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在我的记忆里 , 北京有句俗语叫“前门楼子九丈九 , 四门三桥五牌楼” , 这说的就是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的正阳门 。 被人们称为中轴线上的青龙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为什么今天要介绍下正阳门呢?因为他是北京城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门 , 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变迁 , 依然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 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 一座很富有纪念意义的建筑 , 当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喽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正阳门 , 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 , 原名丽正门 , 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 。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 , 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 。 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 , 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 , 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 , 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 , 现仅存城楼和箭楼 , 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 城楼上还建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
正阳门规格高于其它八门 , 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 。 那这“四门三桥五牌楼”是什么意思呢?
四门:指正阳门共有四个门洞 , 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各一个门洞 。 而其它八门均只有两个门洞 , 即城楼门洞和瓮城单侧闸门的门洞 , 箭楼皆无门洞 , 只具备防御堡垒的功能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三桥: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 , 其实是一座石拱桥 , 但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 , 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 , 称为御道 , 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五牌楼:指正阳门前那座“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 。 在明代京城九门都建有牌楼 , 唯独正阳门牌楼的规格最高 , 有五个开间 。 如今只有正阳门牌楼得到复建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正阳门的主要建筑有:城楼、箭楼、瓮城、雉堞和女儿墙、马道、铺舍
正阳门城楼
正阳门城楼坐落在砖砌城台上 , 城台上窄下宽 , 有明显的收分 , 宽95米 , 厚31.45米 , 高14.7米 , 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 , 占地3047平方米 , 城台上以城砖海墁 。 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 , 楼脊饰龙头兽吻 , 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层柱子 , 朱红梁柱 , 金花彩绘 , 楼上楼下四面均设门 , 面阔七间 , 进深三间 , 上下设回廊 , 上层前后装菱花格隔扇门窗 , 下层为朱红砖墙 , 明间及两侧正面各有实榻大门一座 。
城楼两端沿城墙内侧设斜坡马道以通上下 。 通面宽41米 , 通进深21米 , 楼身宽36.7米 , 深16.5米 , 高27.3米 , 整个城楼通高43.65米 , 为老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者 。 城楼外侧重檐以上悬挂木质大门匾 。 城门洞为拱券式 , 开在城台正中 , 五伏五券 , 内券高9.49米 , 宽7.08米 , 外券高6.29米 , 宽6米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箭楼
正阳门的箭楼是最能体现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建筑 , 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 , 雄踞于砖砌城台之上 。 城台高约12米 , 上窄下宽 , 亦有明显收分 。 城台正中辟券门 , 与城门相对 , 五伏五券 , 门洞内设"千斤闸",南侧宽10米 , 北侧宽12.4米 , 占地面积2147平方米 。分页标题
箭楼上下四层 , 楼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 , 饰绿琉璃脊兽 。 南、东、西三面辟箭窗 , 以作对外防御(射击)之用 , 南面四层 , 每层13孔 , 东、西各四层 , 每层4孔 , 连抱厦2孔 , 共辟86孔 。 箭楼的结构为前楼后厦 , 面阔七间 , 宽62米 , 进深20米;北出抱厦庑座 , 面阔五间 , 宽42米 , 进深12米 , 整座楼通高35.37米 。 在明清北京城垣的箭楼中 , 唯正阳门箭楼辟门 , 亦最为高大雄伟 。 形式比较独特 , 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
