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杜华争议出圈。
身为评委、本不存在淘汰问题,堪称手握“免死金牌”,然而她却成为了“祭天热门”。
是目前最出圈、“淘汰”声浪也最高的第一人。
杜华考虑的是所谓成团标准,站在低龄、整齐等角度规划“女团产品”。
她重视的似乎是结果,是选秀流程结束以后、选出来的人像不像所谓的女团。
矛盾在于,观众们享受的显然是节目过程本身。
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选秀节目选手“出道即巅峰”,其实是因为受众追的往往是大逃杀过程,是此时此刻的当下的浸入式人设,是节目中特殊情境之下的故事性表现。
经过大风大浪的姐姐们当然不用担心“出道即巅峰”,但这档节目最大的魅力依旧是过程型而非结果型。
张雨绮抱着X牌傻乐“我是很优秀的对吗”,万茜冷冷清清自带迷死人气场。
她们能不能被塞进女团产品的包装盒里,大家根本不在乎。
更何况,姐姐们根本不需要被塞进盒子套子包装里。
内娱没有成熟的爱豆舞台型节目体系,这导致选秀出来的爱豆们,发展方向要么是其他类型的综艺(撕名牌的、卖花的、观察生活的等等),要么是当导师、当演员。
先说演员事业。
来的姐姐们很多早已手握重要奖项,难道需要“从女演员成团变成女爱豆、再像爱豆一样争取演员资源”?
真正爱惜羽毛、对作品负责的导演,哪一位在挑选演员的时候,考虑的是杜华所说的“要年轻好看唱歌跳舞不能太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家已然是心理学博士,杜华拿着一本初中化学《一课一练》跑出来:你不行你没做到满分。
如果杜华能从头到尾坚持一套评判体系、也不至于被连环痛骂,但她这飘忽的标准连逻辑自洽都做不到。
再说其他类型的业务(包括商务资源)。
节目的热度对姐姐们的事业会有重要帮助(尤其是离开公众视野比较久的姐姐),但热度也好、翻红也罢,都是节目动态过程中的实时效果。
谁在节目里讨喜、存在感强,谁就越有可能获得红利,现阶段这和评分名次无关,和杜华考虑的结果型产品无关。
从某种程度上说,出圈需要的是特色、辨识度,而杜华提出的标准丝毫不重视这两点。
事实上,杜华的表述对她旗下的女团男团来说也很不友好,“唱太好了不能进女团”意味着进团的唱跳单项实力都不“太好”(杜华的逻辑),怎么听都不是夸奖。
节目播出之后,很多不混饭圈的人对“粉丝撕杜华”的态度都有了明显变化,从前或许觉得那是饭圈特色,如今大多觉得事出有因。
为什么杜华特别不讨喜?
她以产品思维,来限定活生生的个性。
【 女团|《浪姐》手握“免死金牌”之人,为何淘汰呼声最高】以狭隘眼光,来扼杀五彩斑斓的可能性。
(对不起姐姐们也不是你能扼杀的,几句话就被宁静哽住了)
最讽刺的是,杜华明明在考虑“产品”的功利思维,但她这套标准其实也捞不着最大化的红利。
此外,杜华的口才、口齿也值得讨论一下。
龙丹妮或者杨天真在综艺里展示出的语言组织能力、内容输出能力,都好过杜华。
口才不代表工作能力,但非常影响直接观感和印象分。
同样,杜女士说“窝扣”“担死”也让人很想吐槽。
杜华女士也不是来考英文口语的,发音标不标准原本不重要;普通话是否标准原本也不重要(很多时候发言口音是可爱加分项),但这一切都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
做好的评分的本分工作,小槽点很可能会变成加分项。
核心要义被质疑,那么任何一点本不重要的小瑕疵,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对节目效果和热度而言,杜华贡献出的争议肉眼可见。
节目组在内容中表达了“我们也同样想diss杜华”的姿态,很微妙。
如果当真觉得核心评委不行,那么常规解决方式应该是换人。
(别提经济损失和契约了)已经拍好的影视剧综作品换人重拍,或者马赛克、一剪“没”,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杜华的评分标准被网友质疑,和一剪“没”的污点艺人们性质不同。
事实上,树立共同标靶对节目很有利。
让观众认为“导演组和我想的一样”“和我一样diss她”,是很有效的提升认可度的方法。
从人员设置的角度来说,杜华和黄晓明,承担的恰好是黑脸、红脸的工作,如果两个人都一样自带小桌子小凳子人设“我是来伺候大家的”,从功能风格角度来说很重复,没必要。
从实质作用的角度来说,在非淘汰阶段和淘汰阶段,杜华引起的观感会完全不同。
- 审美观|整成网红的韩安冉,与女儿对比,网友:女儿好看多了
- 何老师|这次《向往的生活》李雪琴真是来对了
- 郭敬明|无演技的演员被“除掉”,无才导演乱指挥,赵薇的《剧场》赢在哪
- 王一博|没等到王一博《风起洛阳》,先等来综艺好消息,舞蹈王者又回来了
- 节目|《这就是街舞》采访:张艺兴自曝想当选手,参加节目另有原因
- 快乐大本营|《快本》预告:不仅有张哲瀚,还有热播剧CP加盟
- 街舞4|《街舞4》队长阵容官宣 8月开播 王一博 还是等到你!
- 节目组|王一博继续加盟《这就是街舞》第四季,希望这次节目组少点套路
- 排位|女神徐冬冬扩圈综艺排位,凭借综艺《听姐说》上榜Vlinakge榜单
- 手链|张馨月给家人买礼物,女儿第一位,婆婆第二位,老公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