜又赔钱,但这女神值得你鼓掌
现在的电影圈变的有点奇怪 , 豆瓣评分、自来水、出圈……似乎已经成为了衡量一部作品的标准 。
买电影票前 , 我们总是习惯先刷一刷票房 。
生怕看了冷门电影 , 少了笔跟别人的饭后谈资 。
虽然电影本质上不分三六九等 , 但在艺术层面上 , 依然有“清淡”和“浓烈”之分 。
很明显 , 《掬水月在手》就属于我们常说的“阳春白雪”那一卦儿 。
逼格高 , 又冷门 。
本文插图
连平时一向“傲娇”的985、211 , 都在微博上给它打CALL , 转发接力 。
就冲这排面 , 不贡献一张电影票都说不过去 。
本文插图
文学圈的热闹 , 跟朋友圈的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放眼社交平台 , 依旧少有人谈及 。
大部分人在听到“掬水月在手”五个字时 , 都是一脸迷茫——
“你刚说什么?什么月什么手?”
这也不禁让人好奇 , 它 , 到底凭什么?
中国女性版的“百年孤独”
一生就是一首诗
「掬水月在手 , 弄花香满衣」
一句取自于良史《春山夜月》的片名 , 直接锁定了观影人群 , 把假文艺和真文学爱好者划分开来 。
叶先生解释说:“掬水就是捧起水来 , 水里边 , 就有一个月亮的倒影 。 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 , 因为那(影片)不是真实的我 , 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 , 大概介绍了我一生的经历 。 ”
而《掬水月在手》的英文片名则是“Like the Dyer’s Hand” , 则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
本文插图
可能很多人对她的了解 , 还停留在2018年叶嘉莹变卖自己的房子 , 裸捐3568万元来支持古典文化研究 。
3568万元 , 对于那些动辄买上亿豪宅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 。
但对于一位教书的老太太而言 , 这就是她的全部 。
本文插图
但在古典诗词领域 , 叶嘉莹是无数人的“引渡人” , 是同领域成就最高的研究者之一 ,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
白先勇、席慕蓉、陈映真等一大批知名作家 , 都曾经是它的学生 。
本文插图
童年吟诗 , 少年写诗 , 成年教诗 。
《掬水月在手》记录了叶先生长达98年 , 游历在诗词里的人生 。
她生于民国 , 大时代的动荡让她早早历经了“国破山河碎”的年代 , 也经历了寻常人难以承受的生离死别 。
本文插图
1948年 , 成婚不久就随先生撤退到台湾 , 来到台大教书 , 这一别就是几十年 。
1966年 , 陆续到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任客座教授 , 最后落脚温哥华 。
在国外学习西方文学 , 接触语言学、符号学等的同时 , 对诗词的研究也从未松懈 , 成为世界上少数用英文来讲述中国古诗词的学者 。
本文插图
1974年 , 她申请回国探亲 , 从加拿大一路辗转飞到香港 , 再回到北京 。
1976年 , 遭受女儿骤然离世的打击 , 她最终舍弃“小我”的悲喜 , “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 ”
1979年之后便一直在南开大学任教 , 至今已有41年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她的一生 , 叶先生独创的“弱德之美” , 是她生命中绕不开的四个字 。
“我有弱德之美 , 但我不是弱者”
“弱德不是弱者 , 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 。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 , 你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 , 你要完成你自己 , 这种品德才是弱德 。 ”
她这样解释到 。
父亲在战乱中失联 , 母亲在赶回家的途中去世 , 女儿的骤然离世 , 她连续写下十首《哭女诗》 。
在谈及婚姻中的一地鸡毛 , 也只是淡淡叹一句“那个人啊” 。
她的一生多艰 , 是诗词救了她 。
本文插图
两个小时下来 , 整部影片的感情都是处于一种平淡、克制的状态 。
很多困苦叶先生只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带过 , 导演也没有刻意去补充 。
点点滴滴 , 都藏在诗里 , 用诗去述说 。
这种淡然 , 不代表不在乎 , 就像叶先生总结的“弱德之美”一样 , 是以一种隐忍又坚韧的方式去表达 。
本文插图
《掬水月在手》作为“诗人三部曲”的最终章 , 它不是一部平铺直叙的传记 。
古朴的文物、珍贵的照片、山川河流、意境悠远的音乐 , 叶先生的吟诵……
在舒缓的节奏中 , 将叶先生的个人和诗词、国家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 , 极尽诗意之美 。
你不会觉得是在看一部枯燥的纪录片 , 而是值得慢慢回味的艺术品 。
或许这部纪录片不够华丽 , 但它足够诗意 。
以诗歌来拍诗人 , 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吗?
