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是这两地民风比较彪悍吗?
在许多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中 , 人们常常会见到一个词“响马” , 大致上的意思人们了解 , 就是指那些落草为寇的人们 , 不过还有一个词“蹚将” , 这个相信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 , 其实也是和响马差不多的意思 。 而且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山东出响马 , 河南出蹚将” 。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就是指这两个地方特别容易出土匪呢?事实上并非如此 。
文章图片
在中国古代 , 由于朝代的更替特别频繁 , 除去那些如唐宋这样统一的朝代 , 还夹杂着春秋战国以及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局面 。 各个小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 , 连年开战 , 百姓为此苦不堪言 , 就连最基本的温饱也无法保证 。 为了生存下去 , 百姓也被迫上山为寇 。
在古时 , 打仗所用的还是冷兵器 , 除了弓箭之外 , 基本上是需要士兵贴身肉搏 , 因此那些万军丛中取上将头颅的说法基本上只能在文学和影视作品里见到 , 大部分是要依靠人海战术 , 就是拿人命去拼 。 再加上快速地移动也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 如果队伍能够迅速移动 , 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进可攻 , 退可守 , 从而在战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
文章图片
正是由于有了以上这些原因 , 因此那时有两样东西对于军队来说十分重要 , 一为马匹 , 二为武器 。
【俗话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是这两地民风比较彪悍吗?】在古代 , 没有如现在这样方便的交通工具 , 人们出行基本上依靠骑马或者马车 , 因此 , 马匹在那个时代相当重要 , 尤其是军队里的骑兵 , 往往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步兵无法起到的作用 。 如此一来 , 马匹的驯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 而山东就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养马人 。
文章图片
在当时 , 官府的马匹全部由百姓来饲养 , 在山东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养马人 。 在一般情况下 , 他们所养的马匹上交一部分给朝廷 , 可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 。 但随着战争的频繁 , 官府所征用的马匹数量增加 , 这就使有些人所养的马数量不够上缴 , 接下来就会受到官府的惩罚 , 由此导致了许多养马人无法维持生活 , 不得不上山为匪 , 这些就是响马 。
战争所需要的另一样就是武器 , 这是由许多手工匠人来完成的 。 当时在河南有许多从事铁器等铸造的百姓 , 他们平时就是依靠自己的手工艺技能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 但是由于社会动荡不安 , 战事频繁 , 许多百姓到了最后实在生活不下去了 , 没办法 , 他们只能去抢劫官府的财物 , 而这些具有铸造技能的手工艺人就被称为了“蹚将” 。
文章图片
不管是响马也好 , 还是蹚将 , 其实他们本身都是一些安分守己的老百姓 , 对于他们来说 , 只要有一口饱饭吃 , 有暖和的衣服穿就已经满足了 。 但是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 。 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 , 频繁地发动战争 , 让百姓无法生存下去 。 为了给自己争取一点生存权 , 百姓只能进行反抗 。 试想 , 如果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 谁又愿意去做一些打家劫舍的事情呢?因此 , 这并不是所谓的地域黑 , 而只是百姓被逼到无路可退时的无奈之举 。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虚假繁荣的“大正时代”:日本政党为何无法阻止军部崛起?
- 管仲有一毒计,轻而易举就灭掉他国,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未应验,并非其计算有误,而是另有原因
- 《红楼梦》有个“脂砚斋”,存在就是个谜,看破他,不要迷信他!
- 幼儿园出现“戴面具的爷爷”,欺负4岁小女孩,内裤上有血迹
- 欧洲的“匈人帝国”,疆域有多大?
- 从黄忠的事迹来看汉末的“忠烈观”
- 他绝望之际拿出的一份自以为能“保命诏书”,没有想到是这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