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兵于民,藏兵于民——浅谈明初农业发展的举措( 二 )


三、经济作物 , 盛于农田
民以食为天 , 粮食作物是必不可少的种植内容 ,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也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 明太祖时期 , 关于经济作物种植的鼓励政策 , 具有强制性手段 , 凡是拥有田地五至十亩者 , 则必须以一半之地种植经济作物 , 若拥有天地达十亩以上 , 则需要加倍种植 。

于兵于民,藏兵于民——浅谈明初农业发展的举措
文章图片
这种以田地数量为标准 , 按比例种植经济作物的政策 , 势必会有人阳奉阴违 , 但将特务之术应用于心的明太祖岂会置之不理 , 为了确保法令的顺利实施 , 明太祖特下诏令 , 责令地方官亲涉田野进行督察 , 如若视命令于罔顾 , 则会受到处罚 。
除了经济作物的强制种植 , 明朝为了解决军队粮食问题 , 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军屯田的制度 。
明代屯田是明朝田地制度的一大特色 , 主要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 , 但是商屯数量极少可忽略不计 , 且民屯实为军屯之补充 , 最主要的形式乃是军屯 。
据记载 , 明代不仅在边境地区 , 甚至在国家腹地也大举推行军屯 , 屯田的数额巨大 , 并且有史可考 , “国家原额屯田八十九万二干七百八十九顷余” 。 《明书·土田志》则记为90余万顷 , 而军屯作为主要来源 , 其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

于兵于民,藏兵于民——浅谈明初农业发展的举措
文章图片
在如此大范围的军屯田上 , 明太祖要求每人种植桑树一百棵 , 另外 , 因地制宜地果树也在强制种植的种类之内 , 以备荒年间的不时之需 。 为了确保政令切实推行 , 明太祖还把农桑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 , 若未能完成指标 , 将会受到问责 , 甚至会有降级处分 。
四、减免税收 , 民有余粮
苛捐杂税一直被老百姓实为虎狼豺豹 , 为了鼓励百姓恢复生产 , 发展农业 , 明太祖在位期间 , 下令耕地所用田器不在征税名目之内 , 并且 , 水利工程修建时期 , 要避开农忙之际 , 以防造成冲突 , 导致农田荒芜 。 农业增产不仅只是利民惠民之事 , 还是利官惠官之事 , 农业贡献突出之官 , 会受到应有奖励 。

于兵于民,藏兵于民——浅谈明初农业发展的举措
文章图片
在明朝初年 , 东南地区面临农业发展困境 , 缘于其地虽粮食产量较高 , 但相应其粮食赋税也居高不下 , 农民负担尤为沉重 , 农业生产积极性疲乏 。 面对此等境况 , 朱元璋当机立断 , 减免当地赋税 , 且若遇洪涝、干旱灾害时 , 可免租税 。 政令一出 , 很快得到推行 , 不仅提高了农民种地积极性 , 还对维护明朝统治 , 具有重要作用 。
五、解放奴隶 , 限制僧道
“奴隶”二字一出 , 必定会引起部分读者的疑问 , 因为奴隶社会已于1000多年前被封建社会所取代 , 为何还会存在奴隶?
元朝当廷将人分为四类 , 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 南人地位低下 , 相当于古时奴隶 。 蒙古人凭借政治统治 , 圈占大面积土地充作牧区 , 牧区地广 , 亟需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运行 , 在此境况下 , 便产生了众多奴隶 。 朱元璋解放奴隶 , 规定庶民不得从事畜牧 , 这种大量奴隶流入田间 ,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于兵于民,藏兵于民——浅谈明初农业发展的举措
文章图片
朱元璋生于家徒四壁的农民家庭 , 人多难饱口腹 , 家境极其贫寒 。 还曾经历旱灾、蝗灾和瘟疫 。 家人未能幸免其难 , 只剩他与二哥 , 连一块坟地 , 一口棺材都难以承担 。 远离家乡后还迫于饥饿出家当和尚 , 以缓解饥寒交迫之境 。
但是 , 朱元璋起义成功 , 当上皇帝之后 , 顾虑到国家农业生产 , 如若僧道过多 , 不事农业 , 定会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 因此 , 朱元璋出台一系列政令 , 限制僧道数量 。 如此一来 , 朝廷和民间用于僧道的费用大大缩减 , 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得到补充 , 有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 。

于兵于民,藏兵于民——浅谈明初农业发展的举措
文章图片
经过明初鼓励农耕的一系列政策 , 全国上下休养生息 , 所得效果甚为显著 。 从洪武元年至十三年 , 耕地面积扩大近70倍 , 税粮收入也尤为可观 , 粮食的增产带动人口增加 , 人口增加又会促进粮食生产 , 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下 , 明朝国力大大加强 。
以史为鉴 , 可以知兴衰 , 朱元璋吸取各朝各代恢复生产之良策 , 结合明初实际情况 , 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 奠定了大明王朝统治的基础 。 农民增收致使国富民强 , 提升农民购买力 , 带动商业发展 , 形成多个棉纺织业经济中心 ,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 无心插柳柳成荫 , 是明初帝王留下的历史贡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