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作者/无念
又一周结束 , 周末两天破亿的票房勉强挽回了工作日3000万上下徘徊的惨淡大盘 。
本周末 , 在几部上画新片中 , 还有两部体量很小的纪录片 , 《我们是第一书记》和《无尽攀登》 。 前者由新华网出品 , 讲述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为老百姓们办实事的生动事迹 , 是一部根正苗红的主旋律纪录片 。 而后者则记录了中国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人夏伯渝的故事 , 得到了吴京和郭帆两位导演的鼎力支持 。
文章图片
【2021年纪录电影市场生态观】从口碑上来看 , 这两部纪录片在网上都收获了不少的好评 。 但与之相对的 , 是两者的票房成绩 。 上映三天 , 两部影片的票房才突破100万 , 排片占比也是一路下跌 。
某种程度上看 , 这或许是大多数国产纪录片电影的尴尬处境 。 一方面 , 这些纪录片大多都拥有不错的品质 , 但是票房却总是在几百万附近徘徊 , 稍微能破千万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 但另一方面 , 纪录片本就是小众类型 , 在这样一个市场导向的行业里 , 也确实很难指望它能够实现多大的商业突破 , 几百万也算是一部纪录片的正常发挥了 。
但即便如此 , 就是这么一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生意” , 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却依然十分重要 。 借由本周上映的这两部纪录片 , 回望整一年的纪录电影的市场生态 , 我们又可以总结出什么呢?
文章图片
8200万+ , 少得可怜 , 却也算正常发挥
8200万 , 这是今年到目前为止 , 全年纪录片电影市场共21部电影的累计票房(不含重映片) , 甚至还不到一个亿 , 只占今年大盘的0.18% 。
如果把它看成是一部电影取得的票房 , 它在今年的票房榜上排在50名开外 。 用四个字形容的话 , 那就是“少得可怜” 。
但即便是这区区八千多万的生意里 , 仍然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 拍sir整理了今年以来在国内公映的纪录片档期和票房 , 得到了如下表格 。
文章图片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 , 2021年内地院线共上映纪录片电影21部(不含重映影片) , 这是能够查到票房数据的影片数量 。 横向比较的话 , 这个数字超过了去年 , 和19年基本持平 。
纵向来看的话 , 到目前为止 , 今年的纪录片电影 , 100万以下的有8部 , 100-1000万之间的有10部 , 仅有3部影片票房超过千万 , 整体极差较大 , 且票房区间分布严重不均 。
这其中 , 票房最高的一部 , 是讲述关于新冠疫情的《武汉日夜》 , 为2400多万 。 这也是自去年疫情发生以来 , 第一部在大银幕公映的疫情题材纪录片 。 另外两部分别是《九零后》和《1950他们正年轻》 。 前者以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西南联大学子为主角 , 后者则讲述了抗美援朝老兵的英勇事迹 , 都有比较强烈的主旋律色彩 。
文章图片
回看过去几年 , 去年的纪录片电影票房冠军是《2019阅兵盛典》 , 为2900万;2019年是《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 , 票房超过5000万;2018年则是《厉害了 , 我的国》 , 票房为4.8亿 。 仅从票房数据来看 , 可以看出历年的纪录片票房冠军的成绩是在逐年递减的 。 当然了 , 考虑到这其中部分影片的票房并不具备参考意义 , 所以简单地比较单部影片的体量 , 或许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
如果来看最近几年纪录片市场票房超过千万的影片数量 , 2016年仅有一部 , 2017年有三部 , 2018年两部 , 2019年四部 , 2020年两部 。 这样看来 , 可见这个范围始终处在波动中 , 但大体上仍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内 。
目前公映过的纪录片里 , 除了《厉害了 , 我的国》 , 其次票房最高的是讲述“慰安妇”题材的《二十二》 , 由于题材的共鸣和口碑的广泛传播 , 这部纪录片公映后拿下了1.7亿的票房 , 令所有人意外 。 之后的3-5名则分别是《我们诞生在中国》(6651万)、《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5020万)、《就是这样》(4830万) , 题材从自然环保 , 到人文音乐 , 内容较丰富 , 意识形态色彩也没有那么浓厚 。
文章图片
整体看来 , 在纪录片这个小生态圈里 , 今年整体的纪录电影市场表现并不算特别好 。
