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16岁高中生“莫名其妙”的肌萎缩竟是罕见病——平山病



|险!16岁高中生“莫名其妙”的肌萎缩竟是罕见病——平山病
本文插图
今年16岁的小星(化名)是一名高中生 , 花季少年 , 无忧无虑 , 然而最近小星遇到了烦恼 。
原来一年前 , 小星发现自己的左手总是麻麻的 , 小指在伸直时感觉很紧绷 , 不如其它的手指伸展灵活自如 , 但尚未影响学习和生活 , 小星就没放在心上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左手麻木的症状没有改善 , 小星的左手小指的紧绷感越来越强烈 , 甚至无法伸直 , 活动力大大下降;不仅如此 , 小星还惊讶地发现 , 自己的左手似乎“缩小”了!“天呐!我不会是要残疾了吧?”小星吓坏了 , 父母也觉得“事有蹊跷” , 于是到当地医院就诊 。
经过检查 , 医生考虑小星患的是“肘管综合征” , 一种因为尺神经在肘关节位置受到压迫所致的疾病 , 建议他做肘管松解手术 , 以解除尺神经的压迫 。
面对突如其来的手术 , 小星的父母有些犹豫 。 这时 , 朋友建议他们到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看看 。
接诊的骨科二十二病室副主任蒋明辉详细地了解了小星的情况 , 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产生了怀疑 , 因为小星并没有神经压迫所引起的放射性疼痛 , 起病1年以来几乎没有过疼痛感 , 与“肘管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并不相符 。 因此 , 他邀请学科主任雷青指导 。
“青少年、一侧上肢远端的肌肉萎缩” , 这两个关键点让一个罕见疾病的名称在两位主任的大脑里出现 。
雷青建议进一步为小星行颈椎仰卧位MRI(磁共振)检查和颈椎过屈位的MRI检查 , 通过两个不同体位的磁共振对比 , 以发现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 。
为明确诊断 , 蒋明辉特别陪同小星到磁共振室 , 指导采取正确的过屈体位 。
颈椎仰卧位MRI的结果并无异常 , 而颈椎过屈位MRI结果则显示小星第6颈椎到第1胸椎椎管后方有明显的硬膜囊后壁与骨性椎管后壁分离的现象(膜-壁分离现象) , 大家的猜测得到了证实 , 小星患的不是“肘管综合征” , 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平山病 。
蒋明辉解释说 , 平山病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 , 以单侧上肢远端非对称性的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 , 于1959年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首次报道 。
平山病发病率低 , 临床表现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 普通检查难以发现其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 , 需要进行颈椎特殊体位的磁共振检查才能确诊 , 因此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 。
蒋明辉介绍 , 一旦误诊或漏诊 , 其治疗方式也将进入误区 ,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手术痛苦及医疗费用 , 还可能导致疾病进一步进展 , 出现肢体外形及功能的不佳 , 甚至残疾 。
明确的诊断给小星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
由于小星正值高中关键阶段 , 佩戴颈托的保守治疗方案虽然有助于缩短病程 , 控制肌肉萎缩进展 , 但需要佩戴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 对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诸多不便 。 于是小星和父母商量后还是决定行手术治疗 , 避免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
雷青带领骨科团队为小星制订了手术方案:从颈椎前路进行手术 , 将患者屈颈位MRI显示的脊髓压迫最明显的节段进行融合 。
三个小时的手术很顺利 。 术后 , 小星左手手指的收缩、外展活动较术前有了明显改善 。 出院前 , 小星一改入院时的沮丧 , 高兴地向骨科医护人员再三道谢 。
蒋明辉提醒 , 目前平山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青少年朋友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手指活动不灵活、有麻木感等上肢局限性肌肉萎缩症状时 , 需及时就诊 。 正确的诊断才是精确治疗、获得良好预后的前提与基础 。
采访人员梅玫 通讯员刘文前
【来源:潇湘晨报】
【|险!16岁高中生“莫名其妙”的肌萎缩竟是罕见病——平山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向原创致敬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