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团|《浪姐》手握“免死金牌”之人,为何淘汰呼声最高( 二 )


舒心酱不认可杜华的评断标准,但目前的状况是低分人员同样留在场上并且有高关注,换句话说杜华的伤害值有限。
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杜华提供的是一个相反的观察视角,仅此而已。
进入淘汰阶段,在这套评分机制下,手握一半评分大权的杜华就有了生杀夺予的功能,谁走谁留的话语权一半在她手里。
凭什么由她来决定我们喜欢的人的去留?
虽然很多姐姐可能也不在意,但这是典型的德不配位。
对比下《歌手》,各路成名歌手神仙打架,这样的场子请哪三位评审比较“压得住”?人家请了五百位大众评审。
每一期都有人骂大众评审,但这套机制或许是“最不坏的方式”。
《乘风破浪的姐姐》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跨界性质,聚集了大批演员尝试唱跳,但其中又有正经出道的爱豆以及大批歌手,选评委远比面向新人的101更困难。
事实上选秀节目找评委,原本就是一件很难的差事,有专业水准的未必有口才,有口才的未必有综艺感,有综艺感的未必有路人缘,综合知名度、相貌加分项等多种因素,难上加难(更何况要从气场上压住姑奶奶们)。
事实上,如果不是杜华作妖,节目中存在感更接近幕后专业评委的两位老师,不会这么早被波及。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节目组和观众一同内涵明涵杜华,争议出圈的热度肉眼可见,似乎在“乐得有争议”的可接受范畴之内。
但“杜华越被骂,节目越能收割热度”这个效果,有一条危险的看不见的线。
杜华不是黑红模式,节目中她本人的表现就是纯粹的“黑”出热度模式,对节目而言、她的黑加剧了节目的红。
她能引起如此巨大的争议,本质原因是价值序列上的冲突,她那套产品规划体系中的价值排序,和乘风破浪的不刻板的自由的价值,有本质冲突。
目前节目的热度、一部分似乎是这份争议的红利,但这始终是双刃剑,当争议更大、热度更高,这柄剑随时会脱离杜华本人、乃至节目组任何人的掌控。
粉丝们总是高喊“成团吧”,事实上姐姐们当真需要成团吗?
姐姐们有来选角的、选妃的、顺拐圆少女梦的,恐怕压根不在意杜华那套标准。
(难不成还成团让杜华打理一年两年吗?)
然而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请成团吧”“请出道吧”意味着认可、喜欢,代表美好愿景。
事实上,灵魂关键其实是在节目中的“有效存在感”,是能圈粉的出圈表现,这是具体的、感性的、难被格式化判断的部分。
更难被狭隘标准打分计算。
杜华弄反了重点,所以她这样一个自带免死金牌的评委,反而是目前节目中淘汰呼声最高的人。
从偶像工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杜华的产业式思维或许实用、对建立完备的产业链条来说或许很有效,但姐姐们显然不是要进入这套体系里的试验品。
产业体系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矛盾的重点或许在于视角远近的不同。
从宏观规划视角看产业,容易剥离个性色彩、得出“产品”式结论,但面对着鲜活可爱的个体,依旧用这样的视角显然会出问题。
还没一统江湖,就已经学不会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