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乔任梁父母接受陈晓楠采访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龚卫锋实习生张熹珑
从2003年的《冷暖人生》到2021年的《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 , 主持人陈晓楠已经与普通人对话了将近二十年 。
在她眼中 , 每个普通人都是被时代大浪卷起的一粒沙 , 每次采访就是一次浪里淘沙的过程 。 《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于今年10月开播 , 陈晓楠接连对话了直播村的带货人、玩偶医生、省钱买房的“抠神”、“刺死霸凌者”的少年、已故明星乔任梁的父母、出逃的“杀猪盘屠夫”……节目里采访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时代的一个切面 , 因此激起了不少讨论:这样一档严肃的访谈类节目在播出期间多次登上热搜榜 , 豆瓣评分也高达9.4分 。
【陈晓楠:寻找“极端”背后的共性 倾听普通人内心汹涌】近日 , 陈晓楠接受了羊城晚报采访人员的独家专访 。 在这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 , 为什么还要“和陌生人说话”?陈晓楠认为 , 每一个具体的人物就是一个世界 , 与陌生人对话 , 也就是与世界对话 。
被一百多封“狱外来信”打动
2014年 , 中考前13天 , 15岁的陈泗瀚因刺死校园霸凌者接到逮捕通知 , 后因故意伤人罪被判入狱 , 走上一条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 2020年8月 , 陈泗翰带着一百多封“狱外来信”走出监狱 。 他的故事出现在本季《和陌生人说话》里 , 节目播出后 , 他从新闻中的符号转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 之后 , 陈晓楠更新社交平台动态:“什么能够真正救赎一个人?我觉得 , 还是爱 。 ”
羊城晚报:《狱外来信》这一期节目很火爆 , 播出后续是什么样的?
陈晓楠:陈泗翰现在在北京的律所里实习 , 对生活寄予了很大希望 。 这期节目播出后 , 我们接到铺天盖地的反馈 , 都是在鼓励他 。 我们最开始跟他接触的时候 , 他刚从监狱假释出来 , 他的律师对他帮助非常大 。 那时 , 他和外界沟通的渠道非常少 , 现在到北京也能稍微开一些眼界 。 接下来的路 , 他还得自己摸索 , 我对他很有信心 。 他内心非常纯净 , 虽然看起来很羞涩 , 但总是淡淡笑着 。 他在节目中弹吉唱的《幸好我还有我们》非常点题 , 现场特别像一部残酷的青春电影 , 他那种干净的少年状态还在 。
羊城晚报:采访了他之后 , 你有何感受?
陈晓楠:我采访了他两次 , 每次约四小时 。 我们在北京进行第二次采访时 , 他跟我更熟 , 也更加打开自己 。 他的内心很细腻 , 自己内心的叙述非常丰富和准确 , 很多细微的感受都表达得非常完整 , 像诗和散文 。 他的未来应该会走得很好 。 再加上有那么多人支持他 , 他应该蛮高兴的 , 他的妈妈也很欣慰 。
羊城晚报:他妈妈的欣慰从何而来?
陈晓楠:现在 , 大家可能离陈泗翰更近了 。 他不只是新闻中的符号 , 还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 。 没有青春的少年 , 现在终于走向社会 , 变为成年人 。 这段很特殊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从黑暗中寻找人生光亮的能力 , 他说自己会带着这股力量走下去 。 这些东西大家都看到了 , 所以才会对他寄予那么大的期望、理解、欣赏 , 不只是同情 。
羊城晚报:当时有想过这期节目会引发这么大的轰动吗?
