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何谓“蹚将”?有何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中国都属于礼仪之邦 , 但是历史上由于朝代更替 , 导致连年战乱不断 。 生活在乱世的老百姓 , 只能靠自己的“本事”养家糊口 , 如果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 , 有人就靠打家劫舍得以生存下去 , 在古代就称作为土匪 。
在唐朝时期 , 土匪又称作为“响马” , 宋朝时期称作为“绿林好汉” , 到了明末清初时期 , 东北的土匪称作为“胡子” 。
每逢乱世 , 各地区都可能会出现土匪或者强盗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 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安定 , 但是成为了“匪” , 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
文章图片
“山东出响马 , 河南出蹚将” , 是清朝末年在民间流传的一句话 。 通过字面上来理解 , 我们能够看出其中的意义 , 就是山东盛产“响马”的意思 。 “河南出蹚将”和上一句意义相同 , 就是占山为王的草寇 。
一、山东出响马
“响马”的意思 , 就是打家劫舍的土匪 , 从前他们都是养马的人 。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 , 人们在外出活动或者行走的时候都靠骑马 , 而马匹都是由百姓来进行放牧或者饲养 。 这些养马的人成了土匪 , 老百姓就称之为“响马” 。
文章图片
“响马”这一词 , 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 相传在明朝时期 , 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 , 朝廷所使用的马匹 , 都由老百姓所放牧和饲养 。
在山东地区就出现了大批的养马户 , 这些养马户每年都要向朝廷 , 缴纳一定数额的马匹 , 就像种田的老百姓每年都要交粮一样 。
随着战争的频繁 , 朝廷所需要的马匹数量越来越多 , 如果养马户所上交的马匹数目不够 , 就要交罚款 , 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赔偿金 。
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罚款 , 虽然不符合要求 , 但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反抗朝廷的规定 , 最终导致许多养马户倾家荡产 。
文章图片
在强大的压迫下必然会有反抗 , 老百姓为了生存下去 , 就只能放弃原“良民”的身份 , 做起了打家劫舍的买卖 。 因为经常养马有丰富的骑练技术 , 所以在老百姓的口中 , 这些人称之为“响马” 。
“响马”从明朝时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 他们一直成群结队地进行抢劫 。 他们不惧生死、不怕官兵 , 过着有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
也有的“响马”洗劫村庄或者抢劫老百姓 , 所以老百姓在走亲戚或者过某一山岗的时候 , 都会十分小心 , 害怕突然有“响马”出现 , 抢走自己手里唯一的钱财 。
文章图片
二、河南出蹚将
山东地区出现的土匪 , 人们称作为“响马” , 而在河南打家劫舍的土匪 , 人们称之为“蹚将” 。 这是在晚清时期到民国初期 , 出现的一种“土匪”团体 。
之所以称为“蹚将” , 是因为他们在没有做草寇之前 , 有的人曾经是木匠、铁匠、石匠 , 当时被称之为“蹚匠” 。
到了清朝晚期 , 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 , 社会治安也非常混乱 。 导致“蹚匠”在城市里无事可做 , 时间久了就到了无法维持生计的地步 , 再加上政府对老百姓的不断压榨 。 “蹚匠”的生活更加困苦 , 甚至一两个月没有一文钱的进项 。
文章图片
“蹚匠”为了能够让自己在这个动乱的年代继续生存下去 , 他们便选择了落草为寇 , 几个人或者几十人聚集在一起 , 选择一个绝佳的地理环境 。 最好是森林茂密、四面环山的地方 , 比较易守难攻 , 而且便于逃跑 。
“蹚将”最初所抢劫的目标是附近的商队 , 包括经由此地的商队或者富人 , 也会抢劫村镇的有钱大户人家 。
自此之后当地的“蹚匠”就称作为“蹚将” , 意思就是当地的土匪 。 其实“响马”和“蹚将”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 , 在没有办法生存的情况下选择的无奈之举 。
文章图片
结语
“山东出响马 , 河南出蹚将”是战乱年代人们对土匪的称呼 。 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迫于生活压力 , 再加上常年战乱的影响 , 使老百姓没有办法生存 , 所以就铤而走险走上大家劫色的道路 。 “响马”和“蹚将”的产生也证明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管仲有一毒计,轻而易举就灭掉他国,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未应验,并非其计算有误,而是另有原因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幼儿园出现“戴面具的爷爷”,欺负4岁小女孩,内裤上有血迹
- 欧洲的“匈人帝国”,疆域有多大?
- 从黄忠的事迹来看汉末的“忠烈观”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