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节目无限长尾期价值,《中国地名大会》提供了新思路

当各方对节目的期待不仅仅是实现收视与口碑维度的再创新高,引导内容创作进入精品化道路、提供更多元价值思考,甚至为产业发展、地域升级提供持续的流量入口,才是一档节目的真正长尾效应。
在节目创作一度陷入内容让位于话题、价值让位于流量窠臼的当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让观众乃至业界看到了一种沉淀的力量。

释放节目无限长尾期价值,《中国地名大会》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插图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以地名互动、文化视角,情怀纽带联结天南地北,深度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让一个个地名在舞台上亮起来,在电视上活起来,在观众中热起来。让观众眼中原本或陌生或熟悉的地名,有了不得不喜欢、不得不去的理由。从线上观看、讨论到线下观众打卡,尽管已收官,但节目热度并没有因此减弱,在文化与情感的牵引下,《中国地名大会》正成为不落幕的文化现象。
从地名到名地
为我们打开一扇亲近中国地域的大门
最初是电视上看到的《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以“地名”为核心的垂直文化综艺,但看完整季节目之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地名背后的引人入胜。节目不仅是涉及地名法规、地名标志、地名语源考证等知识的拓展,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美得香气逼人。
以收官节目为例,海南省万宁市委书记贺敬平通过“地方展演”向全国观众推介万宁文化之城、运动之城和开放之城的魅力,展示万宁当地特色的人文风光、地域美食、文旅活动,解锁“万宁”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并与演员们一起向全国观众发出邀约:“中国地名大会,来我们的家乡吧,‘万’事俱备,只等‘宁’(您)来!海南万宁欢迎您!”

释放节目无限长尾期价值,《中国地名大会》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插图
通过层层递进的节目展演,观众在一期节目中完成对一个地名从初见、心动到向往的情感升华。节目播出后,万宁一战成名,在观众心中,万宁也从一个藏在闺中的地名,成了令人向往的打卡名地。在对主题、环节和地方展演选择的升级更新中,《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使地名连接起山水、文化和乡情,实现对地名价值的重新书写,进一步提升了地名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在十二期节目中,《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共邀请江苏扬州、湖北恩施、重庆奉节、江西庐山、浙江天台等18个地方的党政领导来到现场参与“地方展演”。借由多种舞台手段,节目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深入人心的故事强化不同地名的突出记忆点,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地域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地方党政领导亲自背书也展示了地名背后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昂扬的地域精神和独特魅力。
将美食、特产、风物、民俗节目搬到现场来,《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完成了对抽象地名背后更加具象化、多元化的表达。通过整季节目,江西庐山、浙江天台等展演地方,既展现着祖国的秀美山川,也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幅以地名为内在连接的地域发展画卷徐徐铺开。
释放节目无限长尾期价值,《中国地名大会》提供了新思路】以文化兴味带动节目升级
多维度释放地名魅力
由于地域与文化垂直性的客观限制,很少有人能对某一个地名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故事有充分的了解,即使是很多独具文化特色的地名,让外界知晓其中的美好也是难度不小。
扎根于地名背后的文化挖掘,《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以竞赛为节目激化量,丰富地名内在价值,润物无声地影响着观众走向文化认同,增强全民文化自信。
在延续第一季“快问快答”形式的基础上,《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在题库设置、提问维度等方面进行了升级,创新性地推出“地名评书”“地名飞花令”“地名故事汇”“地名拼字题”“旅行达人讲述题”等多种全新玩法。花样翻新的出题方式让原本紧张的赛制更具趣味性和沉浸感,也为观众带来一场可视化的地名文化科普。

释放节目无限长尾期价值,《中国地名大会》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插图
在常规赛的一举成名、榜上有名、天梯竞速三个版块,节目设计了连线题、拼字题、地名排序题、城市版图题、达人讲述题、千亿像素看中国、地名飞花令、特别出题人出题等十多种题型,不仅考核选手的地名识记能力,还对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等内涵进行拓展,在观众间达成了立体化、趣味化的地名文化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