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赐刘文静两次免死的特权,为什么会因为几句牢骚就把他处死?( 二 )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 , 刘文静又冒着生命危险出使突厥 , 以一旦攻克京师 , “人众土地入唐公 , 财帛金宝入突厥”的约定 , 说服突厥首领始毕可汗与李渊结盟 , 借给李渊了2000骑兵给刘文静 , 还赠送了1000马匹 。
数量虽然不多 , 但这对于李渊来说也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 与突厥成功结盟 , 不但得到了兵马的补充 , 更为重要的是让李渊解除了后顾之忧 。 李渊高兴坏了 , 对刘文静:“非公善辞 , 何以致此?”

李渊赐刘文静两次免死的特权,为什么会因为几句牢骚就把他处死?
文章图片
所以 , 无论是策划太原起兵 , 还是出使突厥 , 刘文静在大唐王朝的建立中都堪称建有奇功 。 因此 , 公元618年 , 李渊在长安登基为帝后 , 刘文静便被任命为纳言 , 成为宰相 。 李渊在《褒勋臣诏》中写道:“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右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这就意味着 , 刘文静和李世民、裴寂三人都得到了免死两次的特权 。
但是这一年年六月 , 西秦薛举兴兵进犯唐朝泾州(今甘肃泾川) , 不巧的是李世民在征讨途中身患疟疾 , 因此把军中事务委托给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 , 并告诫说:“薛举孤军深入 , 粮草不足 , 难以持久 , 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交战 。 等我病好了 , 再出兵不迟 。 ”但刘文静却听从了殷开山的建议 , 出军交战 , 结果大败而回 。 刘文静逃回长安 , 被削职除名 。
不久 , 刘文静再次随李世民征讨并平定西秦 。 刘文静又因功恢复爵位、封邑 , 并被拜为民部尚书 , 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 而此时的裴寂已官升至尚书右仆射 , 其职位远在刘文静之上 。
刘文静的心理开始不平衡了 。 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 , 且又屡建军功 , 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 , 心中常感不平 , 因而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 , 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与之对立 , 加以反对 。 友谊的小船再也经不起功利的风浪 , 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 从朋友转变为了敌对状态 。
有一次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一起喝酒 , 醉后口出怨言 , 把心中的不平与愤懑发泄了出来 。 他拔出佩刀砍斫厅柱 , 称一定要斩杀裴寂 。 恰巧这时家中几次发生闹鬼事件 , 刘文起便召来巫师 , 在夜间披发衔刀 , 作法驱除妖孽 。

李渊赐刘文静两次免死的特权,为什么会因为几句牢骚就把他处死?
文章图片
不幸的事情说来就来了 。 刘文静有一个小妾 , 常年不得宠幸 , 怀恨在心 , 将此事告诉了她的哥哥 , 让他向皇帝告发 , 诬称刘文静谋反 。 唐高祖一怒之下将刘文静捉拿下狱 , 然后让人进行审理 。 然而审理这个案子的主审官员正是裴寂和萧瑀 。
李渊难道不知道刘文静和裴寂之间的矛盾?他这样安排又是出于什么心理?这不明摆着欲置刘文静于死地吗?
经过审理 , 刘文静也承认了自己确实怀有不满不平之心 , 但他的这种不满只是针对于裴寂个人 , 因此萧瑀认为刘文静谋反之罪并不成立 。 李世民也站出来为刘文静说话 , 说“文静义旗初起 , 先定非常之策 , 始告寂知;及平京城 , 任遇悬隔 , 止以文静为觖望 , 非敢谋反” , 并“极佑助之” 。
然而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最怕的就是落井下石 , 最无耻的就是背后插刀 。 要说裴寂这个人还真不咋地 , 关键时刻这两件事情他都做了 。
他对李渊说:“文静才略 , 实冠时人 , 性复粗险 , 忿不思难 , 丑言悖逆 , 其状已彰 。 当今天下未定 , 外有勍敌 , 今若赦之 , 必贻后患 。 ”他说刘文静的谋略和才能确实高于时人 , 但他的性格反复 , 猜忌阴险 , 而且口出狂言 。 如今天下未定 , 外敌相扰 , 如果轻易赦免 , 必有后患 。
裴寂的这一番话如一块巨石 , 把本已落井的刘文静砸得粉身碎骨 。 李渊本来就对刘文静有所猜忌 , 听裴寂这一说 , 立即就杀掉了刘文静 。
刘文静死了 , 临死前他感叹说:“高鸟逝 , 良弓藏 , 故不虚也 。 ”

李渊赐刘文静两次免死的特权,为什么会因为几句牢骚就把他处死?
文章图片
不过 , 裴寂的晚年结果也并不如意 。 贞观三年(629年) , 僧人法雅因妖言获罪 , 裴寂也受到牵连 。 唐太宗免去裴寂的官职 , 削去他一半的食邑 , 让他返回故里蒲州 , 后又追究其“死罪者四”将其流放至静州(今四川苍旺) 。
632年 , 裴寂因讨伐山羌叛乱有功 , 被唐太宗征召入朝 , 却病逝于途中 , 终年六十岁 。 比刘文静多活了十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