本文插图
文学在每个人心中回响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 , 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 《掬水月在手》值得我们细细去品 。
豆瓣评分8.1 , 票房突破560万 。
不仅入围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纪录片单元 , 还创下了全国艺术联盟纪录片发行的最高票房记录 。
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片 , 这样的成绩 , 无疑是合格了 。
但铺天盖地的批评声 , 对寥寥无几的排片 , 无疑是雪上加霜 。
习惯性的批判
是为艺术筑起的高墙
混乱的叙事手法+故弄玄虚的空镜头+东瀛风的配乐 。
《掬水月在手》从上映到现在 , 就没少被人诟病 。
不少人表示都是冲着“叶嘉莹”三个字去打分 , 至于叶先生是如何用诗词去渡人渡己 , 在影片中探讨的并不深 。
扪心自问 , 在敲键盘前 , 自己真的看懂了吗?
混乱装x的叙事手法?
本文插图
在结构上 , 影片借用了海德格尔“诗是存在的居所”的概念 , 以四合院空间布局全篇 。
两个小时观看下来 , 整部电影没有过多的故事描述 , 也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 。
在采访时导演解释到:“我不会以一个所谓的顺序叙事的内容作为剪辑的逻辑 , 我会希望寻求一种真的“跳跃”, 把诗的格律物化在画面中来呈现 , 去营造一种电影里特有的所谓诗词和影音的空间感 。 这个影音空间是自由的、开放的 。 ”
这是导演想表达的氛围和诗意 , 观众却盯着拍摄技法不放 。
本文插图
大量空镜头是为了凑时长?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壁画、石窟、陵墓、碑帖……观影者所看到的每一寸留白 , 无一不是叶先生精神养分的构成 。
比如佛光寺斗拱的画面 , 是因为导演希望用寺院的斗拱结构 , 来隐喻诗本身严谨有张力的格律 。
又比如说唐朝的陶瓷器、铜镜的画面 , 是为了透过当时留下来的一些文物去回溯 , 让观影者多做一些投射想象 。
绘画、壁画、石雕、碑帖、墓志铭等文物 , 本身都是很美的 , 集结了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符号 。 其实就是展现了跟诗一样重要的意涵 , 其实他们做的歌咏都在咏诵 , 都在礼赞 。 当时的信仰、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美的事物等等 , 这里面的一种赞颂 , 其实就是诗 。
留白 , 不仅意味着可能、未知与自在 , 也隐喻了诗的源头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至于东瀛风的阴间配乐?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诗是文人的Vocal 。
首先 , 这不是单纯的配乐 , 而是把诗以雅乐的方式在吟诵 。
其次 , 雅乐是当年鉴真东渡日本时保留下来的 , 也是现在唯一保留下来的 , 乐曲形式、乐器演奏等最接近唐代音乐的形式 。
于是才有了日本音乐大师佐藤聪明 , 带领十几人编制的乐队专门制作 , 将雅乐和现代乐完美结合的《秋兴八首》 。
本文插图
老实说 , 观看这部影片其实是一件高门槛的事 。
把诗影视化 , 难 。
把讲诗的人影视化 , 更难 。
理解“诗”的美 , 是观影者的事 , 是不同文化素养激发的不同感应 , 而不是靠一部片子就能讲述清楚的 。
但纪录片的门槛 , 并不是一种阻碍 , 而是一种“诱惑” , 引诱你在诗词世界里“跳舞”的一张入场券 。
本文插图
纪录片是主观的 , 以现实生活和历史为素材 , 使用少量的艺术加工手法 , 保留对事件和人物最本真的记录 。
比电影更真实 , 比现实更艺术 。
真正的纪录片是导演个人性格的外化 , 是反套路 , 反潮流的 , 不可能讨好所有的观者 。
如今 , 不少人却把批判当成一种习惯 。
编剧费在多的心血 , 再精心的设计 , 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一句轻飘飘的“假大空”、“装x失败”、“没劲”罢了 。
靠diss来彰显逼格 , 获得满足感 , 才是他们想要的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那些在屏幕前控诉没有把叶先生的一生拍出来的人 , 其实说白了 , 是没有按照他们的心意去拍 。
缺少对作品的基本尊重和敬畏 , 习惯性的批判 , 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 , 可气又可笑 。
中国需要纪录片
来传达世界未被察觉的美
它或许不够好 , 但一定得拍 。
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经说过——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 , 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 ”
然而 , 在各种商业大片的轰炸下 , 纪录片市场一直没能走出“低票房”、“赔本赚吆喝”的阴影 。
在中国影视圈里 , 拍纪录片甚至被默认为是“最不赚钱”的活儿 。
本文插图
《二十二》通过3万人众筹到100万元 , 才完成电影的后期制作和宣发 。
本文插图
《百鸟朝凤》因为排片量太少 , 制片人只能直播下跪磕头……
本文插图
不是卖车卖房 , 就是请亲戚朋友支援 , 实在不行 , 还得拉下面子在网上搞搞众筹 。
这就是中国纪录片的现状 。
本文插图
这样的热情又能坚持多久?
