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治疗老年痴呆,别踏入这2大误区!


作者:邬剑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 , 会逐渐进展 , 且不能根治 。 这给人们带来很多认识误区 , 例如:
太早用药会产生耐药性 , 坚持不用药或尽可能少用药 , 就可以保留“蜜月期”;
帕金森病进展慢 , 晚点治或不用治 , 也能安然活到老;
帕金森病反正“治不好” , 吃药也不能阻止病情进展 , 还有副作用 , 干脆别治了 。
【老年痴呆|治疗老年痴呆,别踏入这2大误区!】那么 , 得了帕金森病是否需要立刻治疗?答案是“需要”!

老年痴呆|治疗老年痴呆,别踏入这2大误区!
本文插图
一、帕金森需不需要治?从两大误区说起 。
误区1: 太早吃药会有耐药性
不服药并不能保留“蜜月期” 。
所谓蜜月期 , 是指在帕金森病早期 , 患者对药物治疗敏感 , 小剂量左旋多巴就可维持比较满意和持续的疗效 , 且没有运动并发症 , 生活质量可能达到病前状态 。
蜜月期长短不一 , 因人而异 , 一般为5-8年 。 开关、异动等运动并发症的出现 , 宣告蜜月期的结束 。 因此有人认为:长时间服用左旋多巴是导致运动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 所以坚持不吃药 , 以延缓甚至保留“蜜月期” 。
运动并发症产生的核心 , 其实是疾病发展的结果 。 人体运动的调节 , 靠的是多巴胺能和胆碱能神经元的相辅相成 。 得了帕金森病 , 多巴胺细胞和多巴胺能受体的数量都持续减少 , 对多巴胺的储存和缓冲能力也不断降低 。 这就导致同样的药物所产生的疗效逐渐衰退 , 且症状高度依赖药物浓度 , 最终产生运动波动 。
不服用抗帕金森药物 , 并不能保持药物的反应性 , 反而因长期不服药 , 导致生活质量持续下降 , 白白放弃了早期治疗的可能获益 ,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 也留不住“蜜月期” 。 一旦无法忍受严重症状而开始服药 , 很短时间内就会出现运动并发症 。
所以 , 靠不吃药来保留“蜜月期”是不可能的 , 帕金森病一经诊断 , 就应尽早启动治疗 。
误区2:帕金森病药物副作用大 , 得不偿失
帕金森药物具有神经调节作用 。 数十年来 , 国内外科学家投入大量精力 , 来寻找能遏制帕金森病进展的疗法 , 即疾病修饰疗法 , 但结果均不理想 。 有人据此认为 , 既然无法治愈 , 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 , 那就没必要服药了 。 但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
在帕金森病早期 , 即使仅出现轻微症状 , 体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也达到了30%-50% , 多巴胺递质减少50%-70%以上 。 此时如能及时服药 , 为多巴胺能系统“提供援兵” , 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神经递质的过度丢失 , 维持神经环路的正常调节功能 。
部分研究显示:早期开始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 , 远期功能保留更多、生活质量更高 。

老年痴呆|治疗老年痴呆,别踏入这2大误区!
本文插图
二、个体化用药 , 能有效减少副作用
患者的认识误区 , 大都来自对治疗手段的误解和难忍的副作用 。 事实上 , 帕金森病的治疗并非一刀切 , “美多芭”不可能包打天下 , 而应坚持个体化用药原则 ,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患者 , 采取灵活的用法 。
早期帕金森病
早期过量使用左旋多巴 , 是造成多巴胺受体敏感度改变的诱因之一 , 可能会诱发运动并发症 。 如果小剂量的多巴制剂就能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 通常不推荐为了追求更完美的治疗效果 , 而追加剂量 , 即“细水长流 , 不求全效”理念 。 如果因工作、交际等特殊需要 , 希望得到更好的疗效 , 建议咨询你的主诊医师 。
另外 ,“小剂量”治疗不是以牺牲行动能力为代价的 , 不应为片面追求小剂量 , 而忽视了目前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 所以 , 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是“活在当下” , 兼顾减少远期并发症风险 。分页标题
中晚期帕金森病
中晚期患者往往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运动并发症 , 例如剂末、开关和异动现象 。 有的人可能认为 , 异动是抗帕金森药物引起的 , 减药或不吃药就不会有异动 。
大剂量左旋多巴确实容易诱发异动 , 但不代表小剂量就能避免异动的发生 。 而且 , 病人在轻度异动时往往更舒适 。 减少左旋多巴的剂量可以消减剂峰异动 , 但帕金森症状往往难以控制 , 生存质量大打折扣 。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不能因噎废食 , 应当权衡利弊 , 通过药物调整或手术治疗等手段 , 重塑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新平衡 。
值得说明的是 , 帕金森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及心理健康指导 。 在早期、进展期和晚期 , 物理和心理康复治疗可以贯穿始终 , 能增加患者的主动活动、尽可能保持独立生活能力 , 这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应遵循的原则 。

老年痴呆|治疗老年痴呆,别踏入这2大误区!
本文插图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 , 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 , 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 , 仅供参考 。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 , 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 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 , 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