正阳门箭楼下的券门只为皇帝通行 , 因避讳刮掉龙鳞 , 故“门”字无钩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瓮城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瓮城 , 瓮城为长方形 , 南北长108米 , 东西宽88.65米 , 东北、西北两内角为直角 , 东南、西南两外角为抹角 , 瓮城将城垣、城门楼、箭楼和两座闸楼连接起来 。 瓮城城垣与城墙高度相同(高约11.36米) , 略窄些 , 内为土墙心外甃大城砖 。 上顶甬道海墁城砖 , 外侧筑雉堞 , 内侧筑女儿墙 , 内有空场 。 瓮城四面各开辟拱券式门洞一座 , 东、西、南为吊落式闸门 。 北门在宏伟的城楼之下 , 南门在高大的箭楼之下 , 东西门则在瓮城东西正中的闸楼之下 。
瓮城内 , 城楼南侧靠北门两侧 , 建有关帝庙、观音庙各一座 , 关帝庙居西 , 观音庙居东 , 均为南向 , 一层殿宇、两侧庑廊 , 规模较小 。 但两庙的香火很旺 。 明清时 , 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瓮城内 , 全部依例建有庙宇 , 除德胜门和安定门供奉真武大帝外 , 余均供奉关帝 , 以祈护国佑民 。 然而九门之中 , 以正阳门关帝庙规模最大 , 传说其中关羽的塑像原系明朝内廷所供奉 , 因此香火一直兴盛 。 明清时期正阳门关帝、观音两庙 , 曾留下了许多奉祀、纪事的碑刻、诗文 , 是研究北京城垣建设史和社会文化史珍贵的石刻文献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瓮城东西两侧建有闸楼 , 闸楼面阔三间 , 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 , 歇山小式屋顶 , 外侧辟箭窗两排共12孔 , 下设闸门以通行人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雉堞和女儿墙
雉堞和女儿墙是沿城垣上顶内外修筑的矮垣墙 。 雉堞位于城垣顶外侧 , 筑为齿状 , 起盾牌作用 , 以保护守城者免遭敌人攻击 。 女儿墙亦称女墙 , 为城垣顶内侧修筑的矮垣墙 , 作用是拦挡守城者 , 免于摔下 。 老北京内城雉堞高为1.9米 , 宽为1.5米 , 厚为0.75米 , 其间距在0.5~0.8米之间 。 外墙雉堞高1.3米 , 宽约1.2米 , 厚为0.5米左右 , 其间距在0.5米左右 , 内外城共有雉堞20772个 。 雉堞都是用白灰浆、大城砖砌成 。 平顶 , 四侧四棱见角 , 非常牢固 。 女儿墙高约1.2米 , 厚约0.75米 , 以白灰浆、大城砖沿城垣形制砌成 , 上顶一般砌成馒头顶或是泥鳅背顶 。 正阳门与内城其它八门一样 , 城台外侧建雉堞 , 内侧建女墙 , 规制亦与城垣相同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马道
马道是供守城部队上下城用的专用斜道 , 它附贴在城墙内侧墙体上 , 坡度约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间 , 马道宽约四、五米 , 斜道外侧砌筑一道矮墙 。
内城共有二十七对马道 , 每对马道呈内八字形或外八字形 , 从左右两条马道都可以到达城顶 。 正阳门设有马道两条 , 均在月城内紧贴城垣内壁而筑 , 分别通向城楼与箭楼(今已废) 。 建筑方法是将马道土心与城垣土心夯为一整体 , 另一侧以白灰浆、大城砖砌成一米厚的砖层 , 成为马道的外包皮砖层 。 在这层外包皮砖上 , 与马道斜面平行砌起一道矮墙 , 其长与马道斜面同 , 宽约0.75米、高约1.2米 , 称为马道扶手墙 。 马道土心部分是以黄土夯成 , 其上再夯筑一层约50厘米的三合土 , 再上以大城砖立砌一层 , 成"礓碴"式马道路面 。分页标题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铺舍
铺舍是城垣顶上驻军值班房 , 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物之用 。 明代称为铺舍房 , 清代称堆拨房 。 基本上是每座"马面"之后的城垣顶上即筑有一所 , 面阔三间 , 进深一间 , 为硬山式 。 陈宗藩《燕都丛考》中记述:内城垣上有"旗炮房九所" , 分布在九座城门楼旁 , "堆拨房一百三十五所 , 储火药房九十六所";外城垣上有"堆拨房四十三所" 。
很多关于北京的电视剧都有过正阳门出现在电视剧场景中作为背景 , 把正阳门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来展示 。 甚至有的电视剧的名称都有正阳门 , 例如《正阳门下》、《正阳门下的小女人》 , 都是反映了北京某个年代的历史记忆 。 通过正阳门来放映了时代的变迁 , 突出了新旧时代的强烈对比 。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正阳门|北京城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成为北京地标式建筑及电视剧采景地
本文插图
在北京城诸门中 , 正阳门规制最为隆崇 ,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 , 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 正阳门作为北京仅有的一座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门 , 既是历史文化遗存 , 也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绝佳载体 , 人文蕴涵深厚 。
正阳门作为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 , 以其无声的建筑语言 , 不仅向世人展示出封建社会都邑城垣中的一个局部 , 而且 , 在古代建筑、文化艺术、民俗礼仪、王朝历史等方面 , 都有其独立的存在意义与研究价值 , 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