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芯荒”


美国“芯荒”
文章图片
这是不久前 , 发生在白宫的一幕 。
美国总统拜登向在场的媒体举起了一枚芯片 , 并介绍说:“近期我们出现了芯片短缺的情况 , 像我手里拿着的这个东西 , 叫做半导体 。 ”
随后 , 拜登在白宫签署了一份行政令 , 对半导体芯片等四种关键产品进行为期100天的审查 , 以评估漏洞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相比之下 ,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尔斯·舒默的话更为直接 , 他说:“目前美国的半导体制造能力不足已变成国家安全和经济薄弱且危险的一环 。 ”
按理说 , 美国是芯片大国 , 最不该焦虑 。
根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的数据 , 在全球前十大的半导体公司榜单上 , 美国公司占了六家 。

美国“芯荒”
文章图片
▲2020年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榜单
结果 , 在这场缺芯危机面前 , 美国却成了“芯荒”的代表 。
1.错配
让我们再来看看拜登手里拿的这枚芯片 。

美国“芯荒”
文章图片
曾在中芯国际、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巨头任职10多年的曹韵表示 , 这是一块集成了80亿个晶体管的汽车芯片 。
在讲话中 , 拜登也明确说到:
“就是这样一枚小小的芯片阻断了主要汽车工厂的生产 。 ”
美国这次“芯荒”还要追溯到去年下半年 , 当时的汽车行业率先出现芯片产能吃紧的问题 。
作为汽车制造大国 , 美国车企首当其冲 。
福特因为缺芯 , 已经关了两家工厂 , 通用汽车已经关了三家 。
据美国伯恩斯坦咨询公司预计 , 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 , 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 。
为什么都是汽车芯片?

美国“芯荒”
文章图片
这是芯片制造行业12英寸(300mm)芯片生产线和8英寸(200mm)芯片生产线的产能变化趋势 。
可以看到 , 前者在2008年前后实现产能超越 , 两种芯片分别用于汽车和移动端 。
曹韵表示:
“车载芯片对于功耗性能的要求 , 显著低于移动智能端的芯片要求 , 一般而言8英寸生产线即可满足 , 而12英寸的芯片更多地用于手机 。 ”
因为需求的旺盛以及更高的毛利率 , 全球主要芯片大厂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 , 都纷纷加入到12英寸的产能扩充大潮中去 。
相比之下 , 8英寸生产线开始萎缩 。 从2008到2016年 , 全球至少超过30座8英寸晶圆厂关闭 , 同时有超过10座厂从8英寸转换为12英寸 。
8英寸芯片全球的出货一路下跌 。
到了2020年 , 芯片市场却发生了一场颠覆性变化 , 一面是智能手机需求进入瓶颈 , 另一方面 , 汽车电子领域却迎来需求大爆发 。
以往 , 传统燃油车的芯片使用数量不足百枚 。 而新能源车则将这一数量刷新至千枚以上 。
需求端的结构转换 , 全球芯片制造商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 芯片供需的结构性错配 , 被成倍放大 。
“芯荒”面前 , 芯片大国美国显得尤为手足无措 。
2月11日 , 包括英特尔、高通、美光和AMD等在内的科技公司与汽车企业代表联合致函白宫 , 要求提供资金、资助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
他们在信中写到:
“为了维持竞争力并强化关键供应链韧性 , 我们深信美国应鼓励兴建并更新半导体设施 , 同时投资于研究领域 。 此需求相当迫切 , 应该立刻行动 。 ”
“迫切”“立刻行动” , 这样的词汇 , 很难和芯片大国美国勾连 。
实际上 , “大”指的并不是生产 , 而是消费 。
美国的芯片消费量巨大 , 但是与此不匹配的 , 是其芯片制造仅占全球的12% 。

美国“芯荒”
文章图片
▲根据半导体工业协会的数据 , 美国半导体公司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47% , 但全球芯片制造只有12%发生在美国 。
美国全球排名前十的芯片公司中 , 博通、高通以及英伟达 , 都是纯粹的芯片设计公司 , 其制造基本依赖于国外的芯片代工厂完成 。
而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虽然保留了一部分芯片制造产能 , 但是其外包代工的业务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
然而在疫情影响下 , 许多代工厂都纷纷停工 , 供应链被切断 , 对美国的影响不容小觑 。 要知道 , 在1990年 , 美国的全球芯片制造份额 , 还占到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