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凡警小事”见证不平凡力量

【小事|“凡警小事”见证不平凡力量】■“粤治”案例走访
明明没有买菜 , 一打开家门 , 却发现有一袋蔬菜 , 里面还附有一张纸条:如果你们需要帮助 , 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开机 。这是抗疫期间佛山高明公安社区民警何婉文给居家隔离人员的暖心纸条 。何婉文的举动收获群众点赞 , 也被写进“凡警小事”中 。
2017年8月15日 , 高明分局依托“高明公安”公众号 , 推出“凡警小事”专栏 , 记录基层民警鲜活的一线故事 。三年来 , 它所记录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报道18次 , 省市媒体报道500余次 。
挖掘警民小事
民警在平凡岗位、日常行为中的奉献和付出 , 并没有进入传播的视野 。“凡警小事”专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挖掘了民警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 。
至今 , “凡警小事”专栏共制作推送94期 , 182名民警、辅警成为“凡警小事”的主人公 , 涌现出血衣辅警、明湖救人、奔跑哥、托举哥等一批先进典型 , 讲述了“18年寻亲”“湖心救人”“救助走失小孩”“抢救跳桥轻生女孩”“连闯7个红灯送重伤男童就医”等暖心故事 , 在不断的滚动报道中 , “大爱高明”的形象正在逐渐丰满 。
“民警内心有温度 , 行为自然温暖 , 每一个暖心故事、每一篇报道都是一个种子 , 它会在老百姓心中扎根、成长 。”高明分局局长石耀昌在“凡警小事”推进会上表示 。
搭建舆情网络
线下 , 高明公安通过警民见面会 , 与群众、企业和机关单位组建微信群 , 密切联系群众 , 搭建舆情收集网络;线上 , 则是通过“凡警小事”播撒正能量 , 扎根全区各角落 。
近十年坚守在民警岗位上 , 何婉文感受到 , 自从她的点滴工作被“凡警小事”报道后 , 认识她的群众多了 , 认可她的更多了 。
“凡警小事”建立起群众对警方和政府的信任 , 在高明区遭遇重大舆情事件时 , 群众充当起了短期的辟谣助手和稳定器 。
当微信群中传播“两名身穿交警类制服的人员互殴”视频时 , 有群众会及时在微信群中发声:不要传谣 , 等待官方信息 。事实证明 , 视频中是道路公司聘请的临时交通疏导员 。
“群众认为这不可能会在高明警察身上发生 。”高明公安指挥中心副科长侯权说 , 群众提供的线索为舆情处置提供了靶向目标 , 没有人对警方的公信力和侦办情况提出质疑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 , 如何能转化为鲜活的案例和样板 , 如何建立起主流舆论阵地 , “凡警小事”提供了一个渠道和模式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王越莹
■专家点评
受群众信赖 被群众依靠
针对传统宣传模式的不足 , 高明在官方微信上创立全国首个“凡警小事”专栏 , 该专栏以“建立主流舆论阵地、打造担当作为群像、建立群众信任防火墙”为目标 , 专门对警队里面涌现出来的履职好故事进行专门的挖掘报道 , 把目标对准最平凡小人物 , 创造了很多警辅人员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被官微报道 , 第一次被采访 , 第一次上央视 , 第一次被认为这么重要 , 第一次站在亲戚朋友的中心 。
托举哥袁家林、奔跑哥陈伯安、助学民警夏冠飞 , 这些平凡警察通过“凡警小事”为当地群众所认识、所了解、所认同 。“凡警小事”塑造了一大批受群众信赖、被群众依靠的群像 , 三年来共有200多名民警、190个爱民故事上榜 。“与其求助网络和媒体 , 不如求助身边的警察”逐渐成为群众共识 。应该说 , “凡警小事”打造了一个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平台 。
“凡警小事”以中央厨房的模式 , 形成从素材收集、加工、传播、二次传播、新的素材的全流程闭环循环体系 。通过树立“全警都是引导员”的理念、线下积累大量“群众警官”、线上建立广泛的“警民联系群组”来打造舆情处置“枫桥”模式 。通过这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 “凡警小事”在舆情处置中发挥着正本清源、抵消伪舆情的“定海神针”作用 , 让“疑似交警当街互殴”“城管协管员被斩首”“金铺被抢”谣言等重大舆情均顺利处置 。应该说 , “凡警小事”较为有效地提升了政府舆情引导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 。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 , 副教授 颜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