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最关键一关,不仅考生压力大,考官也不敢怠慢

古代科举主要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 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 , 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 以及诸多优待 。 会试通过的人称为“贡士” , 便有资格参加殿试 , 向状元发起冲刺 。
贡士参加殿试 , 合格后就称为进士 。 举人虽然也有优待 , 但和进士相比差距很大 。 而殿试不会淘汰 , 只是排一下名次 , 因此在乡试、会试、殿试中 , 会试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科举最关键的一关 。

古代科举最关键一关,不仅考生压力大,考官也不敢怠慢
文章图片
会试一般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举行 , 乾隆时期改为三月 , 由于恰逢春天 , 所以会试也叫作“春闱” 。 会试共分为三场举行 , 每三天进行一场 , 考试内容为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文 。
会试对考生来说极其重要 , 毕竟关乎自己的前途 , 但不仅考生压力大 , 就连考官也不敢怠慢 。 要知道这些主考官 , 可不是简单监考就行了 。 考试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 , 每一步都需十分谨慎 。
除了主考官外 , 会试还有同考官 。 明朝初期 , 同考官为八人 , 后来渐渐增多 , 最高达二十人 , 多由翰林充当 。 在外提调、监临的考官称为“外帘官” , 在内主考、同考官称为“内帘官” 。

古代科举最关键一关,不仅考生压力大,考官也不敢怠慢
文章图片
那么作为会试的主考官 , 面临的压力是什么呢?我们大致来看看 。
其一 , 避讳 。 在古代 , 无论何时何地 , 避讳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 更何况是科举这种重大场合 。 主考官要负责出题 , 但出题往往很容易触及到君王名讳、年号等等 , 而且不仅是这一任皇帝 , 还可能是之前的 。 因此他们要格外小心 , 一旦遇到需要避讳时 , 就靠减写汉字笔画来解决 。
其二 , 摘用 。 有的考题是主考官摘用经典 , 在这种情况下 , 只要老老实实摘用就行了 , 千万不能添加任何主观性的字眼 。 不然的话 , 有的考生会为了讨好考官去答题 , 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与主考官观点不同 , 从而落榜 , 这是不公平的 。
其三 , 避政 。 虽然没有明确规定 , 出题不能涉及时政 , 但一般主考官还是能免则免 , 不然就容易出问题 。 比如明朝嘉靖年间有个主考官 , 他就出了一道涉及治理边防的题目 , 结果就被举报是在讽刺朝廷 。 最终 , 这个考官被发配原籍 , 结果死在了路上 。 本次考试的同考官 , 也或多或少受到牵连 。

古代科举最关键一关,不仅考生压力大,考官也不敢怠慢
文章图片
这是在出题方面的压力 , 但会试结束后 , 他们还有阅卷的工作 。 首先就是弥封工作 , 也就是把试卷封起来盖上印章 , 交由专门的弥封官 。 弥封官要统一把考生的名字给折起来 , 以保证阅卷时的公平 , 接着将试卷按编号排列 。 之后再经过誊录、校对等程序 , 考官就要正式对试卷进行评定了 。
前面我们说过 , 会试有三场 , 所以每个考生都会有三张试卷 。 为了保证公平 , 三张试卷不会交给同一个阅卷官评阅 , 至于怎么分配 , 则由主考官来决定 , 然后交给同考官评阅 。

古代科举最关键一关,不仅考生压力大,考官也不敢怠慢
文章图片
会试结束后 , 取中者称为贡士 , 也就意味着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 。 殿试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 , 根据成绩赐及第、出身、同出身 , 然后释褐授官 。 所以说 , 会试无论对考生还是考官来说 , 都是一场考验 。
古代科举最关键一关,不仅考生压力大,考官也不敢怠慢】(参考文献《明史·选举志》《明代会试主考官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