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碰触的倒牛奶隐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商业评论(ID: tide-biz),作者杨旭然,编辑王方玉,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两天,为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投票倒牛奶的事件被官媒批评,火速出圈。
表面上看,“倒牛奶事件”是关于爱奇艺综艺节目、一个偶像训练营和饭圈的故事;
不该碰触的倒牛奶隐喻】仔细观察,“倒牛奶事件”,其实是关于蒙牛宣传、产品战略的一个故事,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满满的产品策略和营销套路;
进一步多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这不仅是蒙牛一家企业的事情,包括伊利、王老吉、元气森林在内的各路饮料企业,都如此钟爱于综艺节目,为了与节目效果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宣传而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再往深处琢磨一下,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玩法花样繁出,但只有“倒牛奶”这个细节惊动监管和央媒,以至于被千夫所指,最终是爱奇艺(NASDAQ:IQ)、蒙牛诚惶诚恐地出面,迅速道歉。
将没有过期的奶倒掉——不论是乳酸菌饮料还是纯牛奶,在中国是任何企业都绝对不应该去碰触的红线,一方面这与前不久4月开始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倒牛奶”是一个印在每个中国人脑海中的政治隐喻。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政治课本中学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而“将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里”这种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极端事件,深深刻印在了彼时仍处于蛋白质缺乏状态下人们的脑子里。

不该碰触的倒牛奶隐喻
文章插图
即便是时间久远记不清政治课本里面有什么内容,对于倒牛奶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人们也大都有所认知。偏偏中国第二大的乳制品公司、中国第一大流媒体平台携起手来,把它忘了个干净。
01 中国的牛奶不过剩原奶的生产,大多数时候跟不上需求的增加。
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HK:02319),股价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任何影响。而A股投资者的神经更加敏感,最近三天,在高瓴资本入股的利好背景下,伊利股份股价连跌三天,累计跌幅超过8%。
在此之前,中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伊利,市值累计涨幅已经十多倍,蒙牛在经历发展初期的颠簸之后,历史上市值涨幅甚至足有50倍。
这种头部企业超大规模的涨幅,和目前两千亿元左右的市值规模,都标志着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特殊性:强者恒强与头部寡占,行业发展的红利都被有限的几家企业吃掉了。
据《201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披露,2000年我国鲜奶产量只有919.1万吨,奶牛469.4万头。但十五年后的2015年,我国鲜奶产量已达到3870.2万吨,奶牛达到1507万头,我国存栏奶牛、生鲜乳和乳制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这是中国乳制品行业蓬勃发展的十五年。除了期间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之外,整个乳制品行业高速增长。即便是那次事件本身,也更多是无良的中小型散养户为了能够更多供应原奶,与三鹿等乳企合谋而导致的。原奶的生产,大多数时候跟不上需求的增加。
在笔者所著的《专注竞争优势》一书中,详细梳理了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股份市值从谷底开始上涨40倍的历程。通过这些梳理,笔者总结出了几个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1.2008年之前,中国消费者对于每日提升蛋白质摄入的需求非常旺盛,乳制品行业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但农业禀赋并不支持大规模的奶牛养殖;
2.乳制品行业市场集中度从发展的初期就迅速提升,规模优势体现得非常充分;
3.行业的繁荣造成供给端无序发展,最终酿成惨剧,但整体上看,事件的根源是因为原奶生产端无法满足消费者端需求导致的;
4.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乳制品行业继续高速发展,并且由于更严格的准入制度,导致乳制品行业虽然盈利丰厚,但竞争格局一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新产能进入有限。
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增加蛋白质摄入量的刚需,另外一方面,牛奶的供应端却没有大量企业介入,行业长期保持着相对平衡的供需状态。
由于没有新产能的扩张,企业之间基本不会形成严重的竞争局面,全国范围内“两超+多强”的局面稳固,两家超级企业的常温奶、酸奶、高端常温奶等产品供给全国市场,“多强”则大多以低温奶的形式供应地方市场。
蒙牛和伊利因此保持了强劲的赚取毛利润的能力。长期以来,伊利、蒙牛的毛利率长期在35%以上,已经逼近40%。

不该碰触的倒牛奶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