陈晓楠:我还是预料到了 , 非常喜欢这期节目 。 选题的时候是比较犹豫的 , 我们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一个新闻事件 , 而是希望挖掘人物背后更多的人性 , 以及呈现好的故事品相 。 讨论很久之后 , 我们突然发现了故事中特别打动人的侧面——就是他和同学之间这一百多封信 , 我当时就觉得这事能成了 。
他刚假释出来的时候有过一轮新闻报道 。 我们发现了一百多封信 , 这些字体稚嫩的信贯穿了他和同学的青春和成长:中考、高考、上大学、走上社会、新朋友、新事物……写信的同学和陈泗翰走向了不同轨道 , 但信件让他们的情感紧紧扣在一起 。 看到信的照片 , 我一下就被戳到了 , 这个侧面能把人物打开得更多更深 , 还能跟更普遍的人群共情 。 除了霸凌 , 可能很多人也遇到过非常真挚的友谊 , 遇到过掉入深坑中被众人拉上来的感觉 , 以及你自己奋力往上爬回到人生轨道的感觉 。 它最终能被多少人看到 , 我无法预期 , 但我当时有非常大的信心——只要点开看这个片子 , 就一定会被深深触动 。
从个体身上挖掘时代话题
2017年 , 《和陌生人说话》第一季开播 。 播到第四季 , 节目的豆瓣评分均达到9.3分以上 。 陈晓楠和她的团队着迷于从个体身上挖掘出时代话题 , 他们希望能用30分钟的时间为观众打开一扇认识世界、认识时代的窗户 。
羊城晚报:为什么要做《和陌生人说话》?
陈晓楠:我们团队对于做深度的人物故事非常痴迷 。 一个真实的人 , 只要你挖得足够深 , 呈现出来的就是全世界;把这些故事拼接起来 , 就是对完整世界的描述 。 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 , 特别稀松平常的故事可能没有办法让大家注意到 。 所以我们肯定要从故事的戏剧性里挖掘出能共情的内容 , 继而深挖故事得以生长的“土壤”——即它反映的时代话题;再往深处挖 , 就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出现的普遍人性 。 几个层次挖进去 , 故事就有价值了 。 我们如果想占用观众30分钟的时间 , 就需要提供一个能打开他们认知和心理边界的故事 , 让他们通过这个人的故事来认识时代、周遭世界 , 然后再认识人、人生和人性 。
羊城晚报:每一季的节目都有一个口号 , 有哪些指涉吗?
陈晓楠:万变不离其宗 , 口号指向我们要做的事 。 比如第一季的口号叫“连接孤独的陌生人” , 每个人都是单独来、单独走的 , 既然生而孤独 , 就让我们孤独在一起 。 有一季讲的是离奇与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关系 , 我也很喜欢 。 我们现在仍然在做这件事 , 比如本季的“直播村”故事 , 刚看到这条街的时候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 他们用异乎寻常的手段在镜头前展现自己 , 但他们离奇和出位背后仍然是对家庭的担当、对孩子的责任、对亲人的感情 。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本季的口号是“越平静 , 越汹涌”?
陈晓楠:也可以倒着说“越汹涌 , 越平静” 。 越是在极致而汹涌的故事里 , 我们越要用一种白描的、不下结论的、克制的风格去对待 。 对于“越平静 , 越汹涌” , 就像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所有人的神情 , 也许并不是多么歇斯底里、欢欣鼓舞 , 但是你可以想象到 , 每个人在这个时代接受那么多的挑战和异变 , 我们内心的弹性会被撑得更大 , 每个人都怀揣了非常极致的人生故事 。 我们想听到他们内心的波涛汹涌 , 而将其用一种平静的方式讲述出来时 , 或许可以更加真实 , 也更有余味 。
普通人应该被关注和倾听
误入杀猪盘后偷取受害者名单成功逃脱的“狗推”、被杀猪盘坑又成功复仇的女孩、挣扎在贫困线上的PUA“大师”……在陈晓楠看来 , 这些被访者的故事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曲折而精彩 , 但离奇经历的背后仍然是共通的人性 。 她认为 , 所有人都应该不带偏见地看待世界 , “人人都不是怪物 , 人人都不是纯粹的恶人或好人” 。 她也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有同理心 , 多从他人的视角去思考 。
羊城晚报:很多网友认为节目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少数派群体 , 可不可以理解成“和陌生人说话”就是“和少数派群体说话”呢?
稿源:(光明网)
【】网址:/a/2021/1206/120612160402021.html
标题:陈晓楠:寻找“极端”背后的共性 倾听普通人内心汹涌