一方面 , 虽然像《二十二》这样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黑马型”选手 , 毕竟是少数 , 但冠军影片的票房成绩相比往年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 另一方面 , 去年仅有十部左右的纪录电影公映 , 也获得了8000多万的票房 , 今年公映的影片数量几乎是去年的一倍 , 却也只和去年持平 。 这样看来 , 单部影片票房体量缩水严重 , 且头部影片较为缺乏 。
文章图片
题材上来看 , 表面多元 , 实则单一
票房数据只是评价某一类型生态的其中一个切口 , 而对于纪录片这一本就没什么市场竞争力的类型而言 , 内容和题材往往占据着更重要的决定性地位 。
表面看来 , 如果从题材上来划分今年的纪录电影 , 似乎十分多样;但如果细分的话 ,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
第一种是以人物主导 。 这类纪录片以人作为主角 , 大多为群像 , 透过这批人物展现一定的时代记忆、行业生态、精神风貌等等 。 某种程度上来看 , 这类纪录片 , 虽是在记录人物 , 但人物只是一个个小的拼图 , 拼贴完成后的全貌才是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
比如《九零后》 , 透过一群平均年龄90以上的年迈学者 , 从而引出战火纷飞的年代中 , 群星闪耀的西南联大历史;《1950他们正年轻》则是通过一群抗美援朝老兵的讲述 , 从而还原真实的战争现场 , 致敬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大学》是通过清华园里的四位主角 , 展现清华学子的精神风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则选取了多位知名作家 , 拼贴出一段段历史往事;《演员》通过一群老一辈艺术家的从影经历和艺术成就 , 展现他们对于演员这一职业的感悟和思考 , 向电影致敬;至于本周上映的《我们是第一书记》 , 则通过各地的扶贫村支书这一群体 , 展现党员风采 , 谱写青春赞歌 。
文章图片
第二种则是以事件主导 。 和前一种相比 , 这类纪录片 , 重点的是具体的历史或真实发生的事件 , 按照一定的时间逻辑展开叙述 , 有一条相对集中的主线 。
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 就是《六人》 , 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考证 , 从泰坦尼克号上生还的六位中国人入手 , 从而挖掘出了一代华人劳动的血泪史 , 逻辑上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 具备较高的观赏性 。 再比如《岁月在这儿》 , 则依托庞大的真实影像 , 展现从三大战役到新中国成立的宏伟历史版图 。 《进城记》则是以“扶贫搬迁”这一政策作为主要线索 , 记录这群搬迁住户如何融入城市的故事 。 另外 , 像是《武汉日夜》《一起走过》等一批以疫情作为主线的纪录电影 , 同样也是采用了这样的路线 , 通过回溯一年前的历史 , 重现疫情当下人们面临的危机以及涌现出的情感 。
文章图片
无论是以人物主导的纪录片 , 还是以事件主导的纪录片 , 这其中依旧有彼此融合的部分 。 毕竟 , 人物是事件发生的主体 , 而事件则是人物行为的后果 。 从这点上来看 , 如果硬要提炼这些影片的中心思想 , 那大体上基本可以归为一类 , 也就是通过个体人物的树立 , 从而引出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歌颂、以及对时代的展望 。
也因此 , 这些影片虽题材各异 , 但大多都承担着明显的宣教、导向或歌颂意味 , 整体上都难以摆脱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 主旋律意味浓厚 , 思想议题宏大 , 立意比较单一 。
另外 , 还有一些纪录片则是单纯的舞台艺术的影像记录 。 比如《大地颂歌》是歌舞剧的影像实录 , 《沂蒙山》是歌剧的影像 , 《京剧搜孤救孤》则是戏曲的影像 。 这类纪录片 , 和过去的演唱会纪录片、综艺大电影形式类似 , 都是让观众走进电影院看其他艺术形式 , 但由于这些艺术形式市场容量更小 , 因此很难造成什么水花 。
整体上 , 从口碑来看 , 今年公映的多数纪录片仍然保持了很高的评价 , 可看性较强 , 这也反映了我国纪录片发展整体的良性态势 。 但从题材内容的多元性来看 , 今年整体展现出较为单一的趋势 。
一方面 , 进口纪录片完全缺席内地市场 , 像以往的《徒手攀岩》《他们已不再变老》、《坂本龙一:终曲》《爱猫之城》等一批高口碑进口纪录片 , 近几年很难在大银幕上看到了 。
文章图片
稿源:(一起拍电影)
【】网址:/a/2021/1206/12061215aR021.html
标题:2021年纪录电影市场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