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边输液边复习感动病友,患罕见病女大学生这样安排自己的青春

“世间万事做了就不难了,那些想着可怕的东西也无非如此,对之后必然到来的各种困难,我需要的只有勇气。”
——王怡
一个冬日的下午,阳光灿烂。21岁的姑娘王怡走进北京肿瘤医院,开药、缴费、取药、化疗。护士看到她来,主动取出一个小桌板,帮她固定在输液的座位上。王怡左手输着液,右手沙沙沙地写着习题。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这个女孩恬静而坚毅的脸上,周围的病友只要看看她,心中的焦躁都能缓缓地平静下来。
病友|边输液边复习感动病友,患罕见病女大学生这样安排自己的青春病友|边输液边复习感动病友,患罕见病女大学生这样安排自己的青春
文章插图

王怡来自江苏常州。13岁那年,因为一次偶然的骨折,被查出了侵袭性纤维瘤,这也终于解开了她的手臂为何总是隐隐作痛的谜。这种肿瘤的发病率不足十万分之四,和其他一些罕见病一样,它没有专门的药物,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切了再长,长了再切。”就像医生预料的那样,六年的治疗结果就是3次手术,3次复发。
治疗肿瘤最好的医疗资源在北京。虽然病魔缠身,但王怡在学习上从不甘落后,她希望能考上在北京的大学,边学习边治疗自己的病。“我是学生,学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既然身体已经很糟糕了,如果学习再不好,那我是不是太没用了?”
王怡成功考上了位于北京的中国石油大学化工专业。
命运的捉弄从未让这个姑娘丧失生活的胆量。大一暑假,王怡终于发现,对于侵袭性纤维瘤,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位专家提出了手术之外的治疗方案。既然手术治疗总是失败,她决定破釜沉舟,尝试这个新方案——化疗。没有任何人陪同,王怡开始了一个人的奔波,自己去找医生看病,自己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病友|边输液边复习感动病友,患罕见病女大学生这样安排自己的青春
文章插图

“没什么不行的,我看病的经验丰富呀!”微笑着说出的这句话,坚强得让人心疼。
在不断与病魔抗争的同时,王怡始终自强不息。每周要拿出一天时间去化疗,被占用的学习时间,只能在路上和医院里补回来。从昌平的学校到海淀的医院,先坐公交,再倒3趟地铁,往返4个多小时,足够复习完“马原”“毛概”;晚上8点才回到学校,还可以找到没熄灯的教室自习到10点……王怡觉得“一天的时间足够长,可以按部就班做好一切事” 。
请假的实验课必须调课补做。调课,请假,更改组别,联系实验……王怡拿着一沓单子在门诊楼的嘈杂声中,发现所有事情变得一团乱麻,无从下手。看着医院里顶着焦虑与不安忙碌奔波的人们,她逐渐明白怨天尤人毫无意义。
“乱中取静,这大概是医院的哲学。世间万事做了就不难了,那些想着可怕的东西也无非如此,对之后必然到来的各种困难,我需要的只有勇气。”化疗的时候,王怡会跟护士借一个小桌板,一边输液一边学习。时间长了,病友和医生护士都认识了这个爱学习的小姑娘,只要看到她来,都会自觉给她提供便利。
病友|边输液边复习感动病友,患罕见病女大学生这样安排自己的青春
文章插图

王怡回忆那段时光——请假太多跟不上课程,那就把空闲时间全用来自学;化疗反应太大,那就在每周状态好的那天把事情都处理完;化疗当天晚上有结课考试,那就求护士把输液速度调快,尽力往回赶……
这个治疗,每天至少要吃15粒药,有的一粒就要近千元。每月治病的费用差不多是父母一个月全部的工资。大二的时候,王怡申请了贫困生助学金,可当她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时,便将贫困生的名额让给了更需要的同学。暑假做家教,开学时售卖新生用品,平时在网上推销话费套餐,勤工俭学的收入再加上奖学金,渐渐地,她可以自己负担治疗的费用了。
病友|边输液边复习感动病友,患罕见病女大学生这样安排自己的青春
文章插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三时,王怡的必修课成绩成为班级第一,21门必修课,17门都在90分以上。甚至她在医院化疗时整理的复习资料被周围同学称为“期末必看”。这几年,王怡接连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还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获得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北京市化工原理竞赛一等奖等9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庆祝建党百年时,王怡正式入党。
王怡不愿看到别人对她的怜悯。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自尊。除了不让她干重体力活,其他的事情,都不让她感受到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