我不知道 。
但闭上眼睛想一想 , 去年的电影票根里 , 有几张是留给了纪录片?
当你捧着爆米花兴奋在电影院选电影时 , 是否看到过《绝代芳华》、《时光机》的身影?
再说个数据吧 , 2019年 , 纪录片一共上映26部 , 票房累积不足1.5亿 。
而同年电影产量是1037部 , 电影总票房累积是6(O)4(M)2(G)亿元……
也就是说 , 2019年的纪录片所有票房加起来 , 连总票房的零头都没有 。
本文插图
其中 , 2019票房最高的纪录片电影《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 , 靠着收割饭圈女孩男孩们的情怀 , 迎来了“春天” 。
本文插图
第二名《徒手攀岩》 , 则是靠着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项的加持 , 斩获3000万的票房 。
本文插图
而绝大多数国产记录电影票房 , 都是在1000万以下 。
比如描绘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绝代风华》 , 4800元的票房不说 , 就连豆瓣评分都不配拥有……
本文插图
这还不是最惨的 , 毕竟 , 60%的纪录片连上院线的资格都没有 。
和不计其数的综艺及电视剧争抢观众 , 显然并不是纪录片的长项 。
投入低、收视低、再投入更低、质量低……让纪录片陷入恶性循环中 , 如削足适履 。
更不用说 , 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学类纪录片 。
《色 , 戒》、《半生缘》、《海上花》、《第一炉香》……
电影拍了那么多张爱玲 , 可张爱玲自己呢?连对着镜头述说自己一生的机会都没有 。
本文插图
更令人惋惜的是 , 像钱钟书、杨绛、张充和如此的学者作家 , 最后连自己的影像传记都没有留下 。
文化复兴注定是一条漫漫长路 , 不可能一步登天 。分页标题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塞进这短短的记录片中 , 纪录片只是抛砖引玉 。
本文插图
不要等到人走了 , 才留下惋惜、追念 。
如果你从这两个小时中 , 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那这个片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
本文插图
比起拍的好不好 , 我们更需要在意的是 , 有没有人拍 , 有没有人去纪录 。
古诗词 , 一个常常被遗忘太久的群体 , 和时下火热的“饭圈”、“二次元圈”相比 , 实在是冷清的可怜 。
但再小的圈子 , 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 , 它们也正在触及到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角落 。
纪录片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观影效果的“好看” , 而是为了“传达世界里未被察觉的美” 。
本文插图
纪录片或许称不上艺术品 , 但记录的人和事 , 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
没有载体的艺术 , 是虚无飘渺的 。
到了最后 , 可能会变成从未发生过 。
纪录 , 不是非要你去记住什么 。
而是因为有一些东西 , 从一开始就不应该遗忘 。
不要让“下跪”、“卖惨” , 成为纪录片“活着”的唯一筹码 。
【柳小柒|没热搜又赔钱,但这女神值得你鼓掌】它本该是你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
- 柳小柒|他跟他前任杠上了…
- 华商吧|在华商,来大姨妈还没热水洗澡是怎样一种体验?
- 柳小柒|她真的既漂亮又大方,我也真的既反感又膈应
- 柳小柒|一代天后流产4次,借精生女遭万人唾骂:媲美豪门的婚姻,却为何中途离散?
- 柳小柒|杀马特消失了?不,他们“变异”了
- 柳小柒|遭公司雪藏、被骂出抑郁症、靠绯闻出圈的金晨,现在还成了新晋直男女神?
- 柳小柒|周迅蹭王一博流量遭群嘲?没关系,李冰冰也被这样骂过……
- 柳小柒|“双十一最大的骗局”
- 柳小柒|一夜狂赚 7 亿,薇娅最该感谢的男人不是李佳琦,是他……
- 柳小柒|其实萧亚轩挺可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