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最近 , 电影《长津湖》的票房一直在不断刷新记录 。 很多人在津津乐道国产电影的成绩之余 , 不免将其对国内外战争电影进行比较 。 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与中国的《长津湖》 , 两部影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 , 以普通士兵的视角去追问战争的意义 , 最终却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 具体什么原因 , 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大兵瑞恩的拯救与牺牲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 , 故事中关系人物数量的不对等更加凸显了对拯救与牺牲的意义关系的诠释 。 观众看到的是集体如何看重个体 , 并为拯救个体生命所作出的努力 。
当美国军方决定去营救大兵瑞恩时 , 就出现了影片中最受人关注的悖论 , 那就是:包括军官在内的八名军人去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在这个营救小队刚上路时 , 队员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 米勒上尉给的答案是:“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 。
文章图片
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美国军人的英雄形象 , 在这个环境下 , 拯救士兵瑞恩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 , 而是一个集体对个体生命关注的理念 , 他代表了战中成千上万的美国军人 , 而瑞恩的家庭象征了美国无数的家庭 。 所有母亲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子平安、每个想要回家的心愿都会得到实现 , 拯救他就如同拯救生命 , 拯救家庭 , 拯救这世间的良善 。
文章图片
正因为这个符号展现得淋漓尽致 , 美国海军给予斯皮尔伯格“杰出公共服务奖” 。 这至奖励说明这部影片的传播内容符合了美国政府及主流价值观的口味 。
在《长津湖》中 , 美国联合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说过同样一句著名的话:“我们在圣诞节前就能结束战争回家” 。 同样说的都是回家 , 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 。 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 美国既是战争的发动者 , 也是加害者 。
文章图片
二、长津湖的牺牲与拯救
在《拯救大兵瑞恩》当中 , 美军的几个队友一起从阵亡的士兵上找铭牌 , 看看当中有没有瑞恩 。 周围的几个士兵明显地把寄托战友生命的标识牌当成了扑克 , 在周围行进的士兵们的注视下 , 兴高采烈地做游戏 。 就连作为精神领袖的队长米勒上尉也没有制止 , 反而微笑着默许了这种情形的发生 。
文章图片
在《长津湖》中 , 有一场经典的“入连仪式” 。 从战士们自己喊出的编号到连长手中的笔记本 , 事事处处都显示出这支英雄部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 相较而言 , 美军没有传承的意志 , “军魂”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东西 。
文章图片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欲望 。 不管是交战的士兵 , 还是平民 , 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 , 东西方价值观却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现 。 战争中的死亡 , 是双方的 , 也是相互的 。 但是作为战争中正义的一方 , 任何形式的死亡都可以叫作牺牲 , 敌人的死亡却被叫作“消灭” 。
《长津湖》中 , 有抱着炸药包牺牲的 , 也有被敌机轰炸死亡的 , 电影通过表现不同人物的死亡方式 , 将信念、理想、义务、责任、人性等 , 在一种理智与情感相交织的复杂状态下展现出来 , 把牺牲和死亡的内涵表达得更为丰富而深刻 。
文章图片
《长津湖》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牺牲 , 正是七连的精神导师 , “雷公” 。 他为了七连的战士 , 为了战场上的战友 , 义无反顾地驾驶不断散发着白磷的“信标弹” , 冲进敌军的坦克群 。 这种义无反顾、英勇献身 , 牺牲小我 , 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整体形象代表 。
这种牺牲 , 出于一种自发的民族利益至上的信念 , 体现了亘古不变的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 不容侵犯的伦理道德法则 。 无数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特别是“冰雕连”的集体牺牲也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品格 , 升华为了一种高贵的精神象征 。
文章图片
三、精神内核比较与反思
战争的残酷使得中美战争题材电影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 , 强调对于人性的思考 。 但事实上 , 对“战争电影”的理解与实践 , 在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走向 。
稿源:(白羽居士)
【】网址:/a/2021/1018/101Q1a5142021.html
标题:《长津湖》与《拯救大兵瑞恩》两部电影一比